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調查發現:僅4成年輕人每天與家人交流

調查發現:僅4成年輕人每天與家人交流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一項調查發現,僅38.9%的年輕人每天都與家人交流,每週交流不到一次者達32.4%,其中超四成受訪者認爲“關愛大家心裏都知道,不必刻意表達”,還有兩成人羞於表達情感。殊不知,能用清晰的語言交換意見、思想和情感,是人類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是不少現代人“放棄”了這項能力,把自己封鎖起來,與他人言語交流越來越少。

調查發現:僅4成年輕人每天與家人交流

現代人交流越來越少

一個好友在結婚紀念日那天陪老婆吃了完美的一餐,隨後互贈禮物,還說了很多甜蜜的話。當兩人心滿意足地回到家後,朋友坐在沙發上開始上網。妻子大發雷霆地喊:“這麼重要的日子你都不陪我!”朋友問:“我陪你幹什麼?”妻子更生氣了,說道:“我只想你陪我說說話!”這個例子只是千家萬戶的一個縮影,代表了現代人生活的常態:越來越不把交流當回事。

夫妻倆坐在沙發兩頭,一個看電視,一個玩電腦,彼此無言;回家看老人,進屋先連無線網,低頭刷微博、聊微信;接孩子回家,一頭扎進廚房或書房,無視孩子渴望交流的眼神;同事朋友聚會,開始還熱熱鬧鬧,不到10分鐘,大家就紛紛低下頭玩手機;同住一棟樓,與鄰居低頭不見擡頭見,卻從未打過招呼……《生命時報》調查發現,近1/4受訪者每天與家人相處不足2小時,交流內容大多限於日常問候,情感和心靈交流極度匱乏。

缺交流最傷老少

說起國人交流漸少的原因,首先是社會流動加速,人際關係淡化;其次是生活節奏加快,工作本身已經很累,沒太多精力跟旁人交流;再次是社會物慾橫流,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彼此渴望理解和關愛,卻吝於主動付出。王安石有詩云:“應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更幾人”,所謂“論心”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交心,開誠佈公。但現代人少有“論心”,對人“只說三分話”,不願“全拋一片心”。最後,網絡、手機等溝通方式增多,大家足不出戶就能與朋友聊天,自然沒心思在茶餘飯後坐在一起拉家常。

中國人的心理支持系統主要來自家庭和親情,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最受傷害的當屬一老一小。在沉悶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受到打壓,不敢表露需要,日久天長可能形成冷漠、麻木、孤僻、內向的性格,從而影響人際關係、事業發展等。上歲數後,老人社會圈子日漸縮小,更需兒女關愛,當老人身體不適或有心結打不開時,如兒女忽視日常交流,老人的病情可能被耽誤,心事不解決還容易憋出病來。此外,與愛人交流少可能導致婚姻危機;與朋友交流少可能讓友情漸行漸遠;與同事交流少可能引發誤會,影響事業發展。可見,交流變少,危害真是不少。

四大場合更應面對面交流

任何東西都是越分享越少,除了愛和智慧,交流對身心健康有很多神奇功效,比如以下五點。首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面對面交流能治療心理障礙,降低自殺風險;其次,交流還能改善心情,改善心臟健康;第三,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交談能幫患者克服恐懼和焦慮,緩解慢性疼痛;第四,談話能改善老人睡眠質量,讓睡眠更舒適;第五,研究發現,與臨終的親人多說說話,聊聊他一生的成就,能讓親人安然離去。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情感的交流和互動,建議大家脫離網絡,面對面溝通,尤其遇到以下幾個情況,不僅需要交流,還得掌握一些技巧。

孩子遭遇挫折時。父母應主動與孩子交流,讓他相信,不管出現多大的問題,總有爸爸媽媽的支持和鼓勵。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平靜、充滿安撫的聲音分享想法和感受。

夫妻鬧矛盾時。夫妻吵架後,要麼女方收拾行李回孃家,要麼男方賭氣睡辦公室,均不利於解決問題。鬧矛盾後,建議先冷靜一會,不要離家,然後找個時間交談,先表達尊重對方的看法,再心平氣和地說出自己的思考。

爸媽有心事時。兒女應重視幫老人寬心。與老人交流有幾個技巧:蹲下身子,目光平視,不讓老人擡頭或遠距離跟你說話;目光柔和,平視對方雙眼與嘴之間的部位,保持眼神交流;和聽力不好的老人交談時,應湊在耳邊,並輔以手勢、點頭、微笑等動作;語速要慢,給老人充分的反應時間。

朋友哭泣時。安慰別人時不要過於理性地分析和評判,最好耐心傾聽對方講述傷心事,並嘗試理解,還可分享自己的經歷,鼓勵對方不能被打倒。

有些人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不知如何與人交流,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建議這類人多看些描述心理活動細節的電影和書籍,學習溝通和相處之道;聽情感豐富的音樂,培養情商。如還是難以打開心門,最好尋求心理援助。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