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世間印象 > 清明節爲什麼稱爲“清明”

清明節爲什麼稱爲“清明”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鶯聲老”了,爲什麼還用如此的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逸周書·周月》已經標明“清明”,《逸周書·時訓解》也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帶來了一片生機。清明在陽曆的四月初,在北方,此時尚屬春初,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氣候開始穩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漸把生活重心從室內搬到室外。

清明節爲什麼稱爲“清明”

《詩經·綿》寫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這詩是寫周人如何艱辛地建造家園的。顧炎武《日知錄》引《易傳》“古人穴居而野處”,解釋“陶復陶穴”,那時人們或住窯洞、或住半地下室,雖有窗戶,但還沒有發明紙糊窗戶,平常用木板或瓦牖擋着窗戶,只有天暖和時,才能打開,放些陽光進來。入秋轉冬之後,人要“冬藏”了,“塞向墐戶”:把朝北的窗戶用木板擋住,再用泥巴糊嚴,不使漏風,儘量防風保暖,可是光亮也沒有了。春天來了,人們便從室內移居於室外,恢復“野處”,其心情可以想見,這一聲“清明”道出他們對大自然、對春天由衷的讚美,也抒發出百十天裏“冬藏”的鬱悶。後世醫家倡導的,春天早晨起來,“披髮跣足,緩步廣庭”,也是學習先民對“清明”的享受。“清明”來了,也象徵着新生活的開始。此後的200多天裏,除了下雨刮風和睡覺大多時間都是過露天生活了,先民與大自然關係的密切和對大自然的依賴,是把大多時間放在室內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後世,清明節成爲一年中重要的節日,它的習俗都與先民從“穴居”到“野處”有關,如鑽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薺菜等。新春來了,萬象更新。冬天用於取暖、照明和烹飪的火種,不再使了換新的,於是有重新鑽燧取火。唐宋兩代,宮廷還以新取出來火,分贈予貴官豪門,唐詩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描寫此事;淘井,也是除舊佈新,淘出舊水,取用新水。插柳,挑薺菜其意也在於迎接新春,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帶上一點綠色,沾一點野味。

唯獨自宋代以來特別看重的掃墓,倒不是上古所遺的習俗。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墓地沒有隆起的標誌,當然就不可能有掃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學的毛奇齡在《辨定祭禮通俗譜》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禮》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靈的習俗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六朝、初唐期間形成了寒食節掃墓祭祀的習俗,唐玄宗時把寒食祭掃的習俗“著爲令”,公務人員還給假,以便出城上墳。寒食後一日爲清明(或說三日),兩節相近,逐漸混淆。宋代清明祭掃遂成風俗,流傳至今,清明與掃墓簡直是密不可分了。很少再有人問一下這個節氣爲什麼叫清明瞭。(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