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對於寫作記憶力家境文采這的確是有聯繫 基因遺傳重要性感也不容忽視

對於寫作記憶力家境文采這的確是有聯繫 基因遺傳重要性感也不容忽視

來源:爵士範    閱讀: 6.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時候有的人有一個這樣的潛意識,那就是隻要是記憶力好的人就會發現寫作能力非常強,但是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爲你到頭來你會發現其實寫作和這些情況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有的就是其他反面是哪些方面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對於寫作記憶力家境文采這的確是有聯繫 基因遺傳重要性感也不容忽視

?今日拜讀了我十分喜愛的一位作家圖特亞斯坦的一篇文章《記性決定文采!經常忘事的人,寫不出好文章!》。其中圖特君論述的關於記憶在寫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讓我心生疑惑。

一篇漂亮的文章離不開修辭,而在古羅馬,記憶術就是五大修辭法之一(古羅馬雄辯家西塞羅語)。“修辭”的詞義就是——修飾文辭,而建立在記憶基礎上的細節描寫,便是一類強大的修辭。所以我們也知道,白描就是一種司空見慣以至於常被忽略的修辭手法。推而廣之,我們不管寫什麼,寫作活動本身都基於記憶。 因此,記憶能力好壞,從某個方面講,決定了你的創作能力。

雖是文科出身,但我不是一個記憶力特別好的人,高中時每次語文背默題只能得到可憐的2-分(滿分6),但我語文成績一直不錯,保持着較高的水平。在別人問我寫作的方法時也曾提到:“你是不是記性特別好啊,知道特別多東西,所以才能寫得那麼好?”

我搖了搖頭,在別人看來都能倒背如流的名篇名句對我來說十分困難。我還記得當時背誦屈原的《離騷》花了我好幾天,還被老師罰抄三遍由於背的效果太差。

我一直認爲,高考作文是當代網文的開端。那麼,對於初學者們學習寫作,記憶力好的人,是否寫作水平一定高呢?

我敬愛的圖特君也在文中舉了許多關於記憶力對寫作水平起着至關重要影響的例子:

王勃六歲會寫詩,九歲撰史論十卷,十四歲當官,且寫下《滕王閣序》(也有說25歲寫的,總之很年輕),古今天才無不如此。他們都很年輕,都沒有多少人生閱歷,小小年紀,感性經歷有幾何?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他們寫出名篇。何以如此?無非因爲他們是“神童”,神童都有兩大必殺技,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從《滕王閣序》的內容講,套路是有的,但是一般人無不驚歎它辭藻之豐富。雖然駢文本身就以華麗見長,而這個名篇的優勢就在在於,既照顧了華麗,而又意境開闊。多變而不亂,繁麗而不膩。能看出作者的詞彙儲備遠遠在文本所呈現的水平之上,才能表現得如此遊刃有餘。

我背過王勃的《滕王閣序》,那些名句依舊朗朗上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等。這裏,圖特君着重強調了王勃是神童,而神童往往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將寫作水平高的原因歸功於王勃的記憶力好。

既然是神童,我們不妨看看另一位。王安石在《傷仲永》中這樣說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講的就是一個神童小孩在不識書,不認字的情況下寫出許多質量不錯的文章。所以,對於神童的定義,單單從記憶力考慮,是不是過於偏面了?

我又扒了一下王勃的家庭背景:王勃的家庭,書香氣息濃厚,才子非常多。哥哥王劇、弟弟王助都考中進士,做了官。王勃的從祖父王績、祖父王通也是著名的學者、詩人。王通是隋秀才高第,曾任過蜀郡司戶書左和蜀王侍讀等官,後來退官在家,專門講學著書。父親王福峙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

這樣的家庭背景,使王勃兄弟們從小就注重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國家政事,尋找機會上書獻頌以自薦。

試想:如此的書香門第,孩子學習的起點在當時普遍的情況下會高到什麼程度。普通人的孩子沒事鋤地務農,有點閒錢人的孩子去私塾接受大衆化教育,而王勃在家中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就是引經據典,接觸的第一語言便如同詩一樣,對於詩詞歌賦的把握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和隨意。

這樣的家境纔是他寫出的文章既有文采又不失意境的重要原因。

對於寫作記憶力家境文采這的確是有聯繫 基因遺傳重要性感也不容忽視 第2張

個人認爲,王勃一目十行的原因不在於他的記憶力有多麼好,而是在平時說話中都是讀書人,提到書中的東西太多太多,他早已爛熟於心,所以隨便看幾遍便能記住,這給外人造成一個假象就是他一目十行,記憶力超羣。

反觀仲永,天資不知道比王勃高到哪裏去了,寫作完全是“無中生有”,但務農之家的條件限制還是決定了他難以取得像王勃那樣的成就。

當然,我並不是在說家境決定了一個人的寫作水平高低,而是說,一個人的寫作水平並不取決於他的記憶力,哪怕他記憶力超羣,該寫不出來好文章還是寫不出來。那麼,你要問了,什麼樣的人能寫出好文章?

寫作主要靠非凡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而不是記憶力。

尼采曾經說過:"有些人因爲記憶太好而成不了作家"。

愛因斯坦也有言:“我不會記住一個字典都寫着的物理公式”。

往往過於刻意的記憶會對我們的大腦帶來更多負擔,而影響寫作的發揮。如果只是通過背背背就能提高寫作水平,那古代有多少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的文章都該傳世。中華詩詞大會上的前三名都該是詞作家。

記憶力不是寫作水平高低的充要條件,寫作是個很需要天賦的事。就像仲永,沒讀過書就能寫出洋洋灑灑的文章。

一般文化世家的話多少可以得到薰陶,從小愛寫並長期訓練的可以爬到一個比較好的水平。那如果沒有先天好條件,是否也可以寫出很有質量的文章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你得做到如下幾點。

①你是否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聯想到自己的文呢?

②能把看似無關的東西用到文中呢?

③仔細分析自己認爲的經典好文,它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是怎麼寫的呢?

④要善於總結、歸納和反思,要一直整天每時每刻都想着寫文的事,最好做夢可以夢到文中場景,你能做到嗎?

記憶力,記住的還是別人的東西。而自己的東西,往往是自己對一件事留了心上了意,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感悟。

當然,這牽扯到如何積累素材的方法,在這裏,不得不提醒各位讀者一點:

不要硬逼着自己去積累觀察素材,一味地四處奔波做筆記,當然可以蒐集一大摞五花八門的素材,然而這些素材是死的。也就是說,如果把這些觀察到的素材從筆記本中搬到生動的文章中去,就會失去其原有的感染力,顯得像是硬塞進去的異物。

那麼,我們到底在寫文章之前該準備些什麼?

記住你當時的感受。

比如我描寫秋天,我僅僅需要記得對秋天的感受,也就是秋天所勾起的那種思想和感情,很重要。至於稱爲素材的那一切---人物、事件、個別的情況和細節,我憑經驗知道,在一定時間內都萬無一失地深藏在這種對秋天的感受之中。只要我在某一篇小說中一回到這種感覺中去,這一切就會立刻出現在我的記憶裏,傾注到稿紙上去。

我給這種方法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內求法”。

王陽明有言:“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這同樣適用於我們寫作,素材本來就已經在我們心中,何必去外探求呢?

對於寫作記憶力家境文采這的確是有聯繫 基因遺傳重要性感也不容忽視 第3張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