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專家指出:肺癌防治四大誤區

專家指出:肺癌防治四大誤區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究其原因,除了肺癌病情的複雜性,誤診誤治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協和醫院郭惠琴教授指出,肺癌治療有四大誤區:

專家指出:肺癌防治四大誤區

誤區一:老年肺癌和晚期肺癌不能手術。

在臨牀上,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瘤子太大了,無法手術了,病人活不了幾天了”、“老人年紀太大了,體質弱,不能手術”……這其實涉及肺癌手術的適應症問題。的確,一確診肺癌就能有手術機會的患者並不多,主要原因是早期發現的肺癌太少。很多肺癌發現時,瘤體已經很大,無法立刻手術;有的瘤體不大,但已經出現了遠處轉移。其實,對於不能馬上做手術的患者,可以通過化療將腫瘤縮小,達到降低分期的目的,然後抓住時機進行根治性切除。與衆多實體瘤的治療原則一樣,只有接受根治性手術,肺癌患者纔有長期生存的可能。臨牀經驗表明,年齡不是肺癌手術的禁忌症,即便是80多歲的老人,通過手術及綜合治療,也能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誤區二:對化療存在誤解。

其實,化療是肺癌綜合治療手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效果如何要看怎麼用。化療手段的優化,應以全面的診斷爲基礎。有的病人發現得早,可以首選手術,而根本不需要化療;有的病人需要先化療,創造手術機會;有的病人手術後爲了鞏固療效,再追加化療。患者的具體情況不一,化療的應用和具體實施方案也多種多樣。隨着分子靶標診斷技術的發展,通過對肺癌進行分子分型,選擇更有效的化療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傳統的近70%無效的所謂“陪綁化療”,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近年涌現的新型靶向治療藥物,的確爲臨牀醫生提供了新的選擇和思路,但要強調的是,任何藥物都不能神化。任何一種靶向藥物都不可能適合所有病人,其應用應遵循嚴格的適應範圍,即患者身體內必須“有靶子”,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誤區三:將中醫與西醫對立起來。

有的患者認爲,西藥副作用大,特別是治療腫瘤的藥物毒性大,中藥則無副作用。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如何擺正中醫藥在腫瘤治療領域的地位呢?在多年的臨牀工作中,我們發現,中藥的扶正作用很重要,可作爲腫瘤輔助治療的手段之一。中藥及現代化的中藥提取物,能在緩解化療的毒副作用、調節身體機能、增強抵抗力等方面大顯身手。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中藥纔是正道。

誤區四:不向患者透露病情。

郭惠琴教授表示:肺癌只要治療得當,病人獲得長期生存甚至治癒都是可能的。我的經驗是,在徵得患者家屬同意的前提下,向患者開誠佈公地交代病情並告知肺癌可治,絕大多數患者在短暫的慌亂後,能很快平靜下來並積極面對,推動治療向好的方向發展。而那些被瞞着的病人,醫患之間難以建立信任,病人要麼不配合治療,要麼胡亂猜測自己的病情,心理問題嚴重,最終對治療不利。

綜上所述,肺癌的治療應強調綜合、整體和個體的思路。即在完善診斷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手術、化療、放療、中醫藥等多種手段,制訂個體化方案,最大限度地爲病人創造根治性手術的機會,以期獲得最長的生存期。

郭惠琴教授是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擅長以手術爲主,聯合放化療、生物治療及中西醫結合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手段,治療肺癌及其他胸部惡性腫瘤,是中國國內第一位獲博士學位的女胸外科中青年專家。經過對晚期腫瘤患者綜合治療的大量臨牀實踐和深入研究,郭惠琴教授打破了國際醫學界公認的晚期肺癌腫瘤患者手術無意義的常規,對部分已發生轉移的腫瘤患者先施行姑息手術治療,然後進行包括放化療及生物治療的個體化綜合治療,取得可喜療效。晚期腫瘤患者兩年生存率遠遠超過目前國際醫學界公佈的數據。從2000年到2009年近10年來間,由郭惠琴教授每年主刀的外科手術達150例左右,無一例意外手術及化療死亡病例。讓癌症患者翻過一道道坎,也使他們有了生命的希望。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