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男士護理 > 健康 > 這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端午節 五芳齋糉味博物館全新開啓

這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端午節 五芳齋糉味博物館全新開啓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語:今年端午節,五芳齋聯合二更、下廚房、天貓微淘、一大口開啓了一座糉味博物館。

這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端午節 五芳齋糉味博物館全新開啓

這個端午節,五芳齋聯合二更、下廚房、天貓微淘、一大口共同發起“尋找心中的糉味”故事徵集活動,收集了上千個關於糉子和糉子背後的動人故事。

這些故事藏着每個人、每個家庭動人的記憶,糉子也成了個體之間關於愛和情感的傳承載體。而五芳齋就像是一個滄海拾珠者,認真製作每一個糉子的同時,用糉子串聯起一個又一個故事。近百年來,將成千上萬川流不息和時代變遷的餘味,用心安放、暖心珍藏。

無形之中,一座糉味博物館,在時間的長河裏,宣告開啓。這些時間的瑰寶,值得我們用心對待。

讓我們一同徜徉在糉味博物館給我們營造的時光磁場裏,跟隨時間的步伐,聆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尋找屬於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糉味故事。

這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端午節 五芳齋糉味博物館全新開啓 第2張

五芳齋百年,以情意入味

【時間成就美味,也帶來故事】

張家弄是老嘉興的鬧市口兒,上世紀20年代,這裏店鋪多,戲館子也多。每逢戲一散場,賣糉子的店家就掀起鍋蓋,那香味真饞人,柴香合着糉香,整條街都能聞到。

擁有近百年曆史的五芳齋,因爲糉子做的好吃,經常供不應求。打清明起,就開始門庭若市,小小的門簾外總能上演無數濃情蜜意、真真切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作坊的裹糉手藝和精神代代傳承,長成大品牌,可門外關於糉子的故事卻翻新一遍又一遍,百年來,越積越多……

五芳齋也因爲糉子,連接了無數關於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裏,見證了諸多人們獨一無二的成長。

第一味:時代沉浮,光陰之味

【御用包糉師吳女士,年方八十】

@兔子黃小賤

從小愛吃糯米制品,對老祖宗取箬葉之清香藥用,混糯米之甜糯酥軟佩服的五體投地。

咱家御用包糉師,吳女士,我奶奶。年方八十,專業包糉四十年。

看老吳包糉子指尖翻飛,輕而易舉,形態翩然。如今奶奶老了,這些年越發真切,皮肉開始鬆弛,如同陳皮,眼裏透着幾分渾濁,可是奶奶的手藝似美酒越沉越香。即使是當年大戶人家的小姐,崢嶸歲月的打磨卻逼着她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爺爺走得早,奶奶一個人總是沒有事情幹,喊腰疼,不動,只願躺着,有時候整個下午只呆呆的坐着。

我長年在國外,今年端午我跟奶奶撒嬌說外面買的怎麼也沒她包的好吃。於是聽聞奶奶又變回當年的家庭御用點心師傅吳女士,戴上老花鏡,開始跨菜籃小碎步出門選材,洗米晾糉葉。

彷彿已經能聞到高壓鍋裏一室清香。

【七十年代,一天一個糉子的日子裏】

@ liuxin3548

小時候的我是個極不省心的孩子,愛哭且哭得非常執着,斷奶後我跟着奶奶睡,每天早晨,奶奶揹我去村口,給我買一個三角的葦葉糉子。七十年代初,艱難的歲月,那一天一個糉子的錢,不知道奶奶是怎麼省下來的?

去年端午,媽媽姑姑她們送來的糉子特別多,我的悲傷也特別多,那年春天,奶奶永遠地走了。從此,端午節也有了苦澀的味道。

【啤酒小龍蝦喚起的糉子慢時光】

@栗子樹小姐

言笑晏晏的舊時光從我離開家的那一刻就不復存在了,我能想到每年端午我在外面跟朋友吆五喝六的喝着啤酒剝小龍蝦,在煙熏火燎的吃烤大腰子的時候,會突然的想起全家圍在一起吃糉子的慢時光。

