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奇聞解密 > 古代人不剪頭髮嗎爲何留長髮 古代的頭髮怎麼梳的

古代人不剪頭髮嗎爲何留長髮 古代的頭髮怎麼梳的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們印象中,古人不管男女都會留着長長的頭髮,古代女人更是都盤着美美的髮型,這不免讓人好奇古代人難道不剪頭髮的嗎?古人的頭髮怎麼那麼長?他們都是怎樣打理的呢?下面就隨本站的小編一起來簡單的瞭解下吧!

古代人不剪頭髮嗎爲何留長髮 古代的頭髮怎麼梳的

古語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這話大意是:我們身體的毛髮、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不能輕易損傷和譭棄,這是最基本的孝道。

而我們大多數人對古代人不剪頭髮的認知也正是來源於這句話,但事實是否真的就是這樣呢?

設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修剪毛髮,那豈不人人都跟長毛鬼兒似得,更何況男人的鬍鬚如果不及時修剪,可能就會長的像一團亂麻,遮蓋了大半張臉,連睡覺、吃飯都會成爲嚴重問題。

所以,事實是,古人,包括孔子在內,也是要修理毛髮的。不過,古人髮型跟現在大不一樣,無論男女,都留長髮。一般是把長髮挽起來,盤成髮髻,用頭巾包束住,或戴上"冠",也就是帽子。

古人雖然講究孝道,但是民間總是很多寬容和權變。唐朝包容開放,男男女女對美的追求都特別極致。剪掉頭髮做髮型,用假髮做接發,剃掉眉毛重新畫眉等等都是很司空見慣的事情。

古代人不剪頭髮嗎爲何留長髮 古代的頭髮怎麼梳的 第2張

另外,小孩子也是要剃頭的,剛生下來要剃胎髮,成年之前也要剃頭,留個茶壺蓋啊,雙抓髻啊啥的,細究起來有點對少數民族不尊重,古代人認爲小孩兒要賤養,所以給小孩兒起名兒都是貓啊狗啊啥的,剃個頭,也是爲了把小孩兒打扮成“胡人”的樣子以示低賤,好讓閻王爺不收,瘟病神不理。好養活。而成年男人也不是一輩子不理髮, 古人認爲長髮及腰,就可以修剪了, 因爲太長的頭髮很難打理,就算結髮髻也很不容易。還是不過理髮是大事兒,須得選個黃道吉日,並且把剪下來的頭髮收藏起來或者焚燬,以示對祖宗的尊敬,順便也防止被小人拿去做厭勝之事。

清人入關後,在順治二年(1645年)頒佈了"剃髮令":"自今佈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這就是民間流傳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政策"。當時,官府就在街道邊或路口搭個棚子,旁邊豎一根上掛"剃髮令"聖旨的旗杆,以示這裏就是剃頭點兒。有哪個敢抗令不剃髮的,抓住就砍頭,並且把人頭就勢也掛在那旗杆上。就這樣,大江南北確實有上千萬漢人,因拒絕剃掉傳統長髮,而被殺了頭的。

清初的強制性剃頭,剛開始是一律免費的。後來,局勢鞏固了,剃頭成了人們的生活必須,也就改成收費了。但剃頭的標誌性旗杆卻保留下來,剃頭的人在它上面掛些長辮子,或掛塊寫有"剃頭"倆字的布片兒當幌子,這就是最早的"理髮館"--剃頭鋪了。

古代人不剪頭髮嗎爲何留長髮 古代的頭髮怎麼梳的 第3張

清代至二十世紀上半葉那會兒,老百姓之間請客的主要方式就是請吃飯、請洗澡、請剃頭、請聽戲。那時固定的剃頭鋪兒不多,主要是流動方式的剃頭挑子。所謂剃頭挑子,就是剃頭手藝人走街串巷,招攬買賣,給人剃頭的工具和招牌。剃頭挑子就是一條大扁擔挑子,挑子一頭兒是一個有三層抽屜的木質工具箱,裏面裝着剃頭的必要工具,如,剃頭刀多把(剃頭的刀子和刮臉、刮鬍子的刀子要分開)、大小剪子(小剪子用來給客人修剪鼻毛)、梳子、篦子、掏耳勺(那時剃頭有項給客人掏耳朵的義務內容)毛巾、大布(圍在客人脖子上的大圍巾)豬胰子(豬胰臟做的肥皂)等等。這個工具箱同時也是客人坐的板凳(剃頭匠沒有坐着的資格,只能永遠站着);挑子的另一頭兒,就是一個小型炭火爐,上面架一個裝滿水的銅洗臉盆,盆裏的熱水,用來給客人擦臉,涮毛巾用。因此,民間就留下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著名俗語。那時,剃頭匠都是男人,沒有女人;剃頭的客人也全是男賓,沒有女賓;女人是決不到那那兒修理自己頭髮的。

在影視劇中,清朝男人雖然留辮子,但他們留着“陰陽頭”,只剃光了頭上前半部分,在後面才梳成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而在港臺一些影視劇裏,甚至頭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辮子。但如果當時的人們真是港臺影視那樣的留法,那可就都是死罪臨頭了。

古代人不剪頭髮嗎爲何留長髮 古代的頭髮怎麼梳的 第4張

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也就是後腦勺留一撮頭髮然後垂直留辮子。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髮,然後梳一條小辮兒。那形象,不是搞行爲藝術的,還真不敢去挑戰大衆的審美。而現在有關清朝的戲的那種後腦勺大辮子的髮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什麼康熙啊、雍正啊、乾隆啊都應該梳的是上圖的清前期和清中期的髮型,絕對不是影視作品裏妥妥的全都是大辮子那樣的呀!

到了清朝幹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髮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髮型親切地稱爲“豬尾巴”,這甚至一度成爲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

古代人不剪頭髮嗎爲何留長髮 古代的頭髮怎麼梳的 第5張

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髮型又有變化,留的頭髮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爲榮,很多人形容爲“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薰陶,不管外國人怎麼嘲笑,我們已經以辮子爲美了,不讓留還不高興。太原有位鄉紳,滿清滅亡後,因爲辮子被革命黨剪了,自己在日記裏寫:“上年五月被賊剪髮半截,恨賊爲亂難當,莫能寢其皮而食其肉,爲此生之大憾。”而魯迅先生寫的《風波》,七斤因爲有人要剪辮子,嚇得連城都不敢進了。

以上就是關於辮子真實的歷史,但如果影視劇真要按歷史拍的話,頭頂一小辮子,搖搖晃晃的,甚是可笑,估計大家劇都看不去了。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