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來源:爵士範    閱讀: 9.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成功是中國歷史的知名人物,他在中國如今也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也是海峽兩岸的重要的歷史人物,有鄭成功在才能更好的聯繫兩岸的關係。

揭祕:日本也把鄭成功奉爲日本人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鄭成功(資料圖)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字明儼,幼名福鬆,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南明皇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永曆帝封延平王。出生於平戶。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其父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爲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終遭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在今臺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啓明鄭時期,不久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鄭成功於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被後人稱爲“民族英雄”。但頗令人費解的是,隔海相望的日本竟也將鄭成功奉爲“民族英雄”。文史學者研究了日本人特殊的考慮。

其一,鄭成功有日本血緣。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是一名海盜首領,流落在日本多年並與日本女子田川鬆結合,於明朝天啓四年在日本平戶海濱產下鄭成功。

其二,鄭成功抗清正中日本下懷。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成爲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而日本徵服中國的野心,從清朝時期開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敢於與清朝對抗的鄭成功,正吻合了日本敵視中國的需要。

其三,鄭成功興臺符合日本野心。由於鄭成功拒不投降滿清,其後人也長期割據臺灣抗拒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日本企圖霸佔臺灣、大搞分裂的野心。在他們眼中,鄭成功是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臺灣的例子。

其四,鄭成功被歪曲成日本武士。在日本作家近鬆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中,把鄭成功這位中國民族英雄形象肆意加以歪曲和改造,以符合日本政治軍 事目的之需要。他們胡說鄭成功是在日本長大,還給他起了一個日文名字“和藤內”。這齣戲連續3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衆多達20多萬人次。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第2張

臺灣博物館“國寶”:鄭成功畫像

鄭成功大軍四次向日本借兵內幕:明末對日借兵始末

據日本人加快鄭芝龍投降清朝後,其子鄭成功仍舊孤軍奮戰,支持明朝,並四次向日本國派了使者,要求援軍(乞師)和物資(乞資)。

清朝就這樣開始了對中國的統治。但明朝的遺臣首先擁立神宗的孫子福王,試圖進行抵抗。可是他們步調不齊,在南京失陷、福王被俘之後,接連地擁立了唐王、魯王、桂王等,逐漸被追逼到邊遠地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流亡緬甸的桂王(永明王)政權覆滅之後,明王朝終於在形式上也滅亡了。清世祖死後,以英明而聞名的聖祖康熙帝即位。

另一方面,在日本,以慶長五年的關原之戰爲轉折點,霸業由豐臣氏而轉入德川氏手中,元和元年大阪夏季戰役招致豐臣氏的滅亡,從而鞏固地建立了德川幕府對全國的統治。第二年,家康死去,經過秀忠至其孫家光執政時,徹底施行鎖國令,幕藩體制的基礎日益鞏固。明清交替時期正好是家光當政的時代。

鄭成功父子

《國姓爺合戰》是近鬆門左衛門博得好評的劇作之一。故事的梗概如下:

明王朝被與韃靼王勾結的叛逆李滔天(李自成)滅亡,思宗皇帝被殺,公主好不容易逃到海上,飄流到日本肥前的平戶海濱,被和藤內所救。和藤內實際上是明人老一官與日本的一位女子所生的混血兒。他聽說父親的祖先危急,與父母一起奔赴中國。途中打死了老虎,來到甘輝將軍的獅子城。最初甘輝將軍不表露自己的心跡,中間經過將軍的妻子--和藤內的異母妹妹--錦祥女的自殺悲劇,兩人終於宣誓共討逆賊。於是和重臣吳三桂協力打倒了李滔天,勝利的完成了明王朝的願望。

說明王朝得以復興,這當然是對史實的歪曲,但僅就主人公和藤內的原型鄭成功是明人鄭芝龍與日本女子(田川氏)所生的混血兒,爲包圍明王朝的孤壘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這些主要的事實來看,應當說《國姓爺合戰》中是反映出來了。看來劇中寫到明王朝的復興是出於作者的同情,作者出於對有一般日本血統的鄭成功的親近感,及對其忠誠的共鳴,而想在劇中實現其未能實現的理想。另外,劇名叫“國姓爺大戰”,是由於唐王曾把明皇室的姓--朱--賜給鄭成功,以後世人都稱他爲國姓爺。

鄭芝龍出生於福建的泉州,據說他十八歲時來島日本的平戶。最初居留於日本,可能是從事於日中之間的祕密貿易,後來投身於海盜集團,當上了在福建沿海一帶進行掠奪的海盜首領。

鄭成功就是鄭芝龍與肥前松浦藩下級武士田川氏的女兒結婚後所生的兒子,幼名福鬆,中國名字叫森,七歲時渡海去中國。

父親鄭芝龍後來歸順明朝,憑其實力當上了福建總兵,由海盜一變而爲剿滅海盜的官軍;在明、清交替時期曾效忠於福王,福王被清軍俘獲後,擁立唐王;但後來又倒戈效忠於清朝,與其子鄭成功對立;最後被清朝扣上謀反的罪名處死。他的一生確實充滿了波瀾。

