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猎奇 > 社会万象 > 女孩拒食20天 医生告诉二胎父母什么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女孩拒食20天 医生告诉二胎父母什么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来源:爵士范    阅读: 1.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18年4月23日讯,没人注意到5岁女孩悠悠从哪天开始不那么爱笑了。一丁点小事也会让她发火、尖叫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哭,连安慰的话都像是旺火上的油滴,引得她的怒火蹿得更猛。直到最近,她几次把刚吃下的饭吐了出来,成天说“头晕、天旋地转,眼前有好多五颜六色的圈圈点点”,大人们才意识到,这孩子可能是生病了。

女孩拒食20天 医生告诉二胎父母什么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制图 王金辉

生了二宝刚出月子没多久的悠悠妈,不得不带着“问题大宝”悠悠四处求医。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检查后,母女俩最终站在了医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孙凌面前,悠悠被确诊患有轻度“同胞竞争障碍”。

“近几年二胎家庭增多,因弟妹出生而引发情绪和心理问题前来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还表现出自残等极端行为。”孙凌说,孩子出了问题,根子还是在家庭教育上,她建议家长:“理解孩子,比说教更重要。”

悠悠一度是家里唯一的小公主,全家人都围着她转。直到今年年初,妈妈生下了小妹妹,猝不及防地,悠悠被“拉”下了独一无二的宝座。为了照顾二宝,妈妈就带着二宝住进姥姥家坐月子;悠悠则跟着爷爷奶奶住。由于两家距离较远,每周末爸爸才开车送悠悠去看望一下妈妈和妹妹,因为怕影响她们休息,每次都只待一会儿就得离开。

然而,妹妹出生一个礼拜之后,奶奶开始每天在电话里向悠悠妈“投诉”:悠悠的脾气越来越怪,常常莫名其妙就大哭大闹,“可能是闹情绪”。然而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悠悠从无理取闹变得各种“毛病”多了起来,起初她嚷嚷头疼、头晕,后来又说眼前一直冒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颜色的幻觉;不愿意好好吃饭,甚至几次发生呕吐的现象,整个人瘦了一圈。爷爷奶奶吓坏了,觉得孩子肯定是哪里病了,“不像是装的”。

悠悠妈出了月子就带着悠悠到处去看病。一方面孩子小、表达不清楚;另一方面,造成头晕的原因往往非常复杂,大夫只能一项项逐一排查。

为了排除各器官功能性异常,一家人跑遍了天津全市眼、耳、鼻的专科医院,“光眼科医院就跑了3次,能查的项目都查了,什么问题也没检查出来。”到了耳鼻喉科,大夫起初认为可能是孩子前庭功能出了问题导致眩晕,可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于是建议还是去查查眼科。经过眼科专家多次确认,建议她们去检查神经内科,“就是让看看是不是大脑有什么问题”。

千方百计挂上了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号,大夫建议做核磁共振来进一步检查。眼看着小小的悠悠独自躺在核磁共振的大仪器上,悠悠妈心疼得眼泪扑扑直掉。没想到一向胆小的悠悠却异常配合,“每次在医院,她表现总是挺好,跟在家判若两人”。

看病的过程充满艰辛,各大医院的儿科一直以来都人满为患,每看一次病,常常需要3个大人一起出动,一个多月里,全家人都陷在无穷无尽地跑医院、排队、挂号、看病、等结果的痛苦循环中。而对悠悠妈来说,最折磨人的是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刻,“心跳得快要冲破喉咙,既想知道孩子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又特别害怕真的查出什么毛病。”

让她吃惊的是,在她忐忑不安地排队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候,悠悠忽然抬起头对她说,“妈妈,我就喜欢你带我来医院。”

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另一个孩子的出生,会对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带来多大的冲击,但一个最现实的转变是,老大必须要学会与新来的“对手”分享大人们的关爱。

“这样的记忆和感觉,或深或浅会印刻在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中,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孙凌说,随着近年来二胎家庭的增多,“同胞竞争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话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和悠悠一样,很多家庭的老大表现出的症状五花八门,甚至听起来让人觉得心惊肉跳,但这些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表现,无非都是想从“对手”那里,重新“抢”回父母的关注和爱。

“我知道你爱我,但我每天都在想把你和妹妹都杀死。”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直截了当地对妈妈说。7岁男孩涛涛,自从弟弟出生后变得爱发脾气,总动手打人,经常把弟弟的大腿内侧掐得紫红,甚至曾用被子蒙在弟弟头上差点造成其窒息。因为“越来越调皮”,涛涛屡次被父母打骂。直到他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差,老师多次请家长要求其停课,父母才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

