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清明節,大家想到的都是清明節會不會放假,清明節放幾天假這些問題吧,那麼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習俗都有哪些嗎?小編爲大家帶來了可愛的小朋友們的清明節手抄報,圖文並茂的幫助大家瞭解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爲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爲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2張

清明節手抄報之過清明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3張

清明節手抄報之清明懷思

盪鞦韆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爲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爲鞦韆節,皇宮裏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4張

清明節手抄報之清明懷思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爲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5張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爲“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爲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 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於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後。農曆二月二爲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爲陝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於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纔開始踏青。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6張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爲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爲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爲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爲“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7張

話說清明節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爲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爲:他們認爲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8張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關於清明節的小詩句

1:清明暮春裏,悵望北山陲。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清明》

2:清明節氣杏花天,詩酒清吟祭華年。折盡長條倚春雨,爲君垂淚小窗邊。《清明祭詩》

3: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清明夜》

4:欲清明把酒釋別愁,欲賞春花且忘憂。《清明祭詩》

5:欲清明把酒釋別愁,欲賞春花且忘憂。《清明祭詩》

6:輕紅沾雨不勝衣,纔回倦眼又迷離。《清明祭詩》

7: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送陳秀才》

8:朝聽細雨潤門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詩》

9: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清明》

10:新鶯嘹亂柳煙低,斷魂春雨斷腸期。《清明祭詩》

1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

12:清明節氣杏花天,詩酒清吟祭華年。折盡長條倚春雨,爲君垂淚小窗邊。《清明祭詩》

13: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長安清明》

14: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唐)韓翃

15:輕紅沾雨不勝衣,纔回倦眼又迷離。《清明祭詩》

16:一沾春雨一斷腸,飄零無計覓君鄉。《清明祭詩》

17: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

18:粉杏輕柔岸柳新,清明春雨兩相侵。《清明祭詩》

19:清明暮春裏,悵望北山陲。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清明》

20:漫見新柳嬌眼垂,疑君逸影踏風歸。《清明祭詩》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9張

清明節手抄報之清明節的懷念

21: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唐)張繼

22: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郊行即事》

23:賞芳時節清明日,清明把酒釋別愁。《清明祭詩》

24: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25:粉杏輕柔岸柳新,清明春雨兩相侵。《清明祭詩》

26: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郊行即事》

27: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綺羅從許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風老,無嫌酒盞深。辭花送寒食,並在此時心。《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唐】白居易

28: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29:遊客趨樑邸,朝光入楚臺。槐煙乘曉散,榆火應春開。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雄風乘令節,餘吹拂輕灰。《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唐】李嶠

30: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清明日》

31: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清明》(宋)王禹俏

32: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33:撩亂春風惹杏花,斷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詩》

34: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

35: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送陳秀才》

36: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清明》

37:漫見新柳嬌眼垂,疑君逸影踏風歸。《清明祭詩》

38: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清明祭詩》

39: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40: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清明祭詩》

清明節手抄報設計圖片 清明節由來習俗資料大全 第10張

清明節手抄報

41: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郊行即事》(宋)程顥

42:撩亂春風惹杏花,斷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詩》

43: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清明日》

44:新鶯嘹亂柳煙低,斷魂春雨斷腸期。《清明祭詩》

45: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長安清明》

46: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閒。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唐】白居易

47:半園新杏連綿雨,送盡清明百姓家。《清明祭詩》

48: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途中寒食》

49: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50:江南煙雨畫屏中,半鏡斜窗弄小紅。燕子不來樓閣回,柳絲今日向東風。《清明》

51: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清江引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52: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53:春雨清明溼杏花,小山明滅柳煙斜。《清明祭詩》

54:賞芳時節清明日,清明把酒釋別愁。《清明祭詩》

55: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清明》

56:朝聽細雨潤門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詩》

57:滿城風絮一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清明》

58: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髮,持杯話故鄉。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唐】戴叔倫

59: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60: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經過上面的清明節手抄報以及文字介紹,大家是否以及瞭解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着怎麼樣的文化底蘊了呢?雖然現代社會清明節的習俗與古時的形式內涵上有所不同,但是清明節對於我們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瞭解清明節的文化底蘊對於我們來說有着重要的意義。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