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尚訊 > 時尚訊爆料 >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來源:爵士範    閱讀: 5.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一眼千年,蕩氣迴腸,承載着華夏千年文化的《國家寶藏》,用時尚鮮活的綜藝形態,全力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歷史文化資源。《國家寶藏》第三季經過了660天精心策劃,近600人共同努力,近300個沒有一絲懈怠的日夜,時隔兩年,《國家寶藏》第三季終於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國家寶藏》第三季攜手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帶着27件國之瑰寶,將繼續與觀衆共話國寶前世今生,探討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節目一經播出,成爲大衆討論,爲電視熒屏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豐盛的歷史文化大餐

展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星火

2017年《國家寶藏》第一季開播,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帶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領略“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2018年《國家寶藏》第二季開播,繼續爲我們講述文物故事,看遍五千年文明孕育的盎然生機。2020年《國家寶藏》第三季將視野延伸到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努力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第2張

6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西藏布達拉宮、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2500年的曲阜孔廟孔林孔府、3200年的廣漢三星堆、3300年的安陽殷墟……精心選取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將穿越千百年歷史長河,以生動的歷史演繹、紮實的歷史視角,展現遺產文物的魅力。

以史爲鏡,可鑑今朝。讓文物活起來,用生動鮮活的呈現方式講好文物故事、展現文化遺產魅力,是《國家寶藏》的初心。《國家寶藏》便以“國寶守護人”的經典節目模式,用創新的綜藝形態演繹的傳奇故事,串聯每一個守護者的講述,點燃延續中華文明的燦爛星火。

第三季中,“國寶守護人”馮小剛、張子楓等演藝界人士分別“代言”27件國寶,通過藝術化的歷史演繹、跨學科的立體解讀,揭示國寶的基因密碼。節目中,從張國立再次擔任國寶發起人,靳東作爲第一個嘉賓,闡述自己守護的國寶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三足鼎;到張子楓化身清代女數學家王貞儀講述“金嵌珍珠天球儀”的故事;再到曾在拍攝《大腕》時路過午門、如今成爲“午門”守護者的馮小剛出場……節目組可謂耗費心思。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第3張

借古喻今、講述文物“前世今生”、將觀衆視野從單一的故宮帶至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是這檔節目相較於之前兩季作出的些許改動和“小心思”設計,同時,也是該節目目前備受好評的重要原因。明星演員們極其有趣的“場景重現”和背後的匠人故事俘獲一大批具備高審美標準的年輕人。

文化傳承,不能守舊僵化,更不能拒絕創新,只有用當下的社會語言講出來、用當下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才能賦予其時代魅力。《國家寶藏》的表現方式,讓厚重的傳統文化之美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同樣能贏得觀衆的喜愛。談起節目的創作初衷,《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表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屬於當代人,也屬於子孫後代,作爲媒體人,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傳承好它們。於蕾表示,與前兩季不同的是,第三季最大的變化是主角。“節目籌備期我們一直在思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裏,中華文明爲世界貢獻了什麼,我們怎樣把它展現到節目裏。”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第4張

《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在第三季啓動發佈會上

於蕾說,相比於前兩季更多聚焦於博物館及館藏,在第三季中,節目組將中華文明放置到人類文明的座標系裏,選取中華大地上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通過歷史人物、文物,儘可能還原可活化的歷史場景,展現文化遺產作爲文明結晶和文化景觀結合體的獨特魅力,體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每座遺產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意義,都很重要。我們的選取也不存在硬性標準。只不過是從節目呈現的豐富性、表達的多元性出發,希望所選的遺產在地域、年代上有所區分,可以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不同的文化風貌,呈現千姿百態的樣子,爲觀衆呈上一道豐盛的歷史文化大餐。”於蕾說。

此外,在《國家寶藏》第三季中,科技元素也越來越多。於蕾介紹,節目組全部翻新了舞美系統,並運用虛擬視覺技術,力求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科技和文物藝術品的發展要統籌兼顧。”

國寶背後的故事

是文化遺產守護者的人生

“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這是主持人張國立的開場白,“年輕”是《國家寶藏》對觀衆的一個承諾。這也就意味着它將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讓大家認識文物,瞭解中國文化。節目中以演員表演情景劇的方式來講述文物寶藏的故事,其中還加上博物館專業人員對於文物的講解,潛移默化地將知識“刻入”觀衆的腦海中。《國家寶藏》讓原本塵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物,說出了一個個“前世今生”的故事,而泥土色是考古學最生動的底色。

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以文物保護爲己任,勤懇鑽研,甘願奉獻,守拙抱朴,不計名利,這是如樊錦詩一般的代代文博人、文物保護者、考古學者等歷史工作者的生動寫照。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第5張

樊錦詩工作照 敦煌研究院 供圖

近1700年,是敦煌莫高窟從十六國前秦時期始建到當代走過的風雨歷程;近57年,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自1963年大學畢業前往敦煌工作至今的奮鬥歲月。人們親切地稱她爲“敦煌的女兒”。北大畢業後,她抱着“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這樣的信念,紮根戈壁沙漠。樊錦詩講述道:“改革開放前,敦煌研究所的職工,過着住土屋、喝鹹水、點油燈的日子。沒有衛生設備,物資匱乏、環境閉塞、荒無人煙。”在敦煌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樊錦詩與夫、子分爲三處。面對現實問題,她也曾有所猶豫,但對於敦煌石窟的熱愛與歷史工作者的責任感讓她留了下來,併爲敦煌莫高窟的研究保護付出終生的努力。

