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泡妞 > 絕密隱私 > 青少年性困惑如何把控

青少年性困惑如何把控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少年性困惑如何把控

1、青少年性認知偏差——性別角色偏差的表現及成因

一個人的性別分爲“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兩種。前者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解剖學上的差別,而後者也可以稱爲“性身份”或“性別角色”,它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與自己生理性別相適應的行爲規範。通俗點說就是個體所表現出的與生理性別一致的氣質、性格、思想感情和行爲特徵。

一個人把自己看成是男人還是女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男性特質或女性特質?這種對自己男性特質或女性特質作出的評價或持有的看法叫做“性別同一性”,或譯“性別自認”,性別同一性規定着異性間的關係和對於性的態度。如今,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差現象:女生穿破洞牛仔褲,說話粗聲大氣,只和男生玩;男生說話細聲細語,爲人處事扭扭捏捏,一見生人就臉紅。更有甚者長期男扮女裝並自以爲正常,這無疑都是性別角色認同出現了偏差,長此以往,無形中形成了與自身生理性別不相符的行爲模式。

有調查顯示:3、4歲兒童已獲得性別認同的能力,4、5歲兒童逐步獲得性別穩定性的能力,5、6歲是性別一致性發展的快速期,大多數的6歲兒童已獲得性別恆常性。緣何如今已過性別恆常性關鍵期的青少年看似仍未具備性別同一性?首先從客觀現實上來說,獨生子女家庭儼然已經成爲我國主流的家庭結構,這些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齡的性別參照和性別對比;其次,從早期家庭教育上來講,有些父母無視子女的生理性別,按自己的心願來撫養孩子;另外,由於社會競爭的壓力,父母疲於奔命,與子女的溝通和相處時間減少,子女缺少對同性父母榜樣的模仿機會,同時,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也並不因性別差異而區別對待;當然,受大衆傳媒的影響,更不乏青少年對“中性化偶像”的爭先追捧和模仿。由此,青少年性別中性化和性別模糊化的趨勢愈演愈烈,從而使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模糊不清。

2、青少年未婚先孕

2010年由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和北京大學人口所聯合發佈的《中國青少年生殖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婚青少年中,約有60%對婚前性行爲持較寬容態度,22.4%曾有婚前性行爲,其中有51.2%的青少年在首次性行爲時未使用任何避孕法。在有婚前性行爲的女性青少年中,超過20%的人曾非意願妊娠,其中高達91%的非意願妊娠訴諸流產。此次調查歷時近2年,涉及1.64億15歲至24歲未婚青少年。如今,未婚少女懷孕或流產的消息更加頻繁的見諸報端:“初生嬰兒被遺棄,父母均爲未成年人;11歲女孩懷有葡萄胎,父母渾然不知;13歲的初中生拿壓歲錢做人流;16歲女生做人流時不慎被醫成植物人……”5年前,中學生或大學生做人流還會遮遮掩掩,現在,則是直接穿着校服就去了,種種現象實在讓人痛心不已。青少年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還未具備爲人父母的條件,但是他們卻屢嘗禁果,無視未婚先孕和人工流產對其造成的隱性傷害:在人工流產過程中,少女可能會出現大出血、子宮穿孔等併發症,術後還可能併發各種婦科炎症,多次流產甚至會導致終生不孕;在心理上,未婚先孕的事實必定會給少女及其家人帶來負面影響,讓他們覺得做了不光彩的事,從而擡不起頭,心情壓抑而無法抒懷,甚至還會造成兩個家庭的矛盾而傷害彼此感情。這種種嚴重的後果反應出的不僅僅是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更折射出了社會道德監督的失職。

3、青少年性犯罪

2005年的數據顯示:青少年犯罪的數量已經佔到我國總犯罪量70%,其中性犯罪的比例超過30%。犯罪年齡集中在14至18歲之間。如今七年過去了,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但是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案例和衆多學者的數據分析預示着這比例一定是有增無減,而年齡也是更趨低齡化。以前青少年性犯罪勢單力薄,多表現爲強姦,但如今青少年性犯罪的情節日漸惡劣,團伙性暴力性的性犯罪案件增多趨勢明顯,強姦殺人、輪姦、雞姦、性虐、姦淫幼女、強迫少女賣淫、網絡裸聊等等,犯罪手段的殘忍性、犯罪形式的多樣性、組織性讓成年人瞠目結舌,而且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天津市建新勞教所年齡最小的“輪姦犯”僅14歲,青少年性犯罪的年齡越來越趨低齡化。這和青少年性早熟、“黃色”影像的荼毒關係最大,當然家庭教育的缺失,道德觀、價值觀歪曲,法紀觀念淡薄也是導致青少年性犯罪頻發的主要原因。

