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寶寶那些讓爸爸媽媽不知所措的行為

寶寶那些讓爸爸媽媽不知所措的行為

來源:爵士範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寶寶那些讓爸爸媽媽不知所措的行為

行為1:爬高

寶寶爬高也是為了探索,因此家長做好安全措施就行,不要制止。當寶寶會走路後,腿部力量逐漸增強,也會爬高了,也更喜歡爬高。爬高也屬於體能鍛鍊,有助促進寶寶額葉和小腦發育,還有助寶寶對空間感的認知,因此,家長就別急著對爬高說“不”了。媽媽可以和寶寶保持一臂之內的距離,給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活動場所,避免發生危險,然後注意窗戶和陽臺上不要擱置可以墊腳的物品,家裡尖銳、易碎的物品也要收起來,給寶寶做好安全措施,充分滿足寶寶攀爬的求知慾。

行為2:扔東西

寶寶9個月大左右,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往外扔,媽媽給撿回來,寶寶再次扔出去,而且樂此不疲。其實,寶寶扔東西的行為並不是攻擊行為,而是對物體發出的聲音感興趣呢,而且在扔的過程中寶寶還能鍛鍊手眼協調能力。所以,爸爸媽媽不必嚴厲制止寶寶扔東西的行為,可以教育寶寶把扔出去的東西再撿回來,玩“扔扔撿撿”的遊戲。

行為3:咬人

如果是1歲後的寶寶咬人,那就要制止,如果是寶寶4個月左右要出牙時咬人就不要制止,因為出牙時,寶寶牙齦腫脹會有不適感,導致寶寶喜歡啃咬東西,他不知道咬人是不對的。家長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餅乾、蔬果片或者牙膠、磨牙棒等,讓寶寶有更多盡情咀嚼的機會,緩解寶寶出牙不適,寶寶也就不咬人了。

行為4:特別小氣

寶寶1歲半後會變得很小氣,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你、我 、他”的痛不痛,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面對寶寶“小氣”的行為,家長要及時干預和引導寶寶學會分享,有意識的鼓勵寶寶多結交朋友,多和小朋友玩耍,當寶寶融入“群體”後,“小氣”的行為也會大大改善,樂於和他人分享。

行為5:喜歡把東西藏起來

寶寶喜歡把東西藏起來然後再去尋找,這樣有助鍛鍊記憶力,家長不用制止,只需收好家裡的貴重物品即可。在玩“藏匿遊戲”的過程中,寶寶因為找到藏起來的東西而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增,父母不妨和寶寶一起玩“找東西、藏東西”的遊戲,促進親子關係,還可以摸清寶寶藏東西的規律,這樣如果找不到要用的東西時可以輕易找到。

行為6:吃飯不好好吃,喜歡用手抓

1歲左右的寶寶吃飯時讓爸爸媽媽很是頭痛,因為寶寶喜歡用手抓飯菜,然後揉揉捏捏,搞得滿身、滿地都是,簡直一塌糊塗。有的家長會乾脆自己喂,不讓寶寶有“搗亂”的機會。其實,寶寶是有了自己動手吃飯的興趣,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寶寶用手去熟悉食物,允許寶寶探索認知,這有助寶寶養成不挑食的壞習慣哦。當寶寶成功把食物放進嘴裡,他會很有成就感,這跟讓媽媽餵飯時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家長擔心衛生問題,就先把寶寶的小手洗乾淨,給寶寶戴上圍兜。(本站()專稿,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