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藥品 > 豬牙皂

豬牙皂

來源:爵士範    閲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豬牙皂

別名:皂莢(《本經》),雞棲子(《廣志》),皂角(《肘後方》),豬牙皂角(《海上集驗方》),牙皂(《本事方》),烏犀(《綱目》),小皂(《本經逢原》),眉皂、小皂莢(《中藥志》)。

豬牙皂

性味:辛、鹹,温;有小毒。

歸經:歸肺、大腸經。

形態特徵:本品呈圓柱形,略扁而彎曲,長5~11cm,寬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後有光澤,並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及線狀或網狀的裂紋。頂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基部具果梗殘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棕黃色,中間疏鬆,有淡綠色或淡棕黃色的絲狀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氣微,有剌激性,味先甜而後辣。

豬牙皂的用法用量

炮製:揀淨雜質,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豬牙皂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痰開竅,散結消腫。

主治:用於中風口噤,昏迷不醒,癲癇痰盛,關竅不通,喉痺痰阻,頑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結;外治癰腫。

臨牀應用:①治療急性血吸蟲病

取牙皂、五倍子,磨細後分別裝入膠囊(牙皂0.45克,五倍子0.5克)。第1天每次各服4粒,第2天起每次各服2粒。均每日3次,2周左右為一療程。據觀察,對中度或輕度急性血吸蟲病患者,有一定的退熱作用,對重度(高燒)患者的效果不明顯。治療9例。除1例用藥四天未退熱改用激素外,其餘均獲退熱效果。退熱時間一般在4~7天。退燒後改用銻劑或口服血防片根治。

②治療急性腸梗阻

取豬牙皂2兩搗開,放文火上燒煙,薰肛門約10~15分鐘,即有腸鳴聲;如未見效,再薰1~2次,治療10例,9例見效。此藥氣味有竄透作用,刺激腸道後可引起腸蠕動亢進而有通便排氣效果。

豬牙皂的禁忌

體弱者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青葙子(一作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蔘、苦蔘。

②《品彙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本草備要》:年老氣虛人忌用。

④《得配本草》:陰虛痰盛,熱極生風者禁用。

⑤《中國藥典》:孕婦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

豬牙皂的配伍

1.配半夏:温肺化痰。主治胸中痰結咯痰不爽,半夏辛温燥散,燥濕化痰,為治濕痰咳嗽之要藥;豬牙皂,辛開温通,亦有較強的化痰作用。二藥相配,則温肺祛痰作用倍增,且二藥皆入肺經,故對於治療胸中痰結,粘稠難咯者,尤為適宜。

2.配細辛:通竅開閉,治療中風神昏。纓辛,辛開温通,芳香透達;豬牙皂,辛開温通,具有強烈的去痰作用。二藥相配,即有較強的通竅開閉作用,又有良好的去風化痰之功。故二藥常相互為用。治療中風神昏,口噤不開,涎潮壅上之證。

豬牙皂的附方

①治卒中風,風涎潮於上膈,痺氣不通,昏昏若醉,形體惛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豬牙皂角四挺(削去黑皮),晉礬一兩。二味同搗羅為細末,再研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温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不可便大段吐之,恐過,傷人命。(孫用和救急稀涎散)

②治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豬脂塗炙黃色,為末,每服一錢,温酒調下,氣壯者二錢,以吐出風涎為度。(《簡要濟眾方》)

③治諸竅不通,因氣、因痰、因風、因火,暴病閉塞者:豬牙皂莢(去皮、弦、子,炒),為細末,吹入鼻內即通。(《本草匯言》) ④治卒頭痛:皂莢末吹鼻中,令嚏則止。(《斗門方》)

⑤治腦宣:皂角(去皮、弦、子)蜜炙捶碎,水中揉成濃汁,熬成膏子,鼻內搐之,口中咬箸,良久涎出為度。(《儒門事親》)

⑥治風邪癇疾: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日干)四兩,密陀僧一兩。為末,成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永類鈐方》抵柱丸)

⑦治急喉閉,逡巡不救:皂莢(去皮子)生半兩,為末,每服少許,以箸頭點腫處,更以醋調藥末,厚敷項下,須臾便破,少血出即愈。(《靈苑方》)