另外一方面,鄭成功在其父降服清朝之後仍然效忠不屈,遠與桂王聯繫,以福建的廈門一帶爲根據地,輾轉奮戰,而且一度溯長江而上,進逼南京,幾乎把南京城攻陷。但事業未成,被迫不得不從大陸撤退,轉而進攻臺灣。這是清世祖順治十八年(日本寬永元年)(1661年)的事。

第二年,鄭成功三十九歲,壯志未酬而死去。其子鄭經繼承其事業,繼續與統治大陸的清朝政府對抗。但鄭經於1681死去,及其子鄭克爽繼立,終於屈服於清朝。這是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事情了。

鄭氏家族向日本乞師

如上所訴,鄭氏家族幾代反抗清朝政府,在此期間,曾經不斷地向日本派出使者,要求派遣援軍和支援物質,並派出船隻同日本進行貿易。這裏我想就其經過事實進行一些考察。

日本正保三年,鄭芝龍派遣的正使黃徵明從福州向日本出航。但途中遇到暴風,船隻飄散,其中有的刮回大陸,爲清軍所捕獲。黃徵明本人也身阻海上,不得已而重整小船,重新派遣陳必勝、黃徵蘭二人爲使者,據說他們到達長崎是九月初。

使者帶來鄭芝龍的書信總共八封,其中致日本的正京天皇兩封,將軍三封,長崎王(長崎奉行)三封。根據林春齋的《華夷變態》記載,給正京天皇的一封信的內容是這樣(鄭芝龍的原信未傳,這是林春齋根據其父林羅山列席幕府會議討論時的回憶而寫的):“……附隆武皇帝(唐王)之赦旨,引周之彭濮、唐之回鶻之事,意在求借勁兵也。前雲借兵五千,今欲更多,以戰勝敵兵。”並帶來許多禮品,要求派遣強大的援軍。

關於“……前雲借兵五千,……”,我準備以後再談。據說幕府接到這些書信後,以老中們爲中心,反覆地討論了數天,當時“尾張和紀伊的兩位大納言和水戶中納言”所謂御三家也來到江戶,發表了意見。看來是但是極爲重大的事件,慎重地予以對待。

其結果,據林信篤的《寬永小說》說,御三家均贊成出兵,“據云尾張大人云:‘三人中,吾居長,應派吾爲主將。’自己要求出陣。反對的僅有井伊直孝,他反駁說,御三家的意見有一定道理,是可以信賴的,‘但,……關於求援事,吾以爲不會立任何功勞,亦無益之至。’結果大家認爲井伊直孝言之有理,取消了派遣援軍。”

不過,據《南龍公譜略》說:“賴宣卿雲:國家出援兵,無功則不僅爲本邦之恥,且長期與外國結仇,成爲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得其地亦荒其田,於國無益,反招後世之弊,不可從其請。……”由此看來,反對的不是井伊直孝,而是御三家中的一家--紀伊的德川賴宣,情況略有出入。不過,總的來說,有相當多強有力的贊成意見,贊成的似乎佔優勢。但最後大概是慎重論取勝,暫且決定觀望靜候。這裏說暫且,是因爲一般人認爲雖然暫時決定採取拒絕的態度,而其實正如石原道博等人所指出的那樣,在內心裏始終沒有完全放棄出兵的意圖。

接着準備特派豐後府內城主日野根織部正等人爲正使去長崎,直接向鄭芝龍的使者轉達幕府的意見。這是傳來了唐王和鄭芝龍的據點福州淪陷的消息,於是把一切都取消了。如《細川家譜》中說:“此次大明兵亂,平戶一官(鄭成功)乞援事,書翰雖到,無法應之。書中疑問之點甚多,但爲大明與日本之長遠計,上意可派遣上使赴長崎,詢問一官使者情況,然後傳達上意。此時長崎十月四日書函到達,報告福州失陷。事已如此,一切無及矣。遵照上意,可將上述有關情況奉告江戶有關方面,並轉致閣下。誠惶誠恐,謹言如上。”由此可知當時的具體情況。這是阿部對島守等三位老中給細川肥後守的一封信。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勉強做出不予支援的決定,但考慮到“大明與日本之長遠計”,採取了相當含混的態度;也可瞭解其中的經過是由於接到福州失守的報告,感到“一切無及矣”,才放棄了一切計劃。派遣上使當然也取消了。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第3張

