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2018新一線城市排名 成都排行第一杭州第二

2018新一線城市排名 成都排行第一杭州第二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發佈

新一線城市 鄭州排名第九

一線城市的位次首次發生變化,由“北上廣深”變爲“上北深廣”

2018新一線城市排名 成都排行第一杭州第二

河南商報記者 陳薇

昨天,第一財經週刊旗下的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佈2018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去年進入“新一線城市”榜單的鄭州,繼續入選新一線城市,且名次從第12位上升到第9位,被鄭州超越的城市有長沙、瀋陽和青島。

鄭州上榜的優勢依然主要集中在城市樞紐性,在商業資源集聚度、生活方式多樣性方面是“短板”。不僅鄭州排名躍進,河南地市進入三線城市數量,也從去年的2個增加到今年的7個。

【榜單變化】

“北上廣深”

變成了“上北深廣”

爲保證榜單的延續性與可比性,這份2018年最新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沿用了上一年的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

以此綜合計算得到的結果是,4個一線城市由“北上廣深”變爲“上北深廣”。

河南商報記者瞭解到,這是自《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發佈以來,一線城市的位次3年來首次發生了變化,北京不再穩佔城市榜單的第1位。

鄭州從第12名

升至第9名

與去年相比,鄭州的位次有了提升,從去年的第12位提升到了今年的第9位,超越了長沙、瀋陽、青島3個城市。

在新一線城市中,無錫經過一年的蟄伏重返新一線;重慶、蘇州、鄭州是位次連續3年上升的3個城市。而東北城市持續衰落,瀋陽的排名下降了1位,大連已經跌出新一線城市名單,落到昆明之後的第21位。

河南5城市入圍二線

三線城市今年增加5座

除了進入新一線城市名單的鄭州,河南並沒有一座城市進入30個二線城市榜單。

不過,與去年相比,河南進入三線城市榜單的城市明顯增加,去年只有洛陽和南陽進入三線城市榜單,今年在70個三線城市榜單中,洛陽、商丘、信陽、南陽、許昌、新鄉、駐馬店均入選。其中,洛陽的排名從去年的第11位上升到今年的第6位,僅次於珠海、海口、揚州等城市。

【解析鄭州】

優勢:

城市樞紐性 排名第七

分項指標來看,鄭州最大的得分項是城市樞紐性,在這項指標中,鄭州排在第7位。

在五大指標中,城市樞紐性佔比20%,主要從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交通聯繫度、物流通達度、商業資源區中心度等四個方面來計算。

解析:

鄭州在這個項目排第7位,方便的高鐵和民航出行,幾乎成了鄭州人最爲驕傲的事情,拿到這個得分並不意外。這個項目還包括了物流通達度指數。去年,河南省政府出臺了《河南省物流業轉型發展規劃(2018~2020年)》,目標爲2020年鄭州基本確立現代國際物流中心地位。

另外,今年的物流通達度指數在物流網點數量之外,新增了各城市收寄包裹的數據,這意味着咱們“買買買”也能推高鄭州的城市排名。

短板:

商業資源集聚度

生活方式多樣性

“商業資源集聚度”依然是鄭州的“短板”。這個指標包含大品牌青睞指數、商業核心指數、基礎商業指數,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鄭州沒有進入前10名,整體排名略遜於鄭州的青島、瀋陽等城市進入前10名。

在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多樣性”指標上,鄭州也沒有進入新一線城市榜單前10名。這意味着鄭州人在咖啡館、運動場館、書店、電影院等城市人在工作與居住之外的“第三類空間”上,與部分新一線城市還有差距。

期待:

未來可塑性 排名第九

鄭州還是一座後勁滿滿的城市。在“未來可塑性”指標上,鄭州在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9位。

“未來可塑性”從環境友好、創業、人才吸引力、消費成熟度、城市規模與增長等5個方面來考量。

另外,在“城市人活躍度”指標上,鄭州排名第10位。這項指標包含了消費活躍度、不安分指數、夜間活躍度等,這說明鄭州在城市消費活躍性、積極接受新鮮事物的生活狀態、城市夜間的生命力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解析:

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去年,鄭州出臺“智匯鄭州”人才新政,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畢業生落戶,和其他省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展開了人才爭奪戰。

城市的GDP和人口數據也在這裏納入考量。在考慮規模基數的前提下,不同級別的城市突破各自增長瓶頸的能力多少給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網友聲音】

@你要的我給不了:要想富,先修路。鄭州發展各類交通是最正確的,現在交通出行越來越方便。也爲以後引進來,鄭州河南走出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虎子:我家在7線城市……

@自由:鄭州路修不好,老舊小區髒亂差,距離一線城市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原標題:2018年新一線城市榜單 鄭州排名第九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