第二味:兒時記憶,暖心之味

【用糉子的味道,把愛傳遞給你】

@crazy_go

小時候每週六,爺爺奶奶總會帶着我去商場遊樂場玩。進去之前,他們都會給我選一個吃的,意思是吃飽再玩。我每次都會選擇買一個鹹蛋黃肉糉,他們也會買一個,說陪我一起吃。

其實每次吃完我那個,他們那個也會拆了省着給我吃,只有當我真的吃不下了,他們纔會把吃剩的部分吃掉,而我每次都會挖掉中間的肉和蛋黃。現在想想,覺得自己挺不懂事的。

上大學之後,就都會在端午這天包糉子,口味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僅會做自己愛吃的鹹口,還有各種各樣創意的甜口,希望把這份關於糉子的情感與味道帶給身邊的人,也希望自己可以學到爺爺奶奶那份對他人的愛。

【我打開的糉子,是五彩的幸福】

@玉玉玉玉米

還記得小時候,每年端午前幾天,外婆就會開始洗刷糉葉,開始包糉子。純鹼水糉,紅豆糉,肉糉……各種各樣的糉子用不同顏色的線包紮,但健忘的外婆永遠記不住哪種顏色對應什麼口味的糉子。

外婆永遠會這麼跟我說,“沒事,都打開來,你戳一下看看什麼餡,想吃哪種吃哪種,不要吃的外婆吃。”於是,打開這份包裹的糉葉就如同拆開一樣新奇的禮物,然而,我不喜歡的那份,卻永遠有座靠山替我買單。

我就是這麼幸福的長大的呢。親愛的外婆,祝您身體安康!今後,您還要陪我吃好多好多糉子呢!

【身上掛滿香囊的時光很溫暖】

@陌上雲思

小點兒的時候端午會很熱鬧。那時太奶奶還在,遊走鄉村的貨郎會在端午前賣香藥,太奶奶會買一些,我們也會圍上前去,爭相觀望擔子裏令人眼花繚亂的小玩兒意兒……

傍晚的時候,溫度正好,太奶奶,奶奶,媽媽還有我,圍坐在草蓆上,拿起紅的綠的布,花線,剪刀,棉花等一起做香囊。

端午當天,我都會很神氣地在身上掛滿香囊,什麼小辣椒啊,小愛心啊,太陽花啊什麼的。那是多麼幸福美好的歲月啊!年華蹉跎,我已結婚生子,好在我是唯一繼承太奶奶做香囊、爺爺包糉子本事的孩子,這讓我可以繼續在端午的習俗裏一如既往地堅持愛的傳承……

【節日的儀式,回憶的閘門】

@戀愛加勺糖

小時候的端午節,媽媽會提前搓好一條“五色線”,綁在手腕和腳腕,年紀再小的孩子也會綁一條~端午過後再把這條線投進河水裏,傳說這條五色線可以辟邪,會帶給孩子健康和平安~

媽媽會去弄核桃葉,石榴葉,桃樹葉,棗樹葉,艾葉等,頭天晚上把這些葉子都泡上,第二天早上用來洗臉。那是小時候第一次接觸自然的“香水”,感覺一天臉上香香的,心裏美美的~

媽媽還會往我耳朵裏灌進去一點雄黃酒,據說防蚊蟲;還會煮大蒜,雖說我打小不吃蒜,但這天還是會被逼着吃一瓣;還會煮鹹雞鴨蛋,在門前插艾葉。主角糉子是媽媽用糯米包的,北方的糉子裏面是放紅棗的……

這些點點滴滴的記憶,和媽媽在節日做的事情都變成最珍貴的回憶~

【外婆的手絹藏着我整個童年】

@雪瑛子

每到端午節,院外一聲“買糉—子—嘍”就能成功吸引我,我就會纏着外婆給我買。

她掏出那條皺巴巴卷在一起的小手絹,一點點展開給我拿零錢。綠色的糉子捧回來,我會扒開糉子中間的蜜棗吃掉,真的很甜,剩下的部分偷偷拿去給老母雞們吃。

我其實不喜歡吃糉子,只是喜歡外婆掏手絹帶給我的滿足感,感覺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夠滿足我所有的要求。

兩年前的端午,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外婆,她躺在病牀上很安詳,口袋裏依然裝着那條皺巴巴的手絹。我想,那條手絹裏卷着的,可能是我的整個童年。

第三味:同學少年,成長之味

【那年高考,爸爸排隊去買狀元糉】

@ 年年玥玥

我是2011年參加高考的,記得那個時候剛好是端午前後。考完最後一門英語走出考場,看見爸爸手裏拿着糉子,他說這是趁着我考試的時候去,這家的糉子很火,其中一個招牌叫狀元糉,排了很久纔買到。

