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猎奇 > 社会万象 > 国际不再恐同日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国际不再恐同日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来源:爵士范    阅读: 2.4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5月4日,杨丞琳在微博晒出两张自拍,照片中她妆容精致,比着剪刀手,脖子上画的彩虹爱心十分抢眼。对此她表示:“我的脖子上是一颗彩虹爱心,为了‘世界不再恐同日’和‘We are one’而画。”

国际不再恐同日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一直以来,杨丞琳对同性问题都很关注,她曾公开支持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此次临近“世界不再恐同日”,她又画彩虹爱心表示支持,粉丝们也纷纷赞同。“We are one,让世界充满爱。”另外粉丝也不忘表白照片中美美的丞琳:“真的超级无敌美,仙女下凡嘛。”

国际不再恐同日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第2张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2、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疏远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abeth Moberly)未发表她的专论之前,很多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都相信同性恋的产生在于同性恋者与异性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导致他们与异性父母而非同性父 母认同。另同性恋者也因此与母亲的心理相一致,寻求受男性的庇护。这些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的统计也显示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大都是属于过份溺爱他们、独立性 强、强悍的一类。他们的父亲则多数都是属于内向,不苟言笑,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密,甚至疏远的一类。

3、生物本能

人类性行为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在缺乏异性的环境中,如军队、监狱等,同性间的性爱是一种满足性欲的取代行为。

4、性侵犯

抉择机构的调查显示,来到抉择机构接受辅导的人员当中,有大约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岁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我们相信这与同性恋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性侵犯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国际不再恐同日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第3张

同性恋的心理误区

1、有过同性性行为者容易患性病

正解:容不容易患性病,和是不是同性恋并无直接的关系。从性方面来看(不包括通过共享注射针头等方式得病),只有和“并非坚持一生真正只有一位性伴侣”的人进行有性器官直接接触的性行为,并且没有采取可靠的防卫措施,才有可能患上性传播疾病(旧称性病)。之所以在艾滋病发现的初期,75%的患者都是同性恋者,是因为所报告的那个地区、那个年代,同性恋者“多性伴侣”的情况较多,时有肛门性交,而又没有采取防卫措施,加上肛门黏膜较易破裂出血,使得艾滋病病毒有可能进入人体血液内。这些条件如果也出现在异性恋者中间,同样会出现艾滋病传播的情况。

2、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就一定是同性恋者

正解:不是。我们所说的同性恋者,指的是“绝对同性恋者”(通常讲述时省略“绝对”两字)。绝对同性恋者在性方面,一生根本不会产生对异性的性欲,也不会接受异性的性要求。现代性学的奠基人调查结果显示:5300名成年男性白人中,有过同性恋行为的占37%,其中绝对同性恋者只占4%;5940名白人妇女中,有过同性恋行为的占13%,其中绝对同性恋者只占3%。

3、同性恋者是一些精神不健全、不正常的人

正解:一位怀着绝望和痛苦心情的母亲在给着名的精神学家的信中写道,她的孩子对异性丝毫不感兴趣,希望精神专家治疗她的孩子,让他能转变为异性恋者。

专家强调“同性恋并非恶习和堕落,也算不得是一种疾病”、“古往今来,有许多极可尊敬的人物是同性恋者”。事实上,在“极可尊敬的人物是同性恋者”的名单上,包括很多位为英、法、俄、德、美等国的国王、总统,以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英国科学家培根,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等等。笔者无法一一对此作出考证,但是,相信名单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只是相对同性恋者。然而,这也足可佐证同性恋者并不是一些精神不健全、不正常的人,在智力方面和对人类的贡献上,他们和异性恋者并无高低之分。

推荐阅读:

同性恋该如何预防艾滋病

如何正确看待艾滋病与同性恋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拉呱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