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猎奇 > 社会万象 > “养生热”向中青年人群扩散 养生说法千奇百怪

“养生热”向中青年人群扩散 养生说法千奇百怪

来源:爵士范    阅读: 6.1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青岛市的张诚玲女士退休后非常注重养生保健,每天早晨都要看山东台某频道的健康节目并跟着一起练习。今年春天,她在一家新开的养生馆办了会员卡,隔几天就去做拔罐、刮痧,因为养生馆的保健师说拔罐、做针刺放血能够去除体内的毒素。在保健师的建议下,张女士还买了3000多元的保健品。但是,前几天女儿程馨告诉她,最近报纸上有专家说拔罐刮痧要因人而异,并不是保健师说的“男女皆宜”、“防病保健”,保健品也不能代替药品来治病。

“养生热”向中青年人群扩散 养生说法千奇百怪

张女士的女儿程馨忧心重重:“钱倒是小事,可万一以后真有啥病,被这些东西耽搁了怎么办?”

这样的困惑很具代表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热逐步升温,但由于相关标准不健全,监管体制不顺畅,加上不规范的商业链条暗流涌动,缺乏资质的所谓专家、大师推波助澜,侵害公众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如何为公众养生提供科学指导、维护其正当权益渐成当务之急。

阳气升腾:养生保健渐成百姓新宠

如今,养生保健深受民众追捧。

虽然少数“养生大师”最终被证明是欺世盗名,但对民众追求养生保健的热情未造成太大影响。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岳君表示,健康犹如住屋,是刚性需求,尽管有骗子出现,但百姓仍旧渴望获得有关知识。

如今,在中老年人群中盛行的“养生热”已向中青年人群扩散,“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这句话许多人随口就能背诵下来,整个社会养生保健已蔚然成风。

一份抽样调查表明:30岁至40岁的人群中,有约31.5%的人比较注重日常保健养生,在40岁至50岁的人群中,这个比例为43.7%,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为57.3%。在所有受访者中,约有38%的人尝试过足底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调理方式。某网站日前针对2718名网民进行了有关“养生”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79%网民对养生可谓是热衷其中。

自从2002年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所著的《登上健康快车》、《健康忠告》等书相继问世后,中国在“鸡血疗法”“甩手疗法”后又一次掀起了养生热潮。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得越来越好,但诸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癌症肿瘤等恶性氧化应激类疾病却越来越多。随着健康养生类图书的推波助澜和媒体、网络等引导,加上诸如马悦凌、张悟本等炒作团队的商业运作,在民众中就掀起了一股虚高的“养生热”。

有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间,健康类图书销量以每年20%的速度攀升,对全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因缺乏相关知识,选择的养生手段或项目不科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健康受到损害,甚至使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

虚火上升:养生保健市场鱼龙混杂

笔者在青岛市市南区某社区调查时发现,社区的几条路上与“养生”沾边的门面就有16家。笔者随机进入了其中4家,发现他们的门面都不是很大,但是所能够提供种类繁多养生保健项目,其中以足底按摩、拔罐、推拿、刮痧、穴位针灸等中医理疗手段最为普遍。

除却传统的中医技术服务项目,有的养生馆还“另辟蹊径”设置了精油保养肾脏、脊柱等“中医项目”。店员热情地向笔者介绍,他们利用茉莉、红花等中药制成的精油,按摩脊柱,可让背部释放紧张压力,促进血液循环,保养肾脏等,并一再向笔者保证绝对有效且毫无副作用。

调查中,所有的店主都保证店内的从业人员都是专业理疗师,但当笔者提出想看看从业资格证时,大多数店主都以各种理由搪塞,仅有一家养生馆向笔者出示了一名店员的从业资格证,但没有出示全部店员的从业资格证。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其中有几家店正在招收学员。经多方了解后得知,所谓“招收学员”,大致过程就是先交培训费,然后观摩“前辈”的手法自学,当“老师”验收合格后,便可独自“上岗”,完成从“菜鸟”到“专业理疗师”的转变。据一位曾经从事过养生足疗保健的何姓服务人员透露,当时和他一起从业的同事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很多所谓的理疗师、保健师甚至连基本的中医知识都不懂。

上海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周英豪解释说,作为中医领域的一个专业,中医养生绝不仅是简单的按摩、推拿、拔火罐而已。只有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懂得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养生方可发挥作用,否则便会适得其反。比如拔火罐,属于虚症的人群并不适合,若有体内出血状况,拔火罐还可能有害。然而,大多社会养生机构的从业人员没有条件或能力进行辨证分型,往往一种技法男女老少通用,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p#副标题#e#

经脉不调:各类养生专家说法不一

“养生热”催生出一批专家型的“养生大师”和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治病和保健方法。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有“鸡血疗法”、“饮水疗法”、“红茶菌疗法”、“卤碱疗法”、“甩手疗法”、“羊肠线埋藏法”、“气功疗法”、“爬乌龟疗法”、“撞树疗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治病和保健方法;到今天,人们开始在那些“养生明星”的“忽悠”下喝绿豆汤、吃长茄子、吃生泥鳅。

