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爲孩子選擇助聽器的五大誤區

爲孩子選擇助聽器的五大誤區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孩子選擇助聽器的五大誤區

按照年齡來劃分,使用助聽器的人羣數量呈啞鈴型,即16歲以下的患者和60歲以上的患者是助聽器使用最多的羣體,而年齡在30左右的則相對較少。正確使用助聽器是小兒聽力康復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和老年人相比,小兒面臨的問題更多,這是因爲兒童年齡小,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也無法反饋助聽器使用效果好壞,更重要的是小兒助聽器驗配涉及更多的人爲環節,包括小兒家長的意見、學齡兒童老師的看法、嬰幼兒的醫生等專家及時和親朋好友的意見,均能左右小兒助聽器使用成功與否。

從助聽器的驗配理論和實踐來看,兒童並非“小大人”,前者因其自身特點有別於成人:比如聽覺系統發育程度,心理狀態、視覺、智力、反應能力等方面都與成人存在差異。而助聽器作爲一個特殊的康復技術,必須依靠助聽器驗配師和家長的配合,才能起到做好的效果。

誤區一、你寶寶ABR已經110分貝了,還聽不到聲音了,不用配助聽器了

這種誤區不是來自家長或患者,而是來自醫生,這是由於缺乏對兒童聽力康復基本知識造成的。這個誤區有兩個問題,一是ABR測試結果的解釋,二是重度聽力損失兒童是否需要使用助聽器。關於ABR預測小兒行爲聽力閥值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我們要重申ABR測試的是患者腦幹部位對聲刺激的反應閥值,通過這些反應閥值再來預測小兒的聽力閥值。因此,將小兒對某一刺激聲強度反應與否是爲患者聽力閥值,稍嫌牽強,應該避免。

關於極重度聽力損失小兒是否也能得益於助聽器在國際上已是不爭事實,小兒聽力康復領域中的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對於極重度聽力損失兒童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該文有明確規定:“雖然聽性腦幹誘發電位(ABR)不能引出任何反應,極重度聽力損失的兒童也必須配助聽器。”現代助聽器技術高度發展,許多助聽器能提供超過80dB增益和140dB的輸出,還有許多配套的功能,兒童助聽器驗配適用範圍已經從過去的90dB增值100-105dB。大量研究已充分表明,助聽器不僅能幫助極重度聽損小兒學習語言,還能訓練患兒對聲音的感知和分辨,這種放大的體驗和效果,對於爾後患兒聽覺康復有着重大意義,及時選擇人工耳蝸,也有助於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失的嬰幼兒的早期聽覺訓練。所以,單純因聽力損失過大而放棄選擇使用助聽器既不明智,也不科學。

誤區二、最貴的助聽器纔是適合小兒的最佳助聽器

這種看法代表了一部本家長在選擇助聽器時採用的標準,一種比較普遍的誤區。其實,產品的價格高低主要反映在產品本身的技術和產品市場定位,價格和效果沒有直接關係,簡言之,並非越貴的助聽器,效果就越好。助聽器定價主要取決兩個因素:一是助聽器使用的技術含量多少,直接體現出該產品研發投入多少,這些技術需要專門的技術支持和處理,是一般助聽器無法做到的,因爲投入大,價格貴。但是這種技術是否是一個只有6個月的嬰兒助聽器的首選呢?僅從價格來考慮助聽器,可能選擇了一款具備了所有先進技術,但並不一定適合小兒使用的助聽器,既浪費,效果也不明顯。

爲小兒選配助聽器不能用價格作爲標準,而是根據小兒的具體聽力狀況和希望達到聽力康復目的來購買所需的助聽器。其實很多廠家根據小兒的特點設計助聽器,如丹麥的奧迪康公司、丹麥的唯聽公司等均有系列的兒童助聽器產品,家長應該首先向廠家要求其能提供的相關信息和諮詢。

誤區三、戴上助聽器後,我的寶寶還是不能叫“爸爸媽媽”

許多家長在自己小兒剛剛戴上助聽器後的以一個反應便是讓小兒叫爸爸媽媽,如果患兒不能做到,甚至完全聽不懂時,家長往往非常失望,之後便認爲助聽器效果不好。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可以理解,也折射出我們對助聽器持有過高的期望。助聽器不是藥品,也不是手術,一針下去無法立竿見影,聽力康復是一個漫長有序的過程,任何僥倖心理勢必影響對小兒按部就班的系統康復培訓。助聽器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聽力損失的兒童,提高對聲音的感知,我們稱爲可聽度。先有聽得到,纔能有爾後的聽得懂。二者不能畫等號。聽得到是一個可以定量的心理聲學過程:在滿足其他條件基礎上,隨着助聽器增益的增加,聽障兒童能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多(響度)、越來越清楚(信噪比改善)、聲音範圍也越來越廣(聆聽各個頻率的聲音)。可聽度的改善需要一定時間,尤其是聽力損失超過90dB的兒童,至少需要6個月以上的持續不斷的聆聽和練習,纔能有較好的效果。因此,希望剛剛戴上助聽器便能聽得清楚說話,並能做出相應反應是不現實的。

