首頁 > 時尚訊 > 時尚訊評論 > 與前作、港片、現實的相互詮釋

與前作、港片、現實的相互詮釋

來源:爵士範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與前作、港片、現實的相互詮釋

——解析“泛文本語境”中的《拆彈專家2》

與前作、港片、現實的相互詮釋

電影《拆彈專家2》劇照

電影《拆彈專家2》在內地公映的第21天,綜合票房突破10億人民幣大關。至此,這部帶有重放“港片之光”色彩的警匪電影,也成爲了中國內地影史第80部票房破10億的影片。雖然在整個香港電影的藝術史上看, 《拆彈專家2》的創新性不算突出,但在整個“港人北上”的創作語境中,它彷彿是在香港本地投放的一顆信號彈,急速而又猛烈地閃過夜空。它在票房上的成果固然有作品本身過硬,導演與演員相得益彰,同檔期缺乏同類型競爭對手等原因,但就整體而言,這部電影能夠取得超乎一般商業片的口碑,更有其與整個影視娛樂生產語境相關的內涵。

影視娛樂業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光靠一個故事就能打動人”的階段。它愈發地與其他元素相關,一個故事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文本,輻射或賦能其他元素,進而使所有相關元素都帶有“故事”的色彩。這種語境不妨稱爲“泛文本語境” ,而《拆彈專家2》就是一部在泛文本語境中生成與傳播,最終暴得大名的電影。要理解《拆彈專家2》的泛文本關係,就需要將它與相關的不同文本進行相互詮釋。

一是與前作的相互詮釋。2017年《拆彈專家》第一部上映,口碑與票房都只能說是中檔水平。而因爲第一部電影的結尾,拆彈專家章在山犧牲了,所以《拆彈專家2》只能另起爐竈,講述了另一位排爆手潘乘風的故事。兩部電影在敘事上可謂毫無關聯,但二者卻共同促使了“拆彈”有可能成爲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IP,一如“盜墓” ,它可以關聯起警匪、販毒、綁架、槍戰、災難、公路,甚至股市跌宕、變態心理等不同元素,從而使“排爆手”變成風險社會中一個隱喻和象徵。彈幕顯示,不少人是看了《拆彈專家2》之後,再返回去看了《拆彈專家》的。

不過,這並不容易。從兩部電影的一些雷同細節可以看出,“拆彈”作爲IP的敘事張力有限。譬如兩部電影用的都是臥底梗,處理女生手中被拔了安全針的手榴彈都是用膠帶綁住手。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激發了“故事”需要向更宏闊的視野演進。以女性角色爲例,第一部的女性李家雯(宋佳飾)始終處於旁觀者角色,第二部的女性龐玲(倪妮飾)則是故事的深度參與者。再以英雄主角而言,雖然看上去兩部電影的結尾都是英雄犧牲自我拯救城市,但第一部的人物弧光很淡,章在山始終是一個好人,沒有變化;而在第二部中,潘乘風的性格卻近乎走了一個圓形,即“讓好人最終回到好人” ,這使整個故事的完成度與懸疑感顯得高級得多。當然,也可能這裏仍然藏着一個反轉的可能,即壞人潘乘風並沒有死。

從與前作的互文中可以看出,《拆彈專家2》在“拆彈”這一IP的打造上更下功夫,“失憶+臥底+兄弟反目”等老梗的新組合,讓一個差人捉賊的故事變得搖曳多姿。也就是說,原初的文本在續寫、改寫中增加了故事的複雜性。

二是與港片的相互詮釋。 《拆彈專家2》在2021年初的火爆,與“港片已死”的觀念已被許多人視爲事實有着密切的關係。這部電影明顯是被當作“港片”衰落之後的一次重新閃耀,而得到許多港片愛好者的支持的。提前一週看過該片的香港導演王晶在微博上就曾直言:“說港片已死的那些人,閉嘴回家睡吧! ”

邱禮濤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導演,他始終參與着港片的發展。在《拆彈專家2》裏,除了老梗之外,甚至還埋有一串源自《胭脂扣》 《最佳損友》 《富貴兵團》等老港片之中的密碼“40342, 40342, 434243,434240” ,似乎是在以致敬和延續的方式宣告着“港片不死” 。但整部電影又確實走出了草莽味的典型港片色彩,兄弟情、做臥底、賊人戲耍警察、妄圖炸燬城市等橋段,以及阻止主角前進的動力來自誤解和背叛,反面力量來自童年記憶等,都讓電影更像是注了港味兒的漫威大片。

港片會不會死,港片能不能被人理解,港片在當代還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港片要如何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一個帶有好萊塢架構的香港故事還是不是港片……這些問題都可以凝聚在潘乘風一個人身上得到某種詮釋;一如潘乘風是警察還是歹徒,是否存在純粹的好人與壞人,以及不復當年意氣風發的殘障人士還能不能作爲正義之士的代表等問題,都可以轉變爲身份認同問題,而形成與“港片”形象和意義變遷的互文關係。有一定港片觀影經驗的人,在看《拆彈專家2》的時候,難免會產生這樣的聯想,從而拓展了一部商業電影所能隱喻和激發的精神體驗邊界。這讓“拆彈”的IP敘事又有了可以變得更加複雜、深刻的潛質。

如果說與前作的互文是一種IP的形成的話,那麼要使這一IP能夠深入人心,就還需要與更大的敘事傳統相聯繫。在《拆彈專家》系列中,就是“港片傳統” 。“港片傳統”除了類型電影研究常談及的明星制和警匪動作片之外,特別重要的就是對身份認同的書寫。這一認同實質上是香港這座城市地位變化的折射。

三是與香港的相互詮釋。 《拆彈專家2》的基本邏輯是“一羣瘋狂的人試圖將香港推入危險境地” ,這一故事框架對2021年初的觀衆來說,理應是何等熟悉。片中“復生會”的成員,罪惡且恐怖,但卻打着正義與自由的旗號,報復整座城市。這種刻寫很容易讓人想起某些“反中亂港”組織,他們以犯罪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復生會”的一名狙擊歹徒直播自己槍擊警察的行動,當警察被擊斃,“復生會”的兄弟大聲叫好,而當狙擊手被警察擊斃時,所有兄弟都集體起立,肅然起敬。在這裏,正義與邪惡的道德關係被完全顛倒。 《拆彈專家2》用了一個“由英雄變成棄子”的曲折敘事,在凸顯“復生會”荒誕邪惡的同時,也爲“香港警察”做了一次喚醒同情和理解的傳播。

關心香港的人,可以從《拆彈專家2》裏讀到更多自己眼中的現實香港。尤其是結尾處,潘乘風的壯烈犧牲,仍然洗刷不掉他身上的“暴徒”性質,足以喚起更多人對香港過去與未來的反思。換句話說, 《拆彈專家2》這一電影文本與“現實的香港”這一社會文本之間,是可以相互詮釋的。而這種相互詮釋也說明了港片不可能死。雖然作爲原有殖民地的那種衝突語境已不復存在了,但作爲一種地方性的文化經驗,“香港”必定保留其全部記憶,並在未來書寫中得到投射與釋放。

從與前作的互詮形成故事IP,到與港片互詮形成敘事傳統,再到與現實互詮形成文本的複雜意蘊,《拆彈專家2》把現代城市的悲劇意識和風險意識囊括在一段緊張刺激的警匪片中。它的燒腦不只是故事本身,還關係着更大、更多的敘事文本。

(作者系浙江大學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林瑋

來源: 《中國藝術報》

明星八卦
時尚訊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時尚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