很難想象在那麼個大熱天,爸爸爲了給我討個好彩頭,跑那麼遠給我去買糉子,我覺得那也許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糉子了。

【在國外求學,我自己包清水糉吃】

@獨自破碎

我是一個超級愛糉子的人,而且偏愛清水糉,每年端午的時候都要吃上十幾個。

但迄今爲止,最難忘的一頓糉子,或許是幾頓,還是前年端午,人在美國求學的時候。那段時間正好在美國交流,亞洲超市裏能選的糉子很有限。一咬牙,自己做!於是,第一次,一個人從泡糯米,泡箬葉開始,悶頭包上三十幾個,然後大快朵頤。再然後,隔天又這麼幹了一次。那時候吃着自己的清水糉,竟然滿足中還有了份得意。

【那年8毛的肉糉,我兩分吃得很乾淨】

@小地寶

在家鄉安慶的街頭巷尾,有一種小吃叫油煎糉子。

2000年上高中的時候,學校經常拖堂補課到晚上6點,青春期食量大,下課後經常肚子餓癟了。放學後,我和好友潔潔一起騎着自行車衝到四牌樓的巷口,大老遠就衝着油煎糉子的攤主大喊:“老闆,我們要一個臘肉糉子。”臘肉糉子8毛一個,那時候兜裏零花錢少,我倆常常合買一個吃。糉子到手後,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覺得無比美味,吃完糉子後我倆還把油紙上的糯米粒吃得一乾二淨。

歲月荏苒,如今我已定居北京,有一個4歲多的女兒;而潔潔生活在廣州,成爲一對龍鳳胎的媽媽。彼此工作繁忙,生活操勞,我和潔潔有3年多沒有相見了。回想同吃一個糉子的美好時光,感慨萬千,我倆都認爲,那時吃的油煎糉子是最美味的,期待某個時候,我和潔潔一起回安慶,重溫油煎糉子的美味。

【在宿舍被收了電磁爐,也要繼續吃糉子】

@手機用戶4126_iy7q

小時候不喜歡糉子,上大學離開家之後就開始瘋狂地迷戀,可能是因爲家裏已經沒有了那個會做好糉子等我回去吃的人吧。

大學,幾乎每年端午節都會叫舍友從家裏給我帶糉子。記得有一年我叫了好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給我帶各種不同口味的糉子,有潮汕的雙拼糉,有梅州同學的麻麻自己做的鹹蛋黃糉子,有江門同學帶的叉燒糉子,還有德慶糉子。

最好笑的是那天我們在宿舍裏煮糉子吃,忘記關門,大家吃飽喝足躺在牀上的時候完全沒注意到宿管進來查房了,電磁爐就這樣被收走了……我們還被罰寫了一長篇檢討,想起來還真是美好的回憶。

【三觀顛覆的大學歲月最難將息】

@老阿禿兒的長髮妹

作爲一個北方人,我是在上海上大學的時候才認識了鹹肉糉。班裏一個平時看起來蔫蔫的男生給我對牀的姑娘送來一袋糉子,說是他媽媽包的。姑娘帶着一點鄙夷,一點竊喜,一點莫名其妙,和我們一起分享。

我們四個都不是上海人,打開看見醬色的糯米摻着花生芸豆,我們簡直是三觀顛覆,咬一口,居然是鹹的!

我們忙不迭地把糉葉丟到垃圾袋裏,取笑姑娘:人家媽媽放花生讓你早生貴子啦!姑娘臉都漲紅了,一個勁兒說沒跟他說過幾句話。

後來姑娘是怎麼和男生說的我不知道。我們那時候彷彿剛出籠的鳥兒,只覺得天真藍雲真白,我們個個真美麗,纔不會看上這麼個蔫頭耷腦長相普通的男生呢!然而多年以後,我卻一再想到這個男生:他怎麼樣了?這麼老實的孩子,一定能把小日子過得挺滋潤吧。