这些“养生大师”们传授的养生方法因其低成本、低风险且日常生活化而颇具诱惑性。而亿万追捧的“粉丝”对他们顶礼膜拜,对他们的说教更深信不疑,甚至有人列出作息时间表,按他们给出的“养生药方”安排一天的吃喝拉撒睡。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许多人有时又陷入两难,因为不同的“养生大师”所教的养生方法竟截然对立:

早餐应不应该吃?大部分养生书籍都认为必须吃早饭,而且一定要吃得丰富些;《病从寒中来》却认为勉强吃下早餐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呕吐等;

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多吃?《病从寒中来》认为生蔬菜有让身体变冷的作用,所以不要多吃,如果吃的话要放上能使体温上升的盐加以中和;《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认为多吃些生拌菜一类的素食,可以把肝火降下来,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这样吃最健康》认为蔬果属碱性食物,可多吃;

大蒜可不可以多吃?《不生病的智慧》认为,大蒜能治很多医院治不了的病;《这样吃最健康》认为大蒜是惰性食物,会使我们经常生病;

补肾效果最好的是什么?《不生病的智慧》提供的是海虾,《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提供的是黑豆……

在各种养生书籍里,说法千奇百怪,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有些方子列出了一些前提条件,有些方子则没有;有些说法提供了一些依据,有些则找不到。很多老百姓看了之后很迷惑,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非常担忧地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博士学历的毕业生,一定工作过3年以后才给学生上课。中医科普是面向不确定的大多数,不是什么人都能讲的。

作为养生热毋庸置疑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被冠以“养生界的于丹”、“健康教母”之名的曲黎敏也转而炮轰“养生热”。她说:“眼下养生书太泛滥,有的观点自相矛盾,有的标新立异想当然,误导了读者”。

望闻问切:治理养生市场迫在眉睫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岳君认为,老百姓之所以如此痴迷于养生,甚至产生普遍的健康焦虑心态,一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只满足于温饱而是更加看重健康,养生兴起是必然;二是由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百姓对于自身健康的忧虑,所以想方设法追求养生。

北京磨铁图书公司总裁沈浩波则认为,保健书的火爆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现在白领的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市场对这个有所需求;第二,如今的中国仍然处在就医难的状态,所以很多读者认为只要买一本书,就能治百病,可以省下一大笔医药费和时间。

今年7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卫生部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养生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提高科学鉴别能力。

邓海华在发布会上对此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对养生保健的宣传和管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公众的健康素养普遍不高,对养生保健宣传缺乏自主判断和鉴别能力。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普及养生保健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据了解,北京市已经率先在全国范围内联手组建了一个健康科普专家库,入库专家将享“出镜特权”,被优先推选至养生保健栏目。所有入库专家将接受卫生部门的动态管理和公众监督,一旦发现违规情况,将被取消此项专家资格。

2011年7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养生保健类图书名单”,要求出版单位在30日内全部收回并销毁。在这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养生图书中,有很多都是所谓“养生大师”们的“名作”,例如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马悦凌的《不生病的智慧》、曲黎敏的《把健康彻底说清楚》和《从头到脚说健康》等。

沉心静养:养生保健重在科学理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养生康复科主任张国玺介绍说,从中医来讲,养生就是预防为主、让人少得病,中医的养生方法成千上万,可归纳为五大类:一、精神养生,通过精神调养的方法(重在养心)让自己的心理健康;二、起居养生,日常生活有规律,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习惯,按照中国古训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饮食养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成分合理搭配;四、运动养生,适量运动,持之以恒;五、药物养生,合理服用补益药物。

“中医养生这五大方法中,我们非常提倡前四种,又不花钱,又经济实惠,还没有副作用。”张国玺指出,实在不行再用第五种药物养生,并要根据中医辩证原则,不能随便乱补,这样才对身体有益。

中国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中医主任医师温长路教授强调,养生就是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而刻意养生、盲目养生则会养出毛病来,这不仅会影响民族素质,而且影响国计民生。他希望在养生理念上给国民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和正确的导向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就在养生”。

鲁北中医药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刘乾和主任医师说:“人们一定要明确养生是‘防’而不是‘治’,养生也不是随随便便说着玩的,它是一门学问,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是要综合考虑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尤其是个体体质因素。没有任何一种养生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这就像中医里的偏方,并不是通用的,而是要因人而异,没有任何一个方子能包治百病。而且这样的方子也是根据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实证总结才能够开出来的,所以一些稀奇古怪的偏方养生,也是对中医的一种误读。”

今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今年7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53家具备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名单,提醒公众购买具有出版资格的养生保健书籍以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实习生尹晓鹏 漫画 李法明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拉呱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