孙凌第一次见到小晴是在儿童医院的一次联合会诊中,“她身上插满了管子,奄奄一息”。这个只有11岁的女孩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因反复恶心、呕吐、厌食20余天被送进医院,然而各项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疾病。经了解得知,小晴的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有了同母异父的弟弟,从那时开始,小晴不仅对弟弟充满敌意,还要求妈妈跟自己形影不离,拒绝上学,甚至“退化”到用奶瓶喝水、要父母喂饭。在多次被父母严厉批评后,她开始出现呕吐厌食的症状。在孙凌的多次沟通后,孩子坦言:“我当时就想把自己饿死,看见他们那么着急,我心里特别高兴。”

“这两年,这类患儿的就诊率明显提高,每个月都能见到多例,以前一年也只有几例。”孙凌说,前来就诊的往往是出现较严重症状,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而更多的“问题”孩子,可能因为其表现得不那么极端,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她解释说,同胞竞争障碍是指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儿童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程度轻重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最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出现明显的竞争或嫉妒的表现,如对弟妹有明显敌意或攻击性;出现情绪和行为紊乱,如爱发脾气,或各种能力“退化”,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模仿婴儿举动要求喂饭、把尿、陪睡等;社会功能受损,如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出现各种心理社会问题。

“事实上,正常儿童也可能会因弟妹出生产生嫉妒引发情绪问题,但程度轻,且短期会消失。”孙凌说,存在同胞竞争障碍的儿童,那种负面的情绪往往会持续很久,且程度异常,容易导致显著的伤害或不良后果,“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或对其今后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都产生很大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和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都是导致孩子出现同胞竞争障碍的原因,其中家庭教育的分量更重。

“一般来说,3岁以内建立起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对其今后的身心成长极为重要。”孙凌说。

她注意到,一些问题孩子往往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的父母经常出差,或是干脆把孩子交给老人;也有的父母自身情绪管控就不好,导致孩子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不愿意主动与外界互动。这种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母亲把关注放到二宝身上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嫉妒心理和消极情绪,“她们对母爱的可得性不确定,唯恐自己会因弟妹的存在而被忽视”。

孙凌建议二胎父母,应首先把孩子拉入家庭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员,从怀孕开始到二宝出生,都让大宝了解和参与全过程,让他体会到自己在家中的价值。

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人也不会替代其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对于已经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讲大道理或是批评教育,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建议父母要更多地给这些孩子关爱和陪伴,可以采取忽视或转移的办法,引导其情绪消退和改善;或是宽容其“退化”成小宝宝等行为,和孩子多商量、多交流,引导其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孙凌认为,父母应该主动去体会孩子心中的苦恼,更好地理解孩子,让她们感受到足够的爱,这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文中未成年人皆为化名)

(原标题:11岁女孩为跟弟弟"争"妈妈拒食20天:想把自己饿死)

2018年4月3日讯,宁波俞女士有一儿一女,儿子上幼儿园托班,女儿一岁半不到。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俞女士制定了一张详细的“分工表”:孩子学了哪些新单词、投篮几次、发脾气了吗…

女孩拒食20天 医生告诉二胎父母什么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第2张

女孩拒食20天 医生告诉二胎父母什么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第3张

网友评论:机器人工厂。

网友评论:妈妈的做法只是为了更高效的管理两个幼儿的生活,不要去批判她,而且有一定的家庭规则比完全自由散漫更好,不然你认为一屋子的玩具、食物残渣,做不完的家务和永远号啕大哭的孩子,精疲力竭的妈妈,这种家庭是怎么形成的?并且这种家庭还很多。

(原标题:为让孩子有好习惯,二胎夫妻自制“分工表”)

数据

两年接警315件

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市妇联受理家庭暴力案256件,占信访总数的13%;市公安局110接处警中心接报家庭纠纷警情5109件,涉及家暴的治安案件315件,其中做出治安管理处罚的135件,调解达成协议不予处罚的180件;市、区法院受理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17件,裁发人身安全保护令14件;市、区检察院办理涉及家暴案件21件;救助管理站成立的反家暴庇护中心共庇护20人次。

施暴者有“三高”

施暴者群体呈现“三高”特点:农村家庭发生比例高,约占家暴事件的60%;流动人口家庭发生家暴比例高;施暴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以及有不良嗜好的比例高。