聽障兒童從可聽度階段進入可懂度,不僅需要合適的助聽器,更重要的是需要系統的聽力培訓和個體心智發育等,包括對各種聲音的訓練,需要一系列聽覺發育和改善的過程,比如從聽到見到能分辨出聆聽的聲音,從聲音的記憶聯想到聲音附帶的信息,這些複雜的聽覺過程也不是助聽器一戴便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正確理解助聽器的作用,對自己小兒聽力康復效果應該具有客觀合理的期望是小兒聽力康復成功的重要條件。

誤區四、目前國內兒童助聽器驗配基本沿襲成人方法

大部分助聽器驗配中心缺乏兒童助聽器驗配所需的硬件和軟件基礎。硬件指的是測試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設備、調試兒童助聽器的配件等,軟件指的是爲兒童驗配助聽器所需的配方軟件(DSL5。0或NAL—NL2)、評估兒童助聽器使用效果的技術條件等。如果沒有具備這些重要條件,嚴格講是無法有效地開展兒童助聽器驗配工作,效果也受到影響。首先,我們知道嬰幼兒耳朵從出生後,一直處於不斷髮育過程之中,尤其出生後的兩年發育最快,到七歲後逐漸定形,十歲後才停止。期間,耳廓大小,外耳道大小、硬度、方向等都在不斷變化,例如目前助聽器驗配常用的耳道聲學參數都是以成年人的平均數據爲基礎,而研究顯示新生兒的耳道共振曲線的峯值頻率是成人平均的2~3倍;兒童的真耳—耦合腔差值要到五歲時,才逐漸接近成人均值。因此,在現實中,用成人均值爲兒童助聽器驗配計算目標增益等重要參數,顯然有誤。另外,我們還需考慮小兒的外耳特點,較柔軟的耳模對於小兒較好,並需不斷更換,適應其外耳道發育,避免聲反饋或過度放大等問題。

當家長選擇在什麼地方爲自己小兒驗配助聽器時,除了應該考察專業機構的商業信譽和資質外,更應考察驗配店是否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兒童驗配的經驗,要詢問是否具有必備的技術手段等,比如適用於兒童的聲場測試條件等。只有當驗配中心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和聾兒長期合作。小兒聽力康復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嚴格挑選合格的助聽器驗配和服務中心是成功的首要條件之一。

誤區五、單側聽力損失的小兒,不需使用助聽器,因爲好耳照樣能聽到

在解釋爲什麼這是誤區前,讓我們先看看單側聽力損失到底是個別小兒的問題,還是一個較爲普遍的事實。流行病數據顯示,心生兒的單側聽力損失發生率爲0.083%,不到千分之一,新生兒重病監護去的發生率要高的多,約爲0.32%,顯然,單側聽力損失發生率並不低,已經接近新生兒聽力損失發生率,而後者已經成爲兒童聽力健康的保健措施之一。所以,我們不能忽略單側聽力損失的存在。從單側聽力損失對小兒發育的影響來看,如果不使用助聽器,雖然他們的好耳能聽到正常人說話,但是在日常生活種卻面臨許多聽障問題,噪音下理解言語的困難、方向性辨別能力下降、無法利用雙耳效應等。數據顯示35%單側聽力損失兒童至少在其學習生涯中留過一次級,13.3%的兒童需要特殊幫助才能繼續學習。20%的單側聽力損失兒童被其教師評爲有嚴重紀律問題,50%的兒童學習難以獲得較大進步。

助聽器除了能幫助小兒更有效地聆聽言語、學習講話等外,保持對差耳持續不斷的聽覺信號刺激,能避免所謂的聽覺剝奪現象出現,即:差耳不僅失去聽覺敏感能力,還會失去該耳即便在理想的聆聽條件下無法利用聽覺放大的能力。簡言之,假設小兒沒有持續的接受聲音刺激,即使最新的骨錨式助聽器也不會有較好的效果。失去對聲音強度感知的能力和失去對聲音辨析解碼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後者利用聲音的能力則是差耳的任何未來康復可能性畫上句號。所以,在對待單側聽力損失是否需要使用助聽器上,我們最好不要輕易否定。

總之,兒童助聽器驗配師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項目,目前在國內又不同的問題,上面五個具有代表性的誤區的闡述,目的是讓家長、老師、醫生和聽力專家更加重視小兒聽力康復的現狀和發展。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兒童助聽器驗配師新生兒聽力篩查種的一個重要部分,篩查出來的新生兒一般年齡不到一歲,爲這個人羣選擇、調試和評估助聽器一直是一個巨大挑戰,衝出上面的誤區將會極大改進兒童助聽器驗配的質量.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