前面已經談到,以後鄭芝龍投降了清朝,但其子鄭成功仍舊孤軍奮戰,支持明朝,並向我國派來了使者,要求援軍(乞師)和物資(乞資)。

其第一次是在鄭芝龍的使者來日候的第三年--即慶安元年(1648年),《華夷變態》中收有他的求援信的譯文(日文)。信中說:“……餘生於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處艱難之際,懇請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餘,施予恩惠。”以血緣相連的脣齒真情。幕府雖進行過討論,但未覆信,看來是未予受理。

第二次是在三年後的慶安四年(1651年)。徐鼐的《小腆紀年附考》中說:“(辛卯十二月)明朱成功(鄭成功)取漳浦,遣使通好日本。”指的就是這件事。據後文說,這次是鄭成功爲了補充物資的短缺,根據參謀馮澄世的獻策,向日本接待物資,以此補充短缺,同時賣給呂宋(菲律賓)、交趾(越南)、泰國等,以獲取利潤。

文中曾寫到:“已獲日本鉛銅之助。”另外如中村久四郎等人所訴,可以想象鄭成功等人的軍中已經有日本刀和日本式的甲冑等。由此來看,完全可以想象一直從日本獲取某種援助。--即使沒有幕府的正式援助,也會有民間人士某種形式的聲援。

第三次是萬洽元年(順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他派遣的使船載乘員一百四十七人,進入長崎,帶來了書信和各種物品。書信開頭寫着“啓上日本國上將軍麾下”,原文收入《華夷變態》。但幕府“未及復書”,未予理睬。

第四次是萬治三年(1660年)七月,命其部下張光啓向日本借兵。《海上見聞錄》上寫道:“命兵官張光啓,往倭國借兵。”指的就是這一次。沈雲的《臺灣鄭氏始末》上也有內容大體相同的記載,關於這次的結果,他寫道:“日本上將軍不予發兵,助銅熕(銅製大炮)、鹿銃、倭刀爲備。”大概乞師的事情未成,但乞資的事情取得了一些成果。

鄭成功的請援使有以上四次。但最後一次乞師的第三年,他壯志未酬,死於南海之地。繼承其遺志的是鄭經。

鄭經也有一次乞資。時間是在寬文三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

這次乞資的經過是這樣:鄭成功的哥哥、鄭經的伯父鄭泰本來就有二心,被鄭經察覺後,遂令其自盡。當時從其遺物中發覺鄭泰把同我國貿易所收穫的大量銀錢寄存在長崎。因此,爲了拿到這筆銀錢作爲“恢剿逆虜之資”,而給長崎奉行送去了一封信。

結果是多半銀錢已經被倒向清朝方面的鄭泰的孫子鄭奎舍和鄭泰的侄兒鄭按舍領走,看來鄭經的意圖基本上沒有實現。不過,鄭經對日本國進行的那種活動,可以算作廣義的乞資。

鄭成功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

鄭成功的祖上1000多年前告別滎陽故土,輾轉固始,落草閩南。

鄭成功誕生於日本平戶市,該市建有鄭成功廟,其上高懸“滎陽之光”匾額。在鄭氏族人的心中,“滎陽之光”是對鄭成功的至高“家獎”。

鄭成功的父親爲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爲一海盜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鬆,明天啓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1630年鄭芝龍將他帶回南安教養,因受限於日本禁止女人離境的規定,故田川氏並未隨行,鄭芝龍延聘儒士教育鄭成功,以便爭取科考功名。先世自光州固始縣[今河南首潢州縣]入閩,居漳州,再移粵之潮州,至始祖隱石公,復居泉州南安縣。七歲回中國後,十五歲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裏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爲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七左衛門(又名田川次郎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率先到臺灣開發,後到日本經商貿易,並同日本女子田川氏喜結良緣。明天啓四年(公元1624年)農曆七月十四日,鄭成功再日本平戶千里濱海灘上一巨石下誕生,取名福鬆,又名森,字 明儼,號大木。七歲時鄭成功從日本回到故鄉石井。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第4張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小名一官,字甲,號飛虹(或飛黃),福建南安縣石並鄉人。從小不喜讀書,好舞槍弄棒,可以說是天生的土匪性格。18歲就出外闖蕩。《臺灣外記》卷一雲:“至天啓三年癸亥夏五月、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欲附李旭船往日本,遣一官押去。”此官就是鄭芝龍,他到日本之後,娶了一日女甕氏爲妻,也就是鄭成功的生母。

混在日本的鄭芝龍後來又被在日一華僑首領收爲義子,並因此繼承了一隻走私船隊,成爲了大款。但天性不安分的他又夥同其他走私分子籌措軍火密謀造反,事情敗露之後倉皇出逃。成爲了橫行無忌,爲害東南沿海的“倭寇”,而臺灣正是其老巢。後鄭芝龍這個大盜受朝廷招安,被封了個遊擊將軍。鄭芝龍一面剿海盜,一面作生意,兩手都抓,兩手都硬。不但剿滅了多路海盜,還和不光日本,外加西班牙、荷蘭、葡萄牙都建立起了貿易關係。因爲剿匪卓有成效,一直升至福建總兵,同時還是富甲一方的鉅商。可謂財源興隆,仕途順利。