4、青少年性心理偏差的表現及成因

青少年性心理偏差是指青少年期出現的對於性的認識及活動方面的問題,常見的有青少年性識別障礙、性偏好障礙、性取向障礙,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較受爭議的性心理障礙即虛擬色情迷戀症。

5、性識別障礙

個體對自身生理性別的認同發生了紊亂,稱之爲性識別障礙。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易性癖,又稱性別改變症。其特徵是從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別,不接納自己的生殖器官及副性徵。他們的穿着打扮、情感行爲、社會交往、工作選擇處處按與自身相反的性別去要求,不顧輿論壓力和家人阻攔,堅決要求做變性手術。其實兒童早在3歲左右就確定了自己的性別身份,其後隨着與外界的相互影響和社會對其的性別角色期待,逐漸形成一套符合自己性別身份的行爲系統,但是有些兒童由於早期教育的缺失及不當,沒有在關鍵期內確立明確的性別身份,這就爲後來的性別識別埋下了禍根。雖然這類青少年並不佔多數,但是越來越吸引眼球的“僞娘”“變性”現象讓我們不得不警醒:對青少年正確的性別角色認同的引導與教育刻不容緩。

6、性偏好障礙

性偏好障礙又稱性倒錯,指採取偏離正常的行爲來取得性滿足的心理傾向。在青少年中較常見的有戀物症、異裝症、窺陰症、露陰症等形式。戀物症指迷戀非生命物體,以此作爲刺激物喚起性幻想和性衝動。常見於男性,迷戀對象常爲女性的服飾。異裝症:指穿着異性服裝,主要是爲了獲得性興奮。窺陰症:反覆出現的窺視他人裸體或性活動,通常引起性興奮和手淫。露陰症:反覆或持續出現在公共場合向他人暴露生殖器,暴露時出現性興奮。調查發現成人的這類問題大多開始於青春期,18歲以前開始的約佔半數。性偏好障礙的形成原因大多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解釋,精神分析學派認爲這與個體童年期被壓抑的性心理髮展過程有關,行爲主義則認爲這是習得的一種行爲,但更準確的應該歸咎於個體的動機和人格的部分缺失。

7、性取向障礙

性取向是指個體性活動的對象是異性、同性或兩者兼有,是一種基本的性行爲活動的性別指向,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這裏主要討論近些年來在我國青少年中日漸多見的同性戀現象。雖然很多國家已經認可了同性戀行爲,而不再把它視做一種疾病,但由於我國文化的特點,大多數人對於這一現象依舊是無法完全接受。同性戀個體以同性爲滿足性慾的對象,多見於未婚青少年。有學者調查發現,同性戀大概佔總人羣的4%左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一直備受爭議,早期的性學家大都認爲同性戀主要是通過遺傳決定的,但是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科學的證據能夠證明此觀點的正確與否。不過病態的家庭結構致使兒童發生角色認同錯亂似乎更能解釋這種現象。同性戀行爲在我國是近幾年才浮出水面並日漸公開化的:有女學生直接牽着自己的“女朋友”去上課的,也有男學生和“男朋友”公開接吻的……雖然有調查顯示人們對這種行爲比以往表現出了更多的理解和寬容,但是這種包容是極其有限的,在中國這樣一個道德規範嚴謹且正統思想仍佔主流的社會中,同性戀者仍然是大多數人眼中的“異類”。

8、虛擬色情迷戀症

隨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虛擬色情也隨之潛入青少年的生活,他們登陸互聯網,瀏覽成人網站,在聊天室裏同其他網民進行網上虛擬性交,有時甚至發展到在現實生活中與網友見面並性交。有些頻繁登陸色情網站的網民甚至形成了對電腦的條件反射,一登陸到電腦甚至在電腦啓動之前就會產生性興奮。有學者認爲,當一個人無法控制自己尋求網絡性愛的行爲,甚至在網絡性愛影響到自己與親近的人的關係時,他們仍然無法停止這些行爲,那麼對這個人來說網絡性愛的迷戀就是一種真正的癮。雖然這種現象更頻繁的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但是隨着經濟全球化發展,信息資源全世界範圍內的覆蓋,我國青少年中也已經出現這種現象。儘管目前虛擬色情迷戀症還未被列入官方診斷的範疇,也不能界定在何種程度上使用網上色情資源屬於娛樂活動,何種程度就構成虛擬色情症,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如果網絡監管不力加之青少年辨識力與自我控制力不強等原因,虛擬色情迷戀問題會愈演愈烈。

青少年是帶着生機和希望的一個羣體,多個角度挖掘成因,提出相應地應對策略,以期爲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性教育指明方向,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是全社會的責任。

戀愛新手
搭訕技巧
約會技巧
戀愛技巧
浪漫情書
把妹案例
情感口述
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