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中國人不想多生 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中國人不想多生 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人不想多生 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中國是人口大國,面對人口的壓力,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卻很不理想。一塊很大的蛋糕看起來是不錯,但是人多了每個人分的也就少了,爲了減緩人口的各種壓力,中國實施了計劃生育,這些年計劃生育查的很嚴,落實也很到位,不管是農村居民還是城市居民大家都十分的瞭解計劃生育的必要。

計劃生育到了現在似乎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口老齡化嚴重,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因爲計劃生育而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個情況,國家推出了全面二孩的政策,但80後90後這些年輕人似乎對於生二胎並沒有太大的慾望和想法。

按照人口學規律,一個國家或地區,一旦總和生育率[注1]在2.1的替代水平下,就意味着進入了低生育率階段。

也就是說,一家兩個娃,整個社會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保持平衡,人口結構纔可以保持穩定,就不會走入老齡化社會了。但是,現在人們的生育意願不是一般的低。

從歷史上看,解放後到20世紀70年代,總和生育率通常處在5-6的水平上。現在呢?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算出,全國的總和生育率事實上已經多年低於1.5了。

地方層面,有學者在江蘇進行了數年的人口調查,結果發現,在假設不受政策限制的情況下,平均每對夫妻期望的孩子數大概是1.7個,也就是說顯著低於2.1的替代水平。

這意味着,即使將來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數量,生育率迴歸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數據不撒謊,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首先,要明確一下生育政策的適用範圍。事實上,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具體計生政策都有區別

總體上看,農村寬於城市,西部寬於中東部,少數民族寬於漢族。因此根據蔡昉的測算,從全國整體上看,政策規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僅僅爲全部人口的36%。

也就是說,即便實行了嚴格的計生政策,全國還是有六成多人可以多生。

第二,從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時間上來看,事實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提倡以“晚、稀、少”(晚婚、生育間隔、少生優育)爲目標的自願性計劃生育了。到80年代才形成了強制性的獨生子女政策,隨後逐步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並得到越來越嚴格的執行。

這裏,有一個時間點很關鍵,就是總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是發生在1970-1980年期間,也就在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從5.8下降到2.3,下降了3.5個孩子數。而以2008年總和生育率爲1.4作爲參照的話,1980年以後總共才下降了0.9個孩子數。

生還是不生,這不單是中國的問題

中國的人口轉變有個重要特徵,就是人口轉變的速度非常快。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口轉變,即從“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轉變,是以高度壓縮的形式完成的。

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數據,中國人口期望壽命從40歲上升到70歲,只用了50年左右,比歐美國家少用了一半時間。而英國、法國的總和生育率,從5下降到2,用了約75年的時間,而我們花費的時間不到30年。

那麼中國的這種現象是獨一份嗎?不是。

韓國、新加坡、泰國和中國臺灣都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政策,但他們和中國大陸一樣,生育率從上世紀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點上,到90年代以後都下降到低於2.1的替代水平。印度雖然在時間上有所滯後,但變化軌跡也是如此。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這種現象是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或者後進國家的趕超戰略,在人口變化上的符合邏輯的反映?

“我們用幾十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走過的道路。”這是我們在總結各個領域的趕超成果時,說的最得意的話。

但是,快,不一定是好事,往往是雙刃劍。因此,只有正確、全面地認識到人口變化的客觀規律之後,再去考量政策變遷、制度改進,我們的發展纔會更理性,更穩健。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