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免疫控制慢乙肝治療利器

免疫控制慢乙肝治療利器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事實並非完全如此,臨床上,雖然大部分人因此成了慢性乙肝,但的確有些人感染乙肝病毒後還是可以很快在臨床上獲得治癒。為什麼會有這種迥然不同的境遇呢?

免疫控制慢乙肝治療利器

近日,在“全國乙肝論壇”上,北京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佑安醫院陳新月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主要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差異造成的,如果人的免疫系統不健全,在低幼齡感染上乙肝病毒,就會給其更

多的“可乘之機”,帶來很難清除的慢性感染的後果。因此,治療慢性乙肝,在抗病毒的同時,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表面抗原轉陰或轉換是目前乙肝治療的最優結果

在2005年公佈的我國《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就已提到,乙肝治療的目標,是減少和防止肝臟失代償、肝硬化、肝癌及其併發症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用獎牌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乙肝治療所能實現的不同目標:如果患者在治療後,HBV DNA轉陰,相當於贏得了銅牌;如果HBV DNA轉陰伴隨e抗原出現血清學轉換,相當於獲得了銀牌;而如果表面抗原消失或轉換,其價值就好像一面金牌。

這些年來,醫生們一直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特別是2008—2010年,因為連續舉辦了三屆全國範圍內的“奪銀摘金”優秀病例評比活動,湧現出不少經長效干擾素治療獲得表面抗原消失或轉換的優秀病例,表面抗原轉陰或轉換——目前被公認為是最接近臨床治癒的目標。#p#副標題#e#

持久免疫控制,慢性乙肝治療的“利器”

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學科帶頭人侯金林教授認為,抗病毒治療的逐漸成熟是一方面。如今,抗病毒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患者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率,繼而提高部分患者表面抗原的轉陰和轉換的發生率,成為應對乙肝的關鍵途徑,可以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率,改善長期預後。

不過,長期的臨床研究發現,光靠抑制病毒的治療還是不夠的。陳新月教授介紹說,從慢性乙肝的發病機制來看,乙肝病毒之所以持續感染,主要是機體缺乏有效的免疫控制。如果調動了有效的、針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被感染細胞就會越來越少、甚至有可能獲得持續清除,而且這種免疫控制的效果是不依賴於藥物的,即在停藥後療效依然能夠維持。因此,慢性乙肝的治療單純靠抑制病毒是不夠的,實現持久的免疫控制才是關鍵。

長效干擾素,讓患者新希望

“其實,人們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發現,干擾素抗病毒和免疫調節二者效用兼而有之,但由於普通干擾素在體內作用時間短,需隔天注射一次,療效不穩定,因此光芒很快就黯淡了下去。直到2005年,新一代干擾素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派羅欣)在中國被批准用於慢性乙肝的治療,其雙管齊下的作用才又被髮掘出來。”陳新月說。

專家們指出,這種干擾素能夠維持有效且平穩的藥物濃度,只需一週注射一次。也就是同年,在推出的200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被推薦應用於治療慢性乙肝。在長效干擾素相對有限的療程治療後,如獲得持久免疫控制的患者可獲得“滿意的治療終點”免於可能的終生治療,這類患者長期隨訪可以看到發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明顯降低,且獲得表面抗原的清除或轉換(理想的治療終點)的機率也明顯提高。

同時,最新臨床研究顯示,長效干擾素良好療效的獲得,將更有賴於個體化治療,而通過表面抗原和e抗原等指標的定量監測手段對於指導個體化治療非常有意義。如在治療期間的特定時間點(如24周),對患者施行表面抗原定量監測等多指標監測,可瞭解患者對長效干擾素治療的反應情況,並通過調整治療策略,比如延長療程、或加用核苷類藥物聯合治療等個體化治療方案,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療效,達到更高治療目標。而患者也可以從“看得見”的治療效果中獲得治療信心,不輕言放棄,從而最終達到乙肝攻堅戰的勝利。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