按史料,鄭成功是在鄭芝龍逃離日本那段時間出生的,而回到父親身邊的時候,約爲7歲,取名爲森。和父親不同,鄭森走的是一條讀書進士的傳統文人之路。

崇幀十七年三月明亡後,福王朱由崧稱帝於南京,當時鄭森21歲,正在南京太學拜名士錢益謙爲師,因才華過人,胸有大志深爲錢所賞識。既然能被以文才之名譽天下的錢老師看重,應該說鄭森和乃父那種痞子不是同類人了,不過老爸的思維方式對他也有很大影響,這從以後可以看出來。

可惜當時的南明實在不成氣候,除了福王,還有唐王、魯王、潞王、靖江王等多個政權,且互不買帳,均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置大敵當前不顧,拉起山頭,各以正統自居。結果是一個接一個滅亡。福王敗亡之後,唐王朱秉鍵又在福州即位,是爲隆武。隆武即位後,對手握重兵的鄭芝龍當然即位倚重,不但封公,還加爲太師。但鄭芝龍心懷異志,無意抗清。隆武元年,鄭芝龍引鄭森晉見隆武。隆武問之,對答如流。隆武撫森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姓朱,改名成功。(《靖海志》),這樣,鄭森就成了朱成功,也就有了後人稱謂的“鄭成功”之名。

那時,鄭芝龍與洪承疇早有暗中聯繫,所以撤走軍隊,放清軍長驅直入直抵福州,隆武逃亡。在降與不降的問題上,父子決裂了。《臺灣外記》卷二載,當芝龍召成功議降清事時,“成功勸曰:‘吾父總握重權,末可輕爲轉念。以兒細度,閩粵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馳驅,若憑高恃險,設伏以御,雖有百萬,恐一日亦難飛過。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餉。然後選將練兵,號召天下,進取不難矣。’” 鄭成功的遠見和野心由此可見,鄭芝龍已老,胸無大志,畏懼清兵勢大,意圖自保。而讀過書的鄭成功則更明白“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道理,意在在亂世中幹一番事業。

鄭芝龍降清後,隨即被挾北上。清兵襲擊了他的老巢安平,其妻翁氏亦不免於難。《靖海志》卷一雲:“芝龍既降,其家人以爲可免暴掠,遂不設備。貝勒至安平,亂兵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縊死。成功大憤,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險發喪後遂起兵。”這個深仇大恨,使得鄭成功從此打起反清復明旗幟,與滿清成爲了死敵,儘管後來雙方曾經就招安多次談判,曠日持久,但鄭成功從未在氣節上讓步。

剛開始的時候,鄭成功兵少糧缺,只遊蕩於廈門海域。逐漸逃散各地的鄭芝龍舊部紛紛投來;明朝的宗室舊臣,亦寄恢復之望於他也紛紛投奔。而久實力不斷壯大。並攻取廈門,擁兵五六萬,聲威大振,永曆四年八月,並鄭聯、鄭彩之兵,掌控東南海上抗請之領導權.且以金、廈作爲基地,轉戰於海澄、泉州、同安、潮陽等地,屢敗清朝派遣入閩之援軍,南明永曆朝加封其爲彰國公。

當時,西有李定國,南有鄭成功,一個縱橫西南,一個稱霸海上,二人皆爲抗清柱石,李定國的作爲,扭轉了南明對清得戰局態勢,而鄭成功的勢力,亦令清庭束手無策,兩人聯手本來必可大有一番作爲。李定國兵出雲貴,大破清平南王孔有德於桂林,兵抵閩浙之際,曾經主動通函約會,要求與鄭成功聯手抗清,然而鄭成功始終含糊其詞,甚至毀諾不行,使得改變戰局的良機屢屢錯失。從永曆四年到永曆九年,李定國共有九次來函約鄭成功出兵協助或夾擊,但鄭成功八次失約,毫無聯手會師的誠意。使李定國孤掌難鳴,先勝後敗,無力獨自打通兩廣直至閩浙的路線。後來鄭成功終於“命張名振、洪旭率領十二鎮水師入長江,搗金陵,以乏糧而攻溫州、台州,克復舟山。八月又遺黃廷等徵揭陽,大敗清將劉伯祿,光復潮邑,二路均於克復即回。”(《靖海志》)。但鄭成功揮軍北上,卻非爲增援李定國,而是出兵牽制清人軍力,保其根據地的安全。

