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尚訊 > 時尚訊爆料 > 郎朗“嬌妻”7個月孕照曝光,人設崩塌:不要再過度追求完美了

郎朗“嬌妻”7個月孕照曝光,人設崩塌:不要再過度追求完美了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注我,帶你遇見未知的自己

作者丨芒來小姐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朗朗的“小嬌妻”吉娜,再一次因爲“好身材”上熱搜。

懷孕7個月,依然豐乳細腰,穿着粉紅色吊帶裙,完全看不出孕肚。用朗朗的話來形容,就是“吉娜懷孕腰沒變化,就是正常人的體型”。

郎朗“嬌妻”7個月孕照曝光,人設崩塌:不要再過度追求完美了

但是,身材如此完美的吉娜,評論區少有讚美,大多是負面評價:

“畸形審美”

“不要製造焦慮”

“別再鼓吹女明星懷孕狀態好了”……

即使有讚美,也是部分網友在吹捧自己的身材:

“我懷孕時身材也很好啊”“我生完孩子也才XX斤”“我4個月的時候還能穿露臍裝”……

看完評論,我心裏有點慌。

難道全天下孕婦,都是仙女,只有懷孕7個月胖成球的我,是個不懂保養的醜八怪?

當然不是。

我想,只是因爲很多人跟我一樣,內在對於“我不夠好”的焦慮感,被吉娜的好身材激活了。

01

爲什麼吉娜的完美,讓人焦慮?

因爲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需求——只想接納自己完美的部分,無視不完美的部分。

德芬老師曾說,所有外在的一切,都是你的投射。

凡是我們抗拒的,都會持續。

吉娜的完美,像一面“放大鏡”,把我們內心不希望被看到的自己,悄悄放大。

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那個認爲自己“不夠好”的自己。

就像一個醜小孩,甩不掉,也接納不了。

但這種“不接納”,其實無關我們本身的美醜,只在於我們對自己的“偏見”。

娛樂圈裏公認“高顏值”的楊超越,也感嘆“一直覺得自己很醜”。

她在綜藝《心動的信號》中,坦言自己小時候很醜,現在也醜。參加《奇葩說》,還自曝“經常被自己丑哭”。

郎朗“嬌妻”7個月孕照曝光,人設崩塌:不要再過度追求完美了 第2張

她的巴掌臉,大眼睛,好身材……多少人求之不得,可她一點也看不到自己有多美。

這讓我想起一名來訪者,她畢業3年,人際關係摩擦不斷,無論入職哪家公司,都覺得同事看不起她。

請她吃飯,是施捨輕視;誇她好看,是話中帶刺;幫她倒水,是在嘲笑她生活不能自理。

一次喝醉酒,她跟同事吐槽:我知道,你們都看不起我,嫌我是從農村來的,家裏窮,是個土包子,還長得醜……

她哭着說,自己每天花幾小時化妝,花十幾萬買奢侈品,出入高檔會所景區……欠債累累,就爲了能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過得很好,逞那幾分鐘的強。

然而,當同事解釋他們根本沒有想那麼多時,她依然無法釋懷。

反倒覺得自己像個小丑,活得好累,又好狼狽。

在她的世界裏,總好像有一雙無形的手,戳着她的脊樑骨:你醜!你笨!你一無是處!

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根源其實出在她自己身上,她從心底覺得自己不夠好,才導致了她覺得每個人都好像看不起她。

她的問題在於——

“不是她不夠好,而是她認爲自己不夠好。”

這種對自我的無法接納,造就了她的自卑,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難題。

只是,爲什麼我們這麼難以接納自己,反而還要給自己安上莫須有的“罪名”呢?

02

無法接納自己,源自“我有罪”的潛意識否定。

如同活在透明的牢籠中,生而自由,卻不敢擁抱自由,覺得一個人活不下去,必須被他人“審判”才能感到安全。

心理學家稱之爲:自罪心理。

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因是:從小到大,我們都不曾被父母看到。

一位來訪者“不接納感”特別強烈,他的母親身體不好,患有慢性疾病,經常臥牀不起。

他童年最深的感受,就是“忽視”。

郎朗“嬌妻”7個月孕照曝光,人設崩塌:不要再過度追求完美了 第4張

所有人都圍着母親轉,而母親不是躺在牀上發呆,就是抱怨自己身上哪裏很痛,無力照顧他,也無法顧及他的感受。

他很早熟,9歲就學會做早飯,每天早上上學前,先幫母親熱一杯牛奶,煮兩個雞蛋。

如果他不想做,有情緒,或者情緒失控,母親就會比他更失控。在這場情緒拉鋸戰裏,他永遠是敗者,因爲他很健康,必須遷就身體不好的母親。

彷彿母親身體不好,是他的錯似的。

不知不覺,一個念頭植根在他內心深處:我有病,我無能,我一無是處,我不配被愛。

即使他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獨立生存能力很強,也很懂得照顧別人,情商非常高。

也還是覺得:我不配被讚譽,被崇拜,被欣賞。有人罵他,嘲笑他,看不起他,反而才正常。

他說:被人誇獎,我第一感受是高興。但接着,就會有一股沒來由的焦灼感,彷彿誇獎背後藏着一個很大的懲罰。

這種矛盾的情緒,源自他爲照顧不好母親感到內疚,同時也暗藏着對母親的憤怒。可他聽話慣了,已經無力面對這份憤怒,就把這份憤怒投射到自己身上。

郎朗“嬌妻”7個月孕照曝光,人設崩塌:不要再過度追求完美了 第5張

都是因爲你不夠好,母親纔不愛你!

