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不要對我撒謊 我懂"笑裏藏刀"的微表情

不要對我撒謊 我懂"笑裏藏刀"的微表情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要對我撒謊 我懂"笑裏藏刀"的微表情

電視劇《千謊百計》(Lie to me)資料圖片

這些一閃而過的絕望、尷尬或者竊喜等細微表情,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微表情”。萊特曼正是通過捕捉這種轉瞬即逝的表情,破獲了一個個連聯邦調查局都束手無策的案件。

“這一切並非天方夜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說。去年9月,她開始研究微表情與人的情緒機制、無意識狀態之間的關係。最近,這一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立項。

“國內以前沒有人研究這個,我們應該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傅小蘭的學生、課題組成員吳奇表示。

微表情就是臉部表情的“笑裏藏刀”

假如把人的臉部看作傳播信息的媒介,人們可以通過“閱讀”每一張臉,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一般來說,人類有7種情緒:憤怒、恐懼、厭惡、驚訝、難過、愉快和輕蔑。

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續在1/2秒到5秒之間,有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而微表情的與衆不同在於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只有1/25秒至1/5秒。這種表情往往和欺騙聯繫在一起,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當人們試圖掩飾、刻意隱瞞某種心理活動時,內心的真實想法反而可能通過微表情表達出來。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爲什麼我不喜歡這個人笑成這樣?”比如,商場裏的售貨員面對衣着寒酸的顧客,笑臉相迎中可能閃過一秒輕蔑的嗤笑。

傅小蘭解釋說,大多數人會錯過微表情,但人們的大腦依然受到影響,據此改變判斷。如果,一個人在笑眯眯時出現了“冷笑”的微表情,對方會傾向於認爲這張高興的面孔在撒謊。

“微表情就是臉部表情的‘笑裏藏刀’。”傅小蘭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在《千謊百計》中,萊特曼常常通過下巴上揚、眉毛斜垂、抿抿嘴巴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據此,不少熱心觀衆歸納出“識別謊言技巧彙總”,其中包括“撒謊時會摸脖子”、“單手掩面表示羞愧(手放在眉骨附近)”、“單邊聳肩意思是說,我對剛纔說的話毫無信心”等等。

對此,項目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申尋兵解釋,這些都是對微表情的誤讀。他強調說微表情和普通表情很多方面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就是持續時間的長短。

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當時,一個名叫瑪麗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告訴主治醫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劍蘭和花貓。提出請求的時候,她顯得神情愉悅而放鬆,不時地眯起眼睛微笑,擺出一副撒嬌的模樣。令人震驚的是,瑪麗在回家之後,嘗試了3種方法自殺,結果未遂。

事後,埃克曼將當時的視頻反覆播放,用慢鏡頭仔細檢視,突然在兩幀圖像之間看到了一個稍縱即逝的表情,那是一個生動又強烈的極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續了不到1/15秒。後來,埃克曼將其稱爲“微表情”。

1978年,埃克曼發佈了面部動作編碼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人臉部的肌肉有43塊,可以組合出1萬多種表情,其中3000種具有情感意義。埃克曼根據人臉解剖學特點,將其劃分成若干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運動單元。分析這些運動單元的運動特徵及其所控制的主要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標準運動。2002年,這個系統進行了一次升級,對錶情的捕捉準確率達到了90%。#p#副標題#e#

經過充分訓練,你也有可能成爲識謊高手

相比之下,國內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今年3月,傅小蘭的課題組從北京招募了24名大學生志願者,作爲微表情實驗的受試對象。

在一間普通的辦公室裏,志願者們坐在計算機前。屏幕上出現了4個系列的靜態圖片。每張圖片將會在熒幕上停留2秒。第一個系列圖片的主角是一個單眼皮、塌鼻子的日本女人。她睜大眼睛,或者張開嘴巴,甚至撐大鼻孔,分別演示高興、憂鬱、憤怒、恐懼、驚訝和悲傷這6種表情。其他3個系列圖片,分別是非洲的黑人小夥子、一個藍眼睛的法國姑娘和一個棕褐色皮膚的印度女人,同樣演示了6種表情。

之所以選擇不同的族裔作爲實驗對象,是因爲有這樣一種觀點,即表情是文化的產物。不過,根據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是人類共有的,“如果一個人憤怒,不管是來自紐約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臉上都會顯出同樣的表情”。