第四味:你儂我儂,甜蜜之味

【對糉子過敏的我,陪她吃完了6個糉子】

@ 謝鑫

我是東北人,不能吃糯米也不喜歡吃,因爲吃完就腹脹難受,臉發熱,小時候還因此發燒去醫院。每逢端午節,只能象徵性地吃個小糉子,代表過節,可偏偏我媳婦特別喜歡吃。

2009年,我讀研二,她讀研一,媳婦還是我小師妹,我正在玩命追她。端午節那晚,我買好了飯菜在食堂等她,她買了6個糉子向我走來。吃完飯,她說:一共有三種口味的糉子,每種都買了兩個,咱們一起吃。我聽完驚呆了,但還是強顏歡笑陪她一起吃完。

回宿舍的路上,我感覺渾身發熱,頭暈不舒服,不久就發燒了。室友把我送到醫院,醫生說我血壓偏高,以後要少吃糉子。

第二天我跟小師妹說了前天去醫院的事,她睜大眼睛說,你不能吃糉子爲什麼還吃那麼多啊。我說,這不是想陪你一起吃嘛。

如今,小師妹變成了媳婦,我們還有一個4歲多的寶寶。硬着頭皮吃糉子,也是抱得美人歸的計策啊。

【因爲他,我打開了南方糉的天地】

@烤焦的坨坨

長大後,遠赴千里之外的南方求學,才知道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方對於糉子的口味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北方,好吃白糉,加上紅棗蜜棗豆沙就很滿足,蘸着糖吃更是幸福,而南方一定要用鹼水泡米,鹹蛋黃肉糉纔是美味。

後來,在廣東定居,找了個廣東老公,我漸漸開始接受許多南方口味,白水糉固然是我的心頭好,而鹼水糉也打開了一片新的美食天堂。

第五味:家是信仰,傳承之味

【分享,纔是節日該有的樣子】

@手機用戶0379_vq2n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方煮糉子的方式應該也有不同。

小時候,我們一直是浸洗糉葉,包好糉子,然後在院子裏支起鐵鍋,用柴火煮將近一天一夜。大清早煮上,晚飯後或者第二天早上吃。隨糉子一起煮的還有雞蛋,煮出來的糉子蛋,蛋白浸透了糉葉的香氣,勁道彈牙,蛋黃金黃誘人……一整天氤氳在糉子香味裏。

誰家煮好了糉子,都會用枝條編的籃子裝上,互相贈送、品嚐,非常有人情味。荷包,一定是奶奶用各種布巧手縫製的,裏面有山上採集的各種香草……一直覺得這纔是節日該有的樣子。

現在雖在城市,我每年也儘量這樣做,然後分享給鄰居和朋友,給孩子一份儀式感、一份文化和情意的傳承。

【大家圍在一起,就是家的感覺】

@耳東七先生

我不喜歡吃糉子,從小都不喜歡吃,可是卻很喜歡過端午節。因爲爺爺奶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到端午中秋都會號召一大家子人圍聚在一起,小的時候不懂,以爲就是熱鬧,大了才明白,大家圍在一起就是家的感覺。

【尋找外公的豌豆糉子味】

@李文玲

外公是勤勞本分的安徽人,早年老家大洪水來到了江西的農村加入了合作社,在江西落葉生根。

最喜歡吃外公做的豌豆糉子,糯米粘膩,豌豆鮮香,沒有醬油,沒有肉,但無比的好吃回味,一口咬下去滿口的豆香和糯米的香氣,是我吃過的糉子裏最好吃也是再也吃不到的糉子,我不知道這個糉子怎麼做才能還原它的味道。

如果你也是安徽人,如果你的家鄉也有豌豆糉子,請幫我留下它的做法,我願意試着尋回那段味覺的回憶!

【兩個特殊的糉子,打破了嚴父的形象】

@晨晨姐的奶牛Mom

十二歲那年,我因爲闌尾炎手術住院,手術後的恢復一直不太好,醫生對我看管的很嚴,基本上不允許我吃任何正常的飯食。

爸爸專門找到他單位一個會做糉子的阿姨家裏,專門請人家現給我包了兩個,而且爲了讓我好消化,用的糯米也提前搗碎了一下,花生也是搗碎的,紅棗也剪碎了,而且包的小小的,很精緻,就這樣給我做了兩個特殊糉子,連保溫飯盒也是他臨時買的,因爲阿姨說熱的纔好吃!

現在,爸爸已經離開我三年多了,在我的記憶裏,我爸是典型的嚴父的代名詞,對我一直要求苛刻,甚至不近人情,但我記憶深處關於這兩個糉子的回憶,卻最好的詮釋了父愛。

父愛如山,深沉內斂,卻着實溫暖!