樊錦詩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2019年國慶前夕,她成爲42位國家勳章和榮譽稱號獲得者之一,是其中唯一的“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已經年過耄耋的老人說:“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我對生活中的穿衣飲食都不在意,心中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敦煌石窟。能爲敦煌做貢獻,是我最大的喜悅、最大的安慰,我已年過八十,如果還能爲敦煌石窟做點事,我將繼續盡我微薄之力。”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第6張

作爲《國家寶藏》第三季中文物“今生故事”的講述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攝影師趙震分享了他爲將近8000尊兵馬俑辦身份證的故事。爲了最好的自然光線一等就是一年,他在節目中發出感慨:“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每當透過鏡頭看着兵馬俑的眼睛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當說起自己發現兵馬俑臉上2200年前的工匠指紋時,他激動到哽咽,“有一天拍着拍着,我一擡頭就看見一尊俑的臉上有指紋,那可是2200多年前製作兵馬俑的工匠留下來的指紋啊!當看到那種景象的時候,時間已經消失了,就在同一個位置,他剛剛離開,而我就踩在他的腳印上。”

面對潛心探索的文博前輩和珍貴異常的國寶文物,於蕾及製作團隊,也用紮實的文物考究工作並邀請資深的專家團隊,爲節目專業性護航。第三季前期的探索籌備就花了近2年時間,2020年2月項目開啓後,團隊克服疫情困難,打了一場攻堅戰。“每個編導做一期節目就好像讀了個研究生,從查閱典籍、整理資料,到通過視頻遠程調研、和專家案頭座談,再到結合傳播規律到社交網絡平臺尋找觀衆興趣點、腳本撰寫,團隊經過了無數波折和考驗。”於蕾說。

此外,《國家寶藏》第三季,9位歷史文化遺產相關負責人組成的專家團爲其保駕護航,大量的一手文獻資料爲節目奠定立身之本。於蕾介紹,針對每一個歷史細節,小到人物扮演的服化道,大到歷史人物、文物故事,節目組都盡全力覈實、查證。

“傳承內核”與“創新表達”

拓展文化類綜藝的發展空間

近年,“文博進校園”議題屢屢被提及,成爲大家關注探討的話題。“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蘊藏着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重要陣地。在此前的《國家寶藏》第三季啓動研討會上,多位嘉賓和專家共同討論了博物館通過與《國家寶藏》合作進校園,加強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播與傳承。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說道,從傳播上,特別是從青少年學習的角度,沒有比《國家寶藏》更適合的文化傳播媒體題材,讓人們理解和了解寶藏,“在這個解讀和闡釋的過程中,把我們的文化、把這些深奧的東西用簡單溝通的話說出來。”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第7張

作爲一個創新模式,《國家寶藏》的效應不僅是激活傳統博物館和帶動觀衆人數增長,更帶給了博物館新的發展思路。原來博物館做展覽都是說教式的,板着臉做教育,“如今,我們已經嘗試開始把嘴角打開,笑着臉給孩子做展覽”,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劉寧這樣評價節目對他們的引領和啓發。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也表示,節目擁有的技術、平臺和資源優勢,激活了傳統博物館運用媒體傳播的新方式,把我國衆多優質的博物館所蘊藏的文化資源背後的故事和內容“帶出圈”,而這種出圈效應則直接激發了衆多青少年對歷史文物、對中華文化的關注和熱愛。

據悉,《國家寶藏》節目開播以來,已經成爲全球文化中的新爆款:它先後走進中國香港國際影視展、法國春季及秋季戛納電視節、英國大英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地,辦過推介會、研討會、展映會、音樂會等。同時,節目與BBC合作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也已順利播出。此外,節目還譯配了俄、西、阿、法、英、日、韓、意等多語種節目版本,陸續在海外發行。

這幾年,伴隨着文化綜藝類節目的熱播,“尋寶之旅”悄然升溫。不少地方將博物館與旅遊、文化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推動區域軟實力提升和高質量發展轉身。那些聯名手辦的暢銷、那些打卡之館的熱鬧,呈現出現象級文化節目的賦能之力,展示出傳統文化的現代生機。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近兩年來“國潮”文化成爲市場中的風口。此前,阿里研究院發佈的《2020年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中顯示,一二線高線城市年輕女性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更爲明確,是國潮文化商品的主力消費人羣。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博物館IP的跨界商品銷售額佔整個文創類商品市場份額的72%。這意味着,文化類節目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大環境。

國家寶藏第三季又火了|文化類綜藝考驗創作者格局與智慧 第8張

在千帆競發的國內綜藝市場中,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潤物細無聲”之勢悄然崛起,讓先人遠香今仍酣,也成爲燭照文化傳承路徑的一盞盞路燈。

傳承文化內核與創新的表達形式,將碰撞出更爲燦爛的火花。如何用現代眼光、創新理念、前沿技術來重新審視、挖掘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考驗的不僅是創作者的學識和眼光,更考驗着創作者的格局和智慧。展望未來,期待有更多優秀文化類綜藝綻放熒屏、深入人心,讓我們拭目以待。

節選自:天津日報 2021年1月5日 第10版

《國家寶藏》第三季傳播大綱首度公開

“一平方米”聽到英雄的城市心底花開的聲音

2020年,該怎樣向生活說“你好”?

《故事裏的中國》春風化雨講好中國故事

《經典詠流傳》唱響慶祝建黨百年“第一聲”

監製/ 魏星

主編/ 凌雲

編輯/ 健菲

明星八卦
時尚訊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時尚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