那麼,鄭成功這段時間在忙什麼呢?在忙於和清廷議和。清廷打鄭芝龍這張牌,意欲招撫鄭成功,鄭成功開始是拒絕,後來則是口頭允諾,但要價是“必有三省方就和。”還提出軍隊自行管理,“不赴京,駐於閩”。又不斷要求議和後轄地由—府而四府,而三省,所轄地應“比高麗,不剃頭”亦“不奉東西調遣”’“不受部院節制”,擁有地方自治權。此等談判自無結果,而且“成功雖雲就撫,而接詔不開,衣冠如舊,且縱兵焚概侵擾延、建,情甚叵測”(《清世祖實錄》),鄭成功這明顯意在顯示無所謂議和不議和,含有挾軍自重以獲大利的意思,促使議和官員爲其向清廷請求讓步。雙方就這麼時談時戰,時間從永曆七年到十二年,計有六次(也有七次之說),儘管清廷多次遷就,甚至默認了鄭成功的部分要求,但從策略上卻是達到了拖住鄭成功,以便各個擊破的目的。

清廷主要的顧慮是一旦西南與東南合師成聯合之勢,則非清軍所能防禦。因是最佳之策在招撫,利用鄭芝龍與鄭成功談判,以“牢籠”鄭成功,孤立李定國,分裂西南與東南聯合形勢,抽調全國主力軍投入西南戰場,奪回戰略主動地位,進而除去孤立無援而所向無敵之李定國,以便於瓦解永曆朝。鄭成功並不傻,在和議剛起時就說過:“清朝亦欲結我乎,將計就計,權措糧餉,以裕兵食”(《清史稿 鄭成功傳》)。就是說,鄭成功對和談從來沒有抱有過高的期望值,不過藉此擴充實力而已。那麼是鄭成功短視,不懂脣亡齒寒的道理嗎?也不盡然。

我這裏以小人之心測度,鄭成功雖有反清意願,卻並無復明之志。暫時臣服於南明不過是有個招兵買馬的招牌而已,所以鄭成功無心與南明真正合作,也不可能認同李定國打通兩粵,聯接東南西南,擴大“革命根據地”想法,比如永曆八年,李定國曾依約計劃攻入粵東,鄭成功正議和,爲示信於清竟毀諾不援。鄭成功議和所爭取的也無非個人地位、領土、兵權、徵糧權等權益得失而已,絲毫未曾爲南明着想過。其一心只致力於經營並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意圖是在實力強大,清廷無能爲力之後,迫使清廷默認自己的小政權,若南明有可能得勢,也一樣。其最後羽毛豐滿之際將會是“南面爲王”之時。所以,鄭成功與南明和滿清同時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曾拒絕永曆朝對他的封王,對流亡投靠來的魯王也只贍養,不予過多理會。其他如朱舜水、張煌言、徐敬平等反清復明義士也不重用,更有甚者,竟毒殺了魯王手下的抗清名將張世振(這一點史家有爭議,但從鄭的個性看,可能性很大)。

鄭成功以舟海之師,進可功,退可守,強大時可沿江直驅而上,失敗了最不濟也可以浮舟於海島,可謂萬無一失,“大不了下海打游擊”。何況鄭成功出身海盜之家,繼承了乃父早年桀驁不遜的性格,故而行事多不顧大局,只爲自己打算。史載鄭成功“凡事獨行獨斷,不與人商量”“用法嚴峻,果於誅殺”,“雖在親族有罪,不少貸,凡有犯奸者必死之。”(《清史稿 鄭成功傳》),故有論評其尚法太嚴厲,這都是個性使然。鄭成功爲人高傲、剛直、易記恨,對人苛刻,致近乎專橫殘酷,按現代心理學,乃因“自我中心症”所致。自我中心者對人對事莫不以自我觀念爲衡量標準,不符其觀念多予以排斥。由於鄭成功此種性格,導致部下多有反叛降清事件發生,最初就曾經因此使得廈門得而復失,後來名將施琅也因而得罪被逼降清,直接導致臺灣被清廷收復。

固然和談給予鄭成功擴充實力的時間,水陸軍力休整補充達百萬之衆,經幾年的訓練,半數已成精兵。然而這時南明已然勢弱,鄭成功雖羽毛漸成,但孤掌難鳴,坐地爲王的可能性反而降低。爲不至坐以待斃,於是就有了孤注一擲,一仗決生死的北伐,這也是一次海盜風格的冒險,因爲此時大勢已去,孤軍深入的結果極可能是一敗塗地。鄭成功對此並非沒有意識到,他戰前曾對衆將言“此番孤軍侵入重地,當於死中求生。勝此一陣則破竹之勢成,功名富貴近之矣。進生退死,本藩當身先陷陣,以爲爾率。爾等其勉之。”(《靖海志》)。軍事上失利後,鄭成功最後一次使出求和招數,爲時已晚。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清廷不會再養虎爲患。

這時西南已平,廈金危在旦夕,就在這樣的局勢下,鄭成功斷然東征,收復臺灣作爲立身基地。張煌言聞成功徵臺,曾寄書勸阻,並指責此舉“縱偷安一時,必貽譏千古”。鄭成功當然不爲所動,因爲相對於勢力和地盤,復明並不是他的志向。

