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戀物癖 > 旅行者 >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語:古代歷史上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皇位的事件數不勝數,在清朝就有這麼一位繼位的皇子胤禛,他的繼位一直是清朝歷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衆說紛壇無從辨別真假,可是早前就有清室後裔明確指出雍正繼位的確是篡位,那麼這一說法是否屬實,接下來就由小小編爲大家揭祕吧!

清室後裔確認雍正實屬篡位

古代歷史上有關於雍正繼皇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不解之惑~~一種觀點認爲,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爲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早前有一名叫做金恆源的上海學者在史林雜誌上明確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僞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僞造。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爲,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八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

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八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2張

金恆源認爲,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衆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爲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僞證。這個被現在的電視劇搞糊塗了。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着“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僞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僞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3張

“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認爲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爲,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裏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4張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而胤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金恆源認爲,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衆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爲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僞證。

雍正與隆科多等多人密謀勾結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啓奏”的情況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裏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5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爲“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僞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6張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7張

康熙大殮太過匆忙,疑點多多

金恆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爲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衆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雍正八王之亂歷史真相

所謂“八王議政”,即滿族最嫡系的皇親貴胄一起商議軍國大事,包括推舉皇位(汗位)的繼承人。“議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現於崇德元年(1636)以後,但滿族上層貴族與議國政的制度,卻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初即已形成。當時滿族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後金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貝勒等人共議裁決,諸貝勒大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貴族。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亦命四大和碩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握。天命七年,努爾哈赤又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至天聰年間(1627年~1636年),除宗室貴族中被封爲貝勒者充當議政的成員外,八旗固山額真也兼充議政,這種由宗室貴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8張

雍正的皇位是在衆皇子爭奪戰中的得到的,就算名正言順,康熙下昭所選,但之前一定也是機關算盡的努力爭奪過,不是名爭,就是暗奪,所以他的皇位是受到很多皇子嫉妒和不滿的,這和別人不同的是那些都是他的親兄弟,而且都身居要位,在身份和職位上,並不差他太多,所以當他一登基稱弟後,那些兄弟和兄弟的同黨們不服氣。

後來以八皇子爲首的一羣人,就想找個辦法架空皇權,最後再彈劾他,以讓他要取而代之。這就需要一個對策,一種方法,。就想到了滿清在入關之前與明朝做戰時的辦法。當時爲了對付明朝的努力,,滿清聯合了整個女真部族的人和蒙古族的人,聯合起來共同與明朝做戰。但因爲是多民族聯繫做戰就要有一個好的管理辦法,顯然一人當家很難服衆,最後選出由八個努力強的族選出八位王,再推舉一個總代表人物,共同商議朝事與戰事,所有決定都是由八位王爺共同擬定的。有點像現在英國一樣,國會說了算,皇室的權力是有限的。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9張

但當清朝入駐北京,掌握軍權後,八王議政就取消了,完全採用了漢族傳統的封建管理制度。由皇帝一人說了算,強調了皇權。但到了雍正時,那些反對他的人又想到了這個辦法,想用八王議政的方法將雍正的皇權架空,然後再慢慢的將其取代。但這事後來泄漏了,沒有成功,參與此事的人也因此都受到了懲罰與牽連。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10張

“八王議政”制度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創並予以實施的,而正式命名則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以後了,隨着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着貴族政治權力的“八王議政”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順治與康熙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爲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八王議政”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八王議政”制度也隨之結束。

愛新覺羅·胤禛

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爲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爲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爲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11張

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祕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12張

愛新覺羅·胤禛生平經歷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胤禛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生母爲德妃烏雅氏。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不能給胤禛帶來皇子中的特殊地位,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孝懿仁皇后是一等公佟國維之女,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孝懿仁皇后沒有生過皇子,只有一個公主還早年殤逝,故而養育德嬪之子,年幼的胤禛因其尊貴,很可能有意巴結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歲進尚書房,胤禛跟從張英學習四書五經,向徐元夢學習滿文。與胤禛關係最密切的是顧八代,胤禛說他“品行端方,學術醇正。”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師傅的嚴格管束,從事以四書五經爲主要內容的學習,也在這個時期,作《春日讀書》、《夏日讀書》等詩歌。稍長,便跟隨康熙帝四出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十六歲那年,他陪同其三兄胤祉往祭曲阜孔廟。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13張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歲的胤禛隨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此役胤禛沒有參加,然而他很關心這次戰鬥,作《狼居胥山大閱》、《功成迴鑾恭頌二首,讚揚乃父用兵的功業。又往遵化暫安奉殿祭祀孝莊文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歲的胤禛受封爲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歲的胤禛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二十五歲,隨同父皇巡幸五臺山,次年侍從南巡江浙,對治理黃河、淮河工程進行驗收。

經營爭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爲太子。同年封胤禛爲和碩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爲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爲激烈。雍正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爲。”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爲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爲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14張

鞏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7] 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爲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

爲政舉措

政治:強化密摺制度、設立軍機處、用人制度、密建皇儲、整飭吏治、廢除賤籍

軍事: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徵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經濟:整頓財政、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實行銅禁、重農輕商

文化:文化專制、理學思想

民族:改土歸流、統治西藏、“正統”思想

外交:海禁政策、對俄政策

清室後裔解千古之謎:雍正確是篡位 第15張

結語:關於清室後裔明確指出雍正確是篡位這一事件還存在很多疑點,畢竟歷史距今時隔久遠,不能完全根據史書典籍要從多方面考證研究。雍正帝在位期間一直勤於政事,對大清朝的貢獻可謂是很多的,歷代也有很多尚有地位的人都高度評價過他~~~

優生活
星座駕
名車庫
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