⑧治咽喉腫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為末,每吹少許,八咽吐涎即止。(《聖濟總錄》)

⑨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八兩(颳去皮,用酥炙)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皂莢丸)

⑩治一切陽邪積滯,凡氣積、血積、蟲積、食積、傷寒、實熱祕結等證:牙皂角(耖微黃)一兩六錢,川大黃一斤。上為末,用湯浸蒸餅搗丸,綠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錢、或二、三錢,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為丸亦可。(《景嶽全書》百順丸)

⑾治大小便不通,關格不利:燒皂莢細研,粥飲下三錢。(孫思邈)

⑿治霍亂轉筋:皂莢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梅師集驗方》)

⒀治足上風瘡作癢甚者:皂角炙熱烙之。(《綱目》)

⒁治腎風陰癢:稻草燒皂角,煙燻十餘次,即止。(《濟急仙方》)

⒂治卒外腎偏疼:皂莢和皮為末,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⒃治鼻齆:炙皂莢,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千金方》)

⒄治小兒頭瘡粘肥及白禿:皂角燒黑,為末,去痂敷之。(《衞生雜興》)

⒅治吹乳:豬牙皂角(去皮、弦),蜜炙為末,酒調服之。(《袖珍方》)

⒆治風熱牙痛:皂角一挺,去子,入鹽滿殼,仍加白礬少許,黃泥固濟,煅研,每日擦之。(《楊誠經驗方》)

⒇治腳氣腫痛:皂角、赤小豆。為末。酒醋調貼腫處。(《永類鈐方》)

豬牙皂的相關論述

①《綱目》:皂角,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

②《本草經疏》:皂莢利九竅,疏導腸胃壅滯,洗垢膩,豁痰涎,散風邪,暴病氣實者用之殊效,第似中風證由於陰虛火炎,煎熬津液,結而為痰,熱極生風,以致猝然僕蹶,世人多以稀涎散吐之,損其不足,竭其律液,津液愈耗則經絡無以榮養,為拘攣偏廢之證矣,法所最忌也。

③《藥品化義》:皂莢,為搜痰快藥。凡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若蓄於胸膈上,則橫入脂膜,膠固稠粘,消之不能行,瀉之不能下,以致氣壅喘急,甚則悶、脹、痛齊作,或神呆昏憒,或時常吐濁,但能坐而不得眠,以此同海石為丸,橫胸濁痰,使漸消化,搜出凝結,大有神功。

④《本草新編》:凡心疼之病,隨愈而隨發者,必用皂莢,始可除根,此《本草》所未言也。張夫子曾傳餘治心疼之方,實有皂莢火炒一兩,炒梔子一兩,炙甘草五錢,白芍二兩,廣木香三錢,為細末,老黃米煮粥為丸,如半米大,滾水送下,即愈,永不再發,是皂莢又可以治心疼也。然而皂莢非治心疼之藥,借其開竅,引入於心之中,使諸藥直攻其邪也。皂莢熟用則無益矣,必生用為佳,而生用切不可用蛀者;研為細末,即包在紙包之內,亦必須時常取出經風,以防其再蛀。有一法制之最佳,用麝香同包,斷無再蛀之理,且又可借麝香之香氣,引入鼻空,而開關更靈也。

⑤《本經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湯藥最少,有瘍醫以牙皂煎湯,湧吐風痰,服後全身赤痱,數日後皮脱,大傷元氣,不可不慎。至於鎖喉風症,尤為切禁,常見有激動其痰,鎖住不能吐出,頃刻立斃者。

⑥《長沙藥解》:皂莢辛烈,開衝通關透竅,蒐羅痰涎,洗盪瘀濁,化其粘聯膠熱之性,失其根據攀附之援。臟腑莫容。自然外去,雖吐敗濁,實非湧吐之物也。其諸主治,開口噤,通喉痺,吐老痰,消惡瘡,薰久痢脱肛,平婦人吹乳,皆其通關行滑之效也。

⑦《本經疏證》:皂莢之治,始終只在風閉。風閉之因有二端,一者外閉毛竅,如風痺死肌邪氣。一者內壅九竅,如風頭淚出是已。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