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中醫 > 亞健康有哪些症狀表現

亞健康有哪些症狀表現

來源:爵士範    閲讀: 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亞健康,有沒有找上你

亞健康有哪些症狀表現

長期以來,人們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只分為健康與疾病狀態。亞健康的理論是前不久在國際精神病學術會議上提出的,並越來越引起重視。

什麼是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由於生理/心理/社會及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因素,引起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它是一個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狀態,故有人將亞健康狀態又稱為“機體的第三狀態”。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人羣中符合世界衞生組織健康標準者,約佔人羣總數的15%;已被確診患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人數佔15%;其他70%左右的人羣,則屬於第三狀態的亞健康人羣。

如此龐大的亞健康人羣隊伍,為什麼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注意並得到重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到生活、學習、工作及社會方面壓力逐漸增大,由此在眾多人羣中產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不良的感覺和表現,而這樣的感覺和表現,在既往平常生活條件下沒有或者不突出,從而引不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醫學模式的轉變促成的。原先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純生物因素造成的,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不患疾病就屬健康,對心理、社會適應對機體的影響沒有涉及。因此,有些人臨牀上出現一些不適,主訴很多,但反覆檢查又查不出什麼病變,按照生物學模式查不出有問題的,就歸結到健康人範疇。而這些所謂健康人,他們雖然有功能減退,生活質量也受影響,但一部分人因反覆檢查得不出結論,感到十分苦惱;而另一部分人則因沒有查出有病,思想上、行動上放鬆了警惕,仍堅持原有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沒有采取干預措施,任其發展而最終演變成疾病。

什麼原因造成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有如下常見原因:

一是生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高強度和無休止地工作,使機體各臟器處於長期超負荷狀態;先天不足;更年期以及老年期出現的衰老、虛弱等。

二是心理、社會因素。機體長期處於高壓力(含各種重大生活事件)。人的一生中各年齡段都面臨着不同的壓力,由於壓力的大小、性質不同,加之每個人對壓力的耐受性不一樣,所以久而久之,這些心理的壓力就會對機體有關臟器產生不同影響。其中對神經、免疫、胃腸、心血管及內分泌等系統影響較大,因而亞健康表現出上述相應系統的症狀也比較多見。

三是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造成的。多系吸煙、酗酒、頻繁過度交際、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及長期生活無規律、大量飲用興奮性飲料等原因引起。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

由於引起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每個人感受性不一樣,因此,亞健康狀態的表現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

常見的表現:自感全身乏力,體力下降,精力不支,容易疲勞;頭昏頭痛、目眩、耳鳴、心煩意亂、胸悶氣短,面紅、怕冷、出虛汗、手足麻木、腰痠背痛、腹脹、食慾下降、小便頻下、大便稀溏或便祕,月經不調、性功能減退、情緒不穩、脾氣急躁、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生活興趣降低、社交能力降低。

為什麼要提出並重視亞健康問題

首先,提出“亞健康狀態”的概念,使健康的定義更科學、更完善。健康-亞健康-疾病是一個相互轉化的動態過程。談健康時,要想到是否存在亞健康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時,要盡力排除疾病的存在,並採取措施防止向疾病轉化。

其次,由於亞健康狀態表現五花八門,有些人的某些症狀還很突出,此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將這類人的亞健康狀態誤認為疾病而治療。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將已患病的人,當成亞健康狀態而貽誤治療。

要重視亞健康的宣傳教育,積極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儘量使亞健康狀態的人不發展成為疾病;另外,通過宣傳“亞健康狀態”的知識,讓羣眾瞭解造成亞健康的常見原因,從而減少或避免亞健康狀態發生。

我國人羣中有60%~70%處於亞健康狀態,重視這一人羣健康狀態的研究,對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以及合理利用衞生資源、降低醫療衞生費用都有重要意義。

祖國傳統醫藥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和處理有着明顯優勢。《黃帝內經》在闡明“上工(即高明的醫生)治未病”的理論時,形象地比喻見病才治病的醫生為“渴而穿井,鬥而鑄錐(兵器),不亦晚乎”。當今,人們提出並重視亞健康的研究,將有力促進傳統醫藥學、養生學、自我保健學的發展,對保健品的開發、利用也都有積極意義。

由於造成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主要為前述三大類,因而措施上也主要是從這些原因着手。

對於由於生理因素所致,應着重學會在工作、生活、學習上妥善安排,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對於因先天不足、更年期和老年期出現亞健康狀態者,主要是保持積極的自我形象,積極參加全民健身運動,定期健康檢查,處理好與家庭成員的關係,保持家庭和睦,科學搭建膳食結構,重視合理營養,必要時有針對性地服用保健食品等。

對於主要由於心理和社會因素引起的,則着重善於調節情緒,保持樂觀的心境,相信自己、善待自我、增強信心,適當增加社交活動,多與朋友談心,積極參加文娛、體育活動,必要時向心理醫師諮詢。

最後就是由於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造成的亞健康狀態者,首要的辦法就是要糾正和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生活習慣,戒煙、少酒,合理安排勞逸結合,遵守常人生活規律,適當減少社交活動,少吃刺激性食物等。

當然,在提出“亞健康”理論的同時,還必須表述一種觀點:強壯≠健康。

2003年6月,喀麥隆足球明星維維安·福猝死在綠茵場事件,震驚世界足壇,留給人們的思考實在太多。其實,又何止一個維維安·福!

類似事件在國內外運動史上絕非一二。在人們的心目中,運動員一直是健美與力量的化身,然而,有的人卻在頃刻間“無疾而終”。事實並非無疾,而是早有隱患,只是不曾察覺。像這種不幸,在臨牀上,幾乎各個年齡段都有記載。因此,我們永遠不能輕易把強壯與健康連在一起,也永遠不能用健康與亞健康囊括一切。醫學永遠是浩瀚的知識海洋,還有許多未知待解。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