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來源:爵士範    閱讀: 3.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2月8日訊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央視又製作了一部高分綜藝——《國家寶藏》,爲故宮六百週年舉辦的特展舉辦一次“文物選拔”,請來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用趣味講解穿插戲劇故事的方式,做文物科普。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既然是央視的大製作,舞臺設計、場面調度、配樂剪輯等等自不必說。朗昆和呂逸濤是藝術總監與總製片,再請來故宮博物館館長單霽翔做顧問,學術範、藝術範、娛樂範三者處理平衡,這鋼索走得穩當。

請主持風格穩重溫和的張國立做導演,勝過許多專業主持人離地三尺的“舞臺腔”。讓偶像明星着正裝走上臺,除了吸引年輕觀衆之外,也讓傳承的意義更具化。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2張

舞美設計比重負在身的春晚更精準自如——第一部短劇裏,宋徽宗與蔡京對着《千里江山圖》思想千載百代,背後大屏幕陡然一變,青山綠水畫卷燃起戰火,烽火連天。

靖康之變,讓這對君臣客死他鄉,千里好江山也化作一片焦土。“總輸他,覆雨翻雲手”,歷史風雲無情變幻,顯得那紙少年清貴才氣愈發珍貴。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3張

歷史、文物、自然風土與科技大觀,是紀錄片的題材。素材連綴成面,或縱深挖掘,才擺得開敘事耐得住講解。拿來做綜藝,觀衆能否在“高溫上釉彩”“大篆小篆隸書行書”坐住,是巨大的問號。

《國家寶藏》是2015年申報的項目,彼時央視有個“創新人才海外培訓”,導演兼製片人於蕾等十幾人被送往英國學習四十五天。當時國內的綜藝方向,無論上星的還是上線的,都在拼命擠向娛樂化。而於蕾在歐洲的博物館,卻看到許多人攜家帶口在裏面待上一天,聽美術課、歷史課,約會甚至露營,他們的傳統文化並未因娛樂時代就與人們隔離。

於是她想出以“博物館”做切口,讓傳統文化重入大衆視野的綜藝,讓國寶活起來,也讓大衆在一片“哈哈哈”裏有更多選擇。但這種平衡取捨,無疑極難。許多國產劇與綜藝,都將黑鍋甩給市場:“觀衆愛看流量明星,爲保證投資,我們也不得不妥協。”劇本的敷衍、製作的粗糙統統忘卻。

同樣是引向年輕羣體,《國家寶藏》就演示了一遍什麼是製作方的恪盡本分。

邀明星來擔任國寶守護人,節目組進行過認真考量。李晨是北京人,有許多老北京人的故宮記憶。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4張

梁家輝拍戲時在故宮住了半年,曾身着龍袍月夜回望宮宇。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5張

還有許多預告中的明星,節目都沒有將他們矮化成招攬顧客的招牌,只負責輸出表情包或演繹亂七八糟的感情線,而是認真挖掘他們如何面對文物、往事與家國情懷。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6張

爲避免將科普內容過度沉重,節目用舞臺劇的形式,講述文物的前世,剖析它們背後的意義。在引起人們情緒上,敘事從來強於說理。人們在《千里江山圖》背後看到一個藝術盛世、一個十八歲的天才畫家,就懂那副青綠山水畫卷的難求。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7張

]瓷母的背後是戲謔乾隆富麗花哨審美的段子。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8張

石鼓那段則演繹了漢文字根脈不斷的背後是歷代守護它的人的付出。沒用任何大字眼,就將文物沉甸甸的意義演活。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9張

就連在講解文物製作工藝時,都一反過去要麼填鴨式講解,要麼“哇,好厲害”的輕浮。請專家上臺,實地復原古代工藝,把書上兩行不明其形的“孔雀石”“藍銅礦”“赭石”化成實物。寓教於樂,正是如此。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10張


在我看來,《國家寶藏》除了在科普與綜藝、專家與大衆間拿捏準了尺度之外,還另有一重好,更值得一提。

在許多歷史文物節目裏,對文物的理解,要麼只到物品的製造工藝,要麼就突出它在歷史畫卷中濃墨重彩,好用“貴重”“隆重”“意義非凡”等詞彙來渲染,卻在無形中,將它與今時今地人的聯結變得淺淡。

但《國家寶藏》讓這些文物長出新枝,牽出背後的人來。

讓《千里江山圖》裏歷經千載依然燦爛的顏料製法,如今依然有人在翻山越嶺尋找原料,保存古方。瓷母左右,是無數每日在故宮博物館提供服務的志願者。每逢戰亂便失蹤的石鼓,歷經千年動盪如今能立在觀衆眼前,正是靠文物工作者在炮火連天中的無私守衛。

這檔綜藝讓我們看到頂級國家寶藏 評分9.5或許可以更高 第11張

文物之所以珍貴,是因其背後凝結着一代一代人的隔空相知。製作者用它來征服自然、記錄生命;守護者則一邊爲往聖繼絕學,一邊爲萬世開太平。點出這些,才真正揭開國之重器的深意。

不知人,何以惜物?人們如何對待過去,就如何對待未來。

娛樂與嚴肅水火不容,普羅大衆與文化精英的審美永遠無法統一,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抱着這樣的偏見。但在《國家寶藏》之後,我們是否要重塑認知:很多時候,娛樂與嚴肅的傳播效果,不在議題本身,而在於形式。

能不能化繁爲簡,化嚴肅爲輕盈,是創作者不能再逃避的問題。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