和李定國這樣面對危難,一心致力中興,死而後已的真正民族英雄相比,鄭成功雖無虧大節,但無視大體,一心利己,只顧個人局部利益的強豪只能算個梟雄。這不是貶抑,“梟雄者,占人和,點點滴滴之利益皆出己力,所以棲身擇木,逐漸飛騰”(李劍宏《論梟雄》)。現在看來,無論東南還是西南的抵抗,最終均無力阻止滿清一統天下的大勢。然而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赤膽忠心,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更值得欽佩。

然而,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鄭成功的功績則更偉大。因爲沒有鄭家盤踞臺灣,清廷不會視之作眼中釘,一心收復,最終使得江山歸於一統。否則,以封建帝王和正統文化之保守觀念,或許今天台灣就不再屬於中國的版圖,而是歸屬另外某個國家或是一個獨立國了。在這個意義上,名列入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之一員,鄭成功倒是當之無愧的。

當世梟雄,在後世成爲英雄,歷史的變化就是這麼有趣。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

在中國,鄭成功家喻戶曉,是一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愛國者與民族英雄。三百多年來,一直爲國人所景仰與緬懷。日本人對鄭成功則有一種特殊的尊敬感和親近感,認爲他也是有大和民族血統的亞洲英雄。日本的文學家、戲劇家從江戶時期開始,就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讚頌鄭成功。近現代的作家們也創作了一系列文學作品:在日本出版界開創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受到日本人的青睞,經久不息。因此,鄭成功同樣長期受到日本人的敬重、懷念和傳頌。本文試從幾個角度論述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第5張

日本平戶鄭成功廟內鄭成功塑像

鄭成功(1624-1662年),福建南安人。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唐王隆武皇帝賜國姓朱,名成功,並封忠孝伯,故又稱國姓爺。“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國姓爺”。鄭成功爲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驅走當時佔領臺灣的荷蘭人,並且流傳下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蹟和故事。

鄭成功的父親爲鄭芝龍(1604-1662年),又名鄭一官,號飛黃,祖籍固始縣(今河南省潢州縣),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先後歸附明清兩朝爲官。鄭芝龍,臺灣鄭氏王朝的開創者。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也稱翁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對鄭芝龍很重視,“長崎王使芝龍主舶”,平戶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明朝天啓三年(1623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爲夫妻。明天啓四年(日本寬永元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即1624年8月27日,田川氏在日本平戶一處名爲“千里濱”的海灘撿拾海貝、海菜時,忽然感到腹痛難忍,便急忙走到一塊岩石上,很快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她的長子鄭成功。後來人們便將這塊石頭叫做“兒誕石”(又叫“生兒石”)。從這一點我們看到,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他的身上也有日本的血統。鄭成功的童年是在日本平戶度過的,7歲時離開母親隻身回國,住在福建南安安平鎮(今晉江安海鎮)。可以說在7歲之前,一直和母親生活的他是接受了日本文化的早期薰陶,他最早接觸的語言也是日語了。因此從血脈上來講,日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將鄭成功認爲是他們大和民族的歷史人物,亦視之爲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成爲一個名勝地,慕名前往觀光的人很多。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治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已降清的洪承疇勾引下,率兵歸順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鬥,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經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等城,圍攻南京,從瓜州(江蘇鎮江)直逼金陵城下。爲明心志寫下了一首題爲《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的七絕: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斷,不信中原不姓朱。

這首詩充分顯示了他的胸襟和文采。

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伏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佔我國領土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鬥爭。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啓四年)侵佔了我國的臺灣,對臺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臺灣爆發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爲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臺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親自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臺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託”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臺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鄭成功是日本人嗎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 第6張

在日本佔領臺灣期間,日本人在原清朝供奉鄭成功祠廟旁興建“開山神社”,也用來供奉鄭成功。同時號稱“日本莎士比亞”的著名劇作家近鬆門左衛門(1653-1724年)曾寫了一部以國姓爺爲題材的歌舞伎劇,風靡一時,在日本出版界開創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其後,日本連續出版很多取材於鄭成功的文學作品,形成一個系列。直到二戰以後,日本出版界仍對鄭成功情有獨鍾。不僅上田微古館的《鄭成功的盔甲》一書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樂道的通俗演義,中山光義的《國姓爺合戰》(1952年)一文還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庫。此外,飯澤匡的《國姓爺》(1956年)也被收入日本國民文學全集。在鄭成功誕生200年後,日本人在其誕生地建立了一塊鄭成功紀念碑,碑上鎸刻着由平戶藩儒臣葉山鎧軒撰寫的碑文。碑文撰述了鄭成功父親在日活動,並鄭成功一生經歷,頗有史料價值,茲節錄如下:

“明延平郡王鄭將軍成功,初名森,字大木,小字福鬆。其父芝龍福建南安人,以慶長壬子來本邦。幕府召見,問以外國事,命館長崎。遂徙吾平戶“河內浦”,娶土人田川氏女。屢訪藩士家,學雙刀技。既而田川氏娠,一日出遊千里濱,拾文貝,俄將分娩,不暇還家,乃就濱內巨石以誕,是爲成功。實寬永元年七月也。土人今猶名其石曰“兒誕石”。田川氏復生一男。芝龍留妻及兒,屢往來外國,稱平戶老一官。成功年七歲,芝龍請使妻兒渡海,幕府聽之。母以弟猶幼,不肯俱往。成功數致書迎之,乃詣長崎,渡海。弟之冒田川氏,稱七左衛門,留住長崎。芝龍入海寇顏思齊黨,顏死而其黨歸芝龍,遂收臺灣,仕明,積軍功,封平國公。成功稍長,風儀秀整,倜儻有大志,讀書亦穎敏,不治章句。明主隆武一見偉之,賜姓朱,改今名;拜御營中軍都督。於是人或稱“國姓爺”,不名。母亦尋封“國夫人”;在泉州城爲清兵所圍,城陷,軍民皆潰。田川氏嘆曰:“事既至此,何面目復見人耶。”登城樓,自剄投水死。清兵曰:“婦女尚爾,倭人之勇可知。”芝龍保安平,與清將竊通信納降;成功泣諫不聽,遂降。先是黃徵明、齎隆武及芝龍書、幣,詣長崎乞援兵。幕府下議執政及三藩,三藩皆欲出援兵。議未決,適報芝龍降清,乃諭諸侯以援兵議罷。成功諫父不聽,且痛母死非命,慷慨謀起義兵。時雖列爵,未嘗豫兵。詣孔廟,焚儒服,拜揖而去。糾衆,得數千人,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聞永曆即位,改元奉朔,據南澳。鄭鴻逵據白沙、鄭彩據廈門、鄭聯據梧州,互相犄角;攻略沿海郡縣。陷同安,進侵泉州。又襲奪彩軍,始據廈門。連陷漳浦、詔安;南靖平和、海澄、長泰。進圍漳州,凡六閱月,城中食盡,人相食,死者枕藉七十餘萬人,援至,解圍而去。越三年,復攻漳州,清將劉國軒降,獻城。於是,成功就廈門立府,改名“思明州”,分所部爲七十二鎮。設六官,分理所務,擇賢任之,便宜封拜。其所施爲,鼓動一世。永曆遣使就拜成功“延平郡王”,命圖恢復。吾萬治元年,成功奉敕欲取金陵,定南都。乃大舉北上,衆號八十萬,陷浙江諸州縣。二年七月攻陷鎮江,登峴山,大饗士卒。令全斌、黃昭等守鎮江,屬邑皆下,直欲進取金陵。甘輝曰:“瓜鎮爲南北咽喉,但座鎮此斷瓜州,則山東之師不下,據北固,即兩浙之路不通,南都不勞而定。”成功不聽,竟薄金陵而敗走。甘輝死之,成功乘流出海還廈門。三年五月,滿、漢大兵分道來侵。成功自勒所部,扼海門。北人不諳水性,暈註失列,成功乃橫擊之。北兵棄船,登奎嶼又從鏖戰。北將達素僅以身免,還福州自殺。竟成功之世,北兵不敢來窺。成功以廈門單弱,亟思拓地。先是因中國騷劇,紅毛酋竊占據臺灣。成功率兵攻之,遂招降其酋以復臺灣,以赤崁城爲“東寧府”居之。永曆蒙塵,聲問不通,成功嘆曰:“沿海幅員上下數萬裏盡棄之,英雄無用武之地。然息兵休農以俟時,未晚也。”於是製法律、創學官、計丁庸、養老幼,臺人大集。吾寬文二年,清改元康熙,使吳三桂攻永曆於緬。緬酋內叛,永曆殂於三桂之手,明亡。訃至,成功憤惋得疾而卒,年三十九。子經嗣,奉明正朔,北兵屢來侵,輒擊卻之;又出兵攻略閩、廣諸州。經或作錦,病而歿於東寧,年三十二。子克塽嗣,幼弱,政出多門。清人偵知,擊滅臺灣,克塽降。年十四至京,授“漢軍公”,敕令歸葬父祖於南安。

現在日本九州平戶市川內浦地方,還保留着他的故居以及他親手種植的竹柏樹。近年來,日本人爲了祭祀他,還在鄭故居附近的九山公園內修建了一座紀念他的香靈廟。

鄭芝龍降清後,清兵襲擊了他的老巢安平,其妻翁氏亦不免於難。《靖海志》卷一雲:“芝龍既降,其家人以爲可免暴掠,遂不設備。貝勒至安平,亂兵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縊死。這個深仇大恨,使得鄭成功從此打起反清復明旗幟,與滿清成爲死敵,儘管後來雙方曾經就招安多次談判,曠日持久,但鄭成功從未在氣節上讓步。不幸的是,矢志復明滅清扶明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卻在收復臺灣五個月後一病不起。爲壽不永,年僅39歲。正是:壯志未酬身先喪,千古遺恨泣英雄。