【人生贏家中的糉子愛好者】

@ p**0

我是喜歡吃糉子中的人生贏家,人生贏家中的最喜歡吃糉子的人!

20歲那年,我來到義烏工作,第一次吃五芳齋的糉子是公司端午節發的過節禮物,當時每個人發了大大的6個鮮肉糉。在那裏工作了5年,每次覺得孤獨的時候就吃幾個熱熱的糉子!

後來回到小城,這裏沒有賣那麼好吃的糉子,認識了我老公,他也是個喜歡吃糉子的人。煎、炸、炒,我們在家都試過,中國人講究窮家富路,我們每次出去玩都會帶一些,糉子又加入了我們愛情的味道!

我的兒子今年3歲半,繼承了我和他老爸對糉子的喜愛!從我20歲第一次遇到五芳齋開始,我覺得糉子就得是這個味,10多年了,我從單身到寶媽,糉子給我的就是家的暖暖的感覺!以後會陪伴我下個十年,下下個10年……

第六味:萬千嘗試,創意之味

【自創榴蓮西米糉,冷熱風味俱佳】

@ 清君

有一年朋友店裏自制創意糉子賣,餡兒用了榴蓮,和小西米來包。西米用東南亞植物班蘭葉浸泡,做好以後碧綠晶瑩還有點半透明感。清香怡人,冷吃熱吃風味俱佳。賣的很好呢!現在每每想起那個味道就會懷念在一起的時光!

【與衆不同的伊拉克蜜棗糉】

@灰貓貓貓

某一個特殊的契機,奶奶嘗試着用一種叫做“伊拉克蜜棗”的棗子包了糉子,很甜,很特別,棗子肉絲絲分明,我一下就喜歡上了。

從此以後,每年奶奶都會包一堆這種糉子。

我離家上學、上班,就給我凍在冰箱裏,等着我回來吃;有機會的話,還會託人帶到我的城市。

其實後來有點煩了——心裏小小抱怨:可不可以不要這麼沒創意啊,知道人家喜歡吃這個就總做這一種,真的很沒新鮮感啊。那時候沉浸在自己一個人開拓生活的喜悅裏,沉浸在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裏,對自家糉子的嫌棄和對自家小城家鄉的嫌棄一起浮現。

今年的端午節,可能沒有機會吃上奶奶的伊拉克蜜棗糉子了,她病倒了,做了心臟支架手術,應該沒有這個體力了……突然特別想念那種甜蜜……

【越南那特殊的一口小糉子】

@沒有重複的小包子

我在越南時買過一串糉子,黃色的葉子包裹着,外形與中國的糉子相仿,沒有餡料,個頭特別小,小到可以一口吃一個。味道很特殊,屬於鹹香味,吃後嘴裏留下淡淡餘香。

【成雙成對的桲欏樹葉糉】

@紫蘇未央

我們這的糉子也許相對比較小衆,不用竹子葉芭蕉葉,用的是一種翻面帶毛的樹葉,叫桲欏樹葉。

爲了方便捆紮,必須要包成兩半,相對纏到一起。相親相愛一起煮熟。因糉子都是成雙成對的,邀請別人吃糉子時一般詢問,要不來對糉子?

【“伊比利亞火腿”糉葉】

@荷包蛋

頭一年在國外過端午,分外想念糉子。可這是在歐洲呀,糯米和棗好買,但沒處弄糉子葉去啊,咋辦?同寢室的同學們也都在精神會餐,YY着自己曾經吃過的最好吃的糉子。

天不負吃貨,桌子上的一盤剩火腿片啓發了我,這不就是現成的糉葉嗎?於是,大家齊動手,把伊比利亞火腿切成了小塊和薄片兩種形狀,把小塊火腿和小棗均勻地摻到泡好的江米里,像蒸切糕一樣先蒸熟,然後晾涼切成比煙盒大一圈的形狀,用兩片火腿片上下一裹,進微波爐微30秒。

廣東的同學說有煲仔飯的神韻,福建的同學說這簡直就是糉版肉燕,都是用肉做皮,西班牙的同學則驚豔於糯米與伊比利亞火腿的跨界混搭……

同期,五芳齋也攜手民謠歌手,打造原創歌曲《糉香》,在網易雲音樂上線不到一天,就突破了999+的評論量,在唱吧上被衆人有感翻唱。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