厦门日报讯(记者詹文)多数父母都纠结过这问题:熊孩子要不要打?有家长赞同“虎爸虎妈”式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有家长认为不能打,对孩子身心都不利。这样的争论,一直没停止过。但现在,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没什么好争论的,打孩子,不是你的家事,那是家庭暴力,违法的。

昨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反家暴“一法一决定”执行情况视察,“一法”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两年前刚实施。尽管目前我市防家暴工作成效明显,家暴案件数量放到全国来说都属于比较少的,但视察组的态度依然很严肃: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确保法律有效落地,预防并减少家庭暴力。

关注

孩子也是家暴主要受害方

说到家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丈夫打妻子。我市目前接到的暴力案件,妻子的确是家暴的主要受害者,反家暴法实施这两年,妇联接待的256件家暴案中,丈夫对妻子施暴的240件,占93.75%。岛外有个区,涉及家暴的54起警情中,有49起丈夫是施暴人。

不过,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最近,市人大内司委集中开展我市反家暴工作情况调研,进行了问卷调查,有2242人参与,分成人版和未成年人版。在成人版问卷中,六成人认为家暴受害方主要是妻子,27%认为是未成年子女;但在未成年人版中,只有18.6%的人认为家暴受害方主要是母亲,而88.1%的人认为是未成年子女。也就是说,在大人的世界里,觉得女人主要是受害者,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却觉得孩子是主要受害方。

视察组成员纷纷表示,家暴中要更加关注未成年人这个群体。一位市人大代表坦言,自己以前也打过孩子,就因为很多父母觉得打骂孩子天经地义,这个问题就更需要重视。

问题

反家暴法知晓率较低

这个行为属不属于家暴?发生家暴了,该去哪,该找谁?在市人大内司委的问卷中,76%的人几乎不知道反家暴法。受家暴无家可归时,希望接受庇护的占72%,但其中不知道如何寻求庇护的占80.9%。至于未成年人,对反家暴法的知晓率就更低了。

许多家长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些家长,听说要搞这样的问卷调查,感到很紧张:熊孩子本来就难管,动不动就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来,再让他们知道不能打,那还怎么教育孩子?视察组及专家都不认同这类家长的说法:教育孩子不是靠暴力。而对于如此低的知晓率,视察组建议,要加大宣传,让孩子们懂得怎样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特点

未成年人更怕家长冷暴力

市人大内司委调研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对未成年人施暴较多。目前的家暴行为,主要是殴打等身体侵害行为。岛外有个区,这两年的54起家暴警情中,51起是殴打伤害。不过,以精神伤害为主的冷暴力,也逐渐多了起来,而未成年人更惧怕冷暴力。在未成年人版的问卷中,43%的人认同漠视疏远就是暴力,成人版则只有两成认同。有个孩子说,因为做错事,父母偶尔责罚打骂,心里并不难受,但家长漠视疏远会让他更害怕,没有安全感。

如果被家暴了,希望获得怎样的帮助?成年人中,希望获得法律维权和心理辅导的分别占97%和92%;未成年人中,63.7%希望施暴家长能纠正施暴行为,别再打了,别再对自己疏离冷淡了。调查组建议,要加强对施暴家庭的心理辅导,不仅对受暴孩子,对施暴者也要进行心理干预,“很多施暴父母小时候也有被打的经历,导致‘一代打一代’”。

建议

尽快落实合作干预机制

家暴行为很隐蔽,许多家庭在“吵架-暴力-和好”中循环,再加上爱面子、不懂法,许多受暴者不愿被人知道。有关人士说,家暴案件被发现、进入诉讼程序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便是被查处的家暴案件,多数被害人在案发前已有长期遭受暴力的经历,忍到不能忍了才站出来。受家暴的未成年子女,就更处于弱势地位,家长是其最信任的人和生活上的依靠,宁可持续被伤害也不敢、不能去向外人求助。

不仅发现难,还有许多干预机制有待完善。有位母亲,没结婚便生下孩子,她经常家暴甚至虐待这个孩子。有关部门想要撤销母亲的监护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最终因为实践案例少、“夺权”条件界定不够明晰,“夺权”后妥善安置难度大、社会观念认知程度不一等原因,导致撤销监权护制度的实际落实举步维艰。

“反家暴是个系统工程,往往涉及报警、求助、就医、伤情鉴定、庇护、人身安全保护、法律援助等各方面。”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议,要尽快落实多机构合作干预的工作机制,完善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拉呱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