由於鄭成功與日本平戶的特殊淵源關係,因而在平戶至今仍保留着許多紀念鄭成功這位作爲日本僑生的中華民族英雄的歷史遺蹟,主要有:

鄭成功兒誕石 它位於川內浦港千里濱海灘的一塊岩石。據說,這塊石頭原來很大,由於經過長年的浪擊和風化,現已變得很小了。爲了保護這塊值得紀念的石頭,當地政府在這塊石頭的靠海一側用水泥石墩壘起了一道防護牆。緊靠這塊岩石的旁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鄭成功兒誕石”幾個字。

鄭成功居宅跡  平戶鄭成功舊宅地在川內浦港。這裏在歷史上是平戶港的副港,當年停泊着許多從這裏啓航的中國船、荷蘭船。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這裏僅是一個小小的漁村。鄭成功的幼時舊宅地就在此港的小山丘上。經過幾百年的風雨變遷,其舊居已蕩然無存,現僅有一塊寫着“鄭成功居宅跡”的木牌。另外,在居住地前的空地上長着一棵竹柏樹,據傳爲鄭成功親手所栽,如今枝繁葉茂,挺拔高大。距“居宅跡”木牌不遠處,另有一塊稍大的木牌,寫着鄭成功父子的事蹟。凡是到此參觀的中國人,都要駐足良久,憑弔這位中華民族的歷史功臣。

鄭延平王慶誕芳蹤碑 這是在鄭成功誕生200多年以後由平戶第35代藩主松浦乾齋於1852年建立的。該碑位於千里濱臨海的公路旁,通稱“鄭成功慶誕碑”。碑高2。2米,寬1。5米,厚約半米,碑頂略呈弧形,碑座爲方形。碑上端橫刻“鄭延平王慶誕芳蹤”八個大篆字,下端刻有楷書碑文,共1500餘字,全面、精煉地記述鄭成功的生平事蹟,以及對他的高度評價。最末處署有 “嘉永五年壬子冬十有二月中瀚平戶親衛隊長領土社曹葉山高行謹撰多賀嘉彰敬書”,表明立碑是嘉永五年,即公元1852年,碑文作者是名儒葉山高行。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和風雨的不斷沖刷,有的字跡已漸漸模糊,不甚清晰了。據告,石碑刻成後,於1852年在該市舉行了盛大的揭碑儀式,並從此開始每年都舉行祭祀活動。現在,平戶每逢7月14日這一天都要舉行“鄭成功節”,相當熱鬧,以表達當地人民對鄭成功的懷念和敬仰。

鄭成功廟 該廟位於平戶市丸山公園內,坐西北,向東南,佔地很小。廟前有一座牌坊,牌坊前數十米處有一座完全中國式的閣樓,可登臨遠眺。該廟雖小,卻是日本第一座紀念鄭成功的廟宇。廟內供奉着一尊鄭成功威武的坐姿銅像,身着袍服,冠戴束帶。坐像上端高懸一塊“忠義正氣”的匾額。每逢鄭成功的忌日或逢五、逢十的冥壽期,都有不少人前來祭奠。據瞭解,該廟是長崎華僑和平戶市民爲紀念鄭成功逝世三百週年而修建的,然後又從臺灣台南市延平郡王祠請來了鄭成功的這尊分靈,以安放在廟內供奉。平戶人民對鄭成功有深厚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鄭成功手植椎木第二代這株樹現生長在平戶中學操場內,枝葉繁茂。據傳此樹之原木爲鄭成功渡海回福建前夕所植。可惜原木在1948年該校整修操場時被毀,後移植其分枝,即成爲現在的這株椎木。樹旁立有一石碑,上刻詩並署名曰:“鄭森往昔在壺陽,講武修文鍊鐵腸。此樹當年親手植,到今幡鬱綠蒼蒼。三位伯爵原詮題。”

上述諸多歷史遺蹟,都充分表現出鄭成功與日本的深厚情誼以及日本人民對鄭成功的無限崇敬和懷念。實際上,日本人認爲鄭成功是他們大和民族的歷史人物,一來由於血緣;二來是因爲利益的驅使,日本徵服中國的野心,首先是在清朝的身上開始操作的,對抗清朝的鄭成功,正符合了他們敵視中國的口味;三來是日本長期妄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的深厚情結。

但是,鄭成功沒有與日本幕府結成一家來對抗滿清,他還是選擇自己中華兒女的身份,因此他無愧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