在這個識別表情的基礎程序裏,志願者只需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判斷出表情的種類,按動鼠標進行選擇。在對這些基礎表情的判斷正確率達到100%之後,就進入下一個程序。

在第二步程序中,這些圖片的停留時間發生了變化。它們以40毫秒、120毫秒、200毫秒和300毫秒4個時長,在計算機屏幕上展示。40毫秒即1/25秒,200毫秒即1/5秒,恰好是微表情一般持續時間的臨界點。

最關鍵的是第三步程序被傅小蘭稱爲“進化版”。那個非洲黑人咧開嘴巴、眯起眼睛,演示出“高興”的神情,而忽然間,他睜大眼睛,鼻孔微微張開,這個“轉瞬即逝”的神情,區別於“高興”,是一閃而過的微表情。

最後的實驗結果證明,人們對於低於40毫秒的微表情,辨識能力接近於零。而當展示圖片的時間長於200毫秒時,人們對於微表情的辨識率與普通表情的辨識率相差無幾。傅小蘭介紹說,僅有將近10%的人才能發現微表情,他們一部分是擁有特殊天賦的人,另一部分經過了後天的嚴格訓練。大多數人只是出於直覺和自信,對他人進行揣測。

幾天之後,同一批志願者按要求參加了進一步實驗。

在這一組實驗中,傅小蘭課題組對識別表情的基礎程序進行了強化。在第一步程序中,持續兩秒的靜態圖片將會出現兩次,志願者需要對同一張圖片,重複在6種表情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他們被號召向萊特曼博士學習。這位虛擬人物善於識別每一個人臉上的微表情,哪怕某一個臉部肌肉動作僅停留了1/5秒,他的鷹眼也能立刻揭穿對方的老底。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萊特曼博士。”申尋兵笑着說。實驗結果表明,這批經過強化訓練的志願者,大大提高了對於微表情的辨識率。

真相和快樂不可兼得

目前,微表情的研究,主要應用於部隊、警察局等國家安全機關的工作中,成爲識破謊言的重要依據。在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人羣密集的地方,一批經過訓練的便衣警察四處巡邏。他們依據人們臉上的微表情進行判斷,誰是潛在的恐怖分子等。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解釋說,微表情測謊的最大優勢在於它是通過攝像和計算機系統採集到的最爲自然的表情。與測謊儀等其他檢測手段相比,它沒有對採集對象產生任何干擾,採集對象並不知情,因此也最爲真實可靠。

從2005年開始,已經71歲高齡的埃克曼開始對英國情報機構、美國中央情報局等各國機構進行面部表情識別培訓。他還教辯護律師、健康專家、撲克選手,甚至對配偶心懷猜疑的人們識破謊言。他還製作了網絡課程,在一張價值20美元的光盤或12美元的網絡課程協助下,你能很快揭穿謊言。

但正如萊特曼所說“真相和快樂不可兼得”,埃克曼也坦言自己的識謊能力影響到了日常生活。他從不試圖去識破周圍朋友、親戚的微表情,“去揭露每個人的微表情,揭穿每個人的謊言,這隻會讓自己的生活痛苦萬分”。

不過,按照吳奇的說法,“人類對於微表情的識別能力終歸是有限的,很多研究依靠的依然是機器”。

他解釋說,並不是所有說謊的人都會產生微表情。在很多一般性的撒謊中並不會出現微表情現象,人們只是在說一些跟自己利益高度攸關的謊言時,纔會出現微表情。但是通過微表情進行是否撒謊檢測,其準確性究竟有多高,還有待研究。

目前,傅小蘭所領導的實驗組希望依靠計算機視覺領域已有的自動錶情繫統,對其進行識別方法上的改進。他們希望研製出一種用於識別微表情的機器。

這種機器和測謊儀具有較大的不同。測謊儀是一種“侵入型”的機器,它主要根據人在撒謊時生理變化上的指標進行判斷。這種監測存在明顯的缺陷,並且常常出現誤判。而通過計算機系統捕捉到微表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誤判的發生。

不過,傅小蘭進行的這項研究並不容易。在國外,很多關於微表情的研究成果仍處於保密狀態。埃克曼曾在《自然》雜誌上表示,這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

連國家元首也遭到過拒絕。“有幾次,在任總統問我能否幫他們提高可信度,我總是回答:我可沒有開撒謊學校。”在一次專訪中,埃克曼幽默地說。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