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王猛父親乞求兒子心靈健康

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王猛父親乞求兒子心靈健康

來源:爵士範    閱讀: 9.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都商報微信公號消息,1月28日,成都商報報道《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 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一事,王猛的這封“決裂信”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

王父表示,兒子選擇決裂,他只能接受。現在,他“只能乞求蒼天還我兒子一個健康的心靈”。他反思在教育兒子的問題上,“過於樂觀和自信”,認爲很多事情在多年後都會過去,忽略了兒子的“不一樣”。他也困惑,在“過於關愛”和“放手”之間,到底該如何平衡?

擔心

兒子性格偏執,怕影響他其他交際圈

1月29日晚,下班回家的王父直到第二日凌晨1時許才睡去。他瀏覽着網友們關於王猛報道的留言,希望瞭解兒子的“控訴”在網友心中的看法。

其實,白天上班時,單位一個同事就曾在他面前討論兒子的新聞:“北大的留美研究生,12年春節都不回家,還拉黑了父母,這有些不像話了,不管怎麼說,父母爲你付出了這麼多啊。”聽了同事的話,王父並未多言。

回到家,王母也開始說起這件事,因爲家裏親戚給自己轉來了報道鏈接,她覺得這讓她很沒有臉面。她有些搞不懂兒子到底是要幹嘛。王父在一旁安慰:“有啥呢,豁達一些,何必在意這些。”

看了網友的評論,王父也有自己的感受。

“一是要表達感謝,感謝網友們的關注,讓這件家事有了社會討論意義,當然包括網友對我們關係的關心。”王父說,“也有感動,比如網友提到的,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是說替孩子把什麼事都辦了他就會感激你,過頭了就會適得其反,只是自己盲目自信了”。

他也有擔心。王父認爲,兒子性格里帶着偏執,情緒也容易在起伏中發生變化,除了父母,他擔心兒子在其他圈子中的交際也受到影響。

落淚

含淚回信,乞求蒼天還兒子健康心靈

王猛和記者聯繫時,極少打電話或發微信,一般是發郵件,哪怕只是一張圖片。

王父說,他們從小教育王猛的方式沒有打罵,而是“談話”。只要王猛犯了錯,王父就會告訴他,要找時間跟他“談話”。

“大概從2歲時開始,我們就用這種方式跟他溝通。他知道,談話意味着可能犯了錯。即使我們輕描淡寫地聊天,他也會一直恐慌。”長此以往,王猛和父母都習慣了用郵件溝通,平靜、剋制又可以進行深思熟慮。

也有情緒爆發的時候,比如王猛發來決裂信的那天。

王父說,他在回信中也幾乎“帶罵人了”,但他經過慎重考慮,仔細思考了兒子發來的每一句話,在之後的信件中,語氣緩和了許多,甚至同意兒子提出的“三不政策”(不回家、不見面、不交往)。

“我當時真是含着淚寫的回信,我只能祈求蒼天……”,話說到一半,王父的聲音突然變小,眼淚翻滾而出,“我只能乞求蒼天還我兒子一個健康的心靈”。

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王猛父親乞求兒子心靈健康

王猛寫給父母的決裂信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 資料圖片

在王猛的文字裏,當年他寄回自己的心理診斷報告時,父親顯得不以爲然的迴應讓他難以接受,甚至有些憤怒。但王猛可能並不知道,看似“冷漠”的父親其實對兒子的心理問題已經上了心。

他下載了大量心理學方面的電子書,希望瞭解兒子的病情。因爲怕刺激兒子,在兒子選擇決裂的時候,也選擇了接受。當時兒子想要決裂的理由之一是,診斷建議提到要切斷和曾經對他造成傷害的家人和環境的聯繫。“如果這樣可以讓他快樂,也好。”說完,王父的眼淚落下,五味雜陳。

悔恨

哪來“早知道”,又怎麼會“早知道”

王父表示,忽略了孩子的先天特點,是他們作爲父母非常大的失誤。在這個失誤之下,導致了一連串忽視孩子情緒的行爲發生。

王父說,以前總覺得孩子的一些負面情緒——生氣、憤怒都無大礙,過幾天就會好,孩子也許就忘了。但沒想到兒子會一直記着,這也是他反思自己的另一個方面:盲目自信和樂觀。

“我想他生幾天氣、嘟囔幾天嘴,這事就過去了。如果早知道我們的一句話、一個臉色會給他帶來這麼大的影響,那絕不會那樣做。但哪來 早知道 呢?又怎麼會 早知道 ?”說到此,王父有些無奈,他覺得沒有一本書、一套理論會把孩子教育的方法和問題講解全面,每個孩子和家庭情況都不同,不可能用一種方法教育到底。

王猛30歲生日那天,雖然當時他已經宣告和父母決裂,但王父仍然給兒子鄭重其事地寫了封郵件,祝他生日快樂,也恭喜他三十而立。

“我不認爲和父母關係僵化了,就是他人生的一個失敗。這可能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隨着逐漸淡化,這件事在他心中佔的比重會更小。”

面對兒子的決絕,王父說,自己只能接受,反而更擔心的是他如何跟同事、朋友相處,會不會把跟父母的相處方式也用在其他人身上。不能通話、見面,甚至郵件也不回覆之後,王父和妻子只能遠遠地擔憂,沒有了跟父母傾訴的途徑,兒子會怎麼排解和調整自己。

困惑

“過於關愛”和“放手”如何平衡?

去年國慶,王父給兒子發去一封郵件,期望能跟兒子聊一些感興趣的話題。那次,兒子難得的回覆了郵件:“我喜歡的話題知道該給誰說。”儘管言語依然帶着強烈的情緒,也似乎並不悅耳,但王父覺得,這或許是一個重新恢復聯繫的機會。

然而,兒子很快就潑了冷水:“你別以爲我回復了郵件就能怎麼着。”怕刺激兒子,王父沒再強求,“但至少從側面知道了他的狀況”。

其實,這也是王父的困惑:“再次問候,或許會讓他覺得又要對他怎麼樣;但不問候,感覺又是真的不管不問。”王父覺得,在“過於關愛”和“放手”之間,並不那麼容易找到平衡,“也沒有一個標準”。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也有閱讀教育方面的書籍,可現實是,“照着書來還是沒有教育好”。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到底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成都雲公益發展促進會祕書長傅豔認爲,最近在朋友圈流行的遊戲《旅行青蛙》可以帶給父母一些啓示。

就像遊戲中一樣,你需要做的並不多,就是爲青蛙收割三葉草,讓它能遠行。至於會到哪裏,好久回來,會帶回什麼禮物,交什麼朋友,都不是我們能夠干預的。

“現實的孩子就像那個青蛙一樣,它會自己吃飯、看書、寫日記、睡覺,但你都只能看着。“傅豔說,“其實,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勵或者取得成績的時候,爲他們在一旁默默地鼓掌就行了”。

原標題: 北大驕子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父親:照着書沒教好兒子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