其實,我們恐懼的不是“缺點”,而是“不完美”背後的懲罰:你必須乖,必須聽話,必須順從……

否則,爸爸媽媽就不會愛你。

對孩童來說,父母就是唯一的信仰,被父母疼愛,就是生存意義,“不被愛”的懲罰太致命。

可現實中,能夠看到孩子情緒,理解並接納的父母,少之又少。更多父母本身沒有愛自己的能力,又將這份遺憾傳承給了孩子。

無力接受現實的孩子,只能在接下來的人生裏,通過“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來假裝完美,粉飾太平。

03

我們總說:要愛自己。但到底什麼是“愛自己”?

買更貴的衣服?化更好看的妝?吃更美味的食物?住更大的房子?

都不是。

真正的愛自己,是給“不完美”打開一扇窗,讓光照進來,溫暖那個不被看到、不被接納的內在小孩。

所以,愛自己的另一個說法,是“接納自己,包括好的部分,不好的部分”。

它需要我們做到三點:

1.搭建真誠的社會支持系統

心理醫生範德考克,想幫助一位有過童年創傷的孩子,學着接納自己,但他發現,這孩子身邊就有一個“醫生”:她的小馬。

在範德考克的建議下,孩子加入馬術協會,每天照顧小馬,和馬匹建立深厚的感情紐帶。

動物是真誠的,當它渴望看到她,它便是發自肺腑這樣渴望着。

從照顧小馬,聯想到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不難發現:那些有着糟糕童年,卻自信盎然的人,身邊都有願意無條件支持信任他,並且始終真誠如一的朋友。

或許是一隻貓,一條狗,又或許是童年玩伴,知心好友,忘年之交……

強大而真誠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我們的避風港,它讓我們愛自己,而無懼風雨。

2.修通自罪感

姜思達在節目中說,小時候,父母總是吵架,對他有很嚴厲,他只能做一個很乖的孩子。

長大後,他很厭惡這樣的自己,對別人的每句評價,都非常敏感,卻不知道怎麼擺脫厭惡。

彷彿一座陶瓷堤壩,看似強大,稍微遭遇打擊,就土崩瓦解了。

而他戰勝這一切的方法,是在公衆面前表現真實的自己。吐露傷痛,表露心聲,無論優點缺點,都爭取被人看到。

父母把他們難以接受的負面情感,丟垃圾一樣丟給孩子,孩子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對着別人發泄,成爲踢貓效應的一環;要麼忍。

可是父母糟糕,並不是你的錯。長大之後,你不止兩個選擇。

如果心裏仍然難受,就默唸一句話:你已經長大,沒有人懲罰你。

你不再依靠父母生存,可以憑自己活得很好,選擇各式各樣的生活,表達形形色色的情感。

你可以通過心理諮詢,閱讀書籍,冥想正念來強大內心,也可以選擇運動健身,舞蹈韻律來強大身體。

修通的意義,不是改變父母,而是理解一個道理:我們無力阻止上一代的問題,但我們可以讓這個問題,止步於我們這一代。

3.好壞兼修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作者認爲:精神富足來源於好壞兼修,壞的部分也會帶來能量。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從小身體不好,但他把自卑化爲能量,靠自己勤學苦練,成爲了名垂青史的心理學大師。他渴望把自己成長的過程,傳授出去,幫助更多的人,於是走上心理學之路。

驅動他成長昇華的動力,除了優點,比如聰明,冷靜等品德;也有缺點,比如內向敏感,殘疾人獨特的視角。

阿德勒的故事說明了:所謂缺點,不過是用錯了的優點。只要機會恰當,缺點,也能和優點一樣,帶來幸福與成就。

人固然有缺點,但只要你想,你能有一萬個理由誇獎自己,無論優缺點:體胖,那叫“豐盈”;平胸,那叫“高級”;腿短,那叫“可愛”……

人生,就是一場無限靠近完美,卻總有遺憾的過程。一個成熟的人,不是想方設法變得更完美,而是把不完美,當成人生的風景,接納它,瀏覽它,欣賞它。

就像心理學家伊爾斯.桑德說的:

學着接受自己,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慢慢的,你會從他人的審判抽離,回到屬於自己的軌道上來。

參考資料:

[1]《身體從未忘記》範德考克

[2]《內在療愈》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3]《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馬丁.塞格利曼

明星八卦
時尚訊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時尚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