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天才不在基因 人人皆有潛能

天才不在基因 人人皆有潛能

來源:爵士範    閱讀: 6.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申克踏進“自然與養育對立”的領域,認爲大家把“基因主導”之說誇大了,從而忽略了我們的潛能。他說:“大家對偉大成就這回事有很深的誤解。事實上,我們的基因不會限制我們處於平庸或比平庸更差的境況。”

天才不在基因 人人皆有潛能

未必基因主導

他在新著《藏於我們衆人的天才》中說:我們的DNA絕不是一份一成不變的設計圖,它是可以持續受到外來因素影響的。

自然與養育是持續互動的:基因可以啓動、關閉或酌量啓動,視乎環境而定。這種設定可不如人們一度所假定會在毫無變化的情況下傳給一代。表觀遺傳學領域越來越傾向證明,我們生命中的環境體驗,在我們的基因組留下痕跡,然後傳到我們的子女去。

申克認爲,只要把環境的影響加以引導,我們就可以超越我們心目中與生俱來的限制。他舉音樂才能爲例。他說:“我聽到太多人對我說:‘我天生沒有音樂才華’或者‘我天生有音樂細胞’(等句語)。事實卻是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具備固有的天資。(但)人人生來都有音調方面的潛能。”

他說,這種現象在盛行追求完美音調的語言(例如漢語)的國家顯而易見。這是因爲音調在日常溝通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們比較善於應對這回事。

就連“某些種族因基因比較擅長從事某些體育運動”這種貌似有理的理論也受到質疑。申克舉例說,肯尼亞的馬拉松選手之所以特別成功,是因爲肯尼亞人有根深蒂固的跑步文化──很多肯尼亞兒童從七歲開始每天都會跑八至十公里。

他還說:“精英運動員當中流傳着一個笑話:怎樣可以削弱肯尼亞人在跑步方面的優越地位?答案就是買旅遊大巴給他們代步吧。” #p#副標題#e#

兒童自律學業優

即使是那些可能使我們在人生中各個領域成功的個性特點,例如固執和勤奮,也是我們基因的可變產物,而不是固定產物。他舉出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斯切爾的一項經典研究做例子,米斯切爾研究的是兒童的自我約束能力。

在實驗中,四歲大的孩子們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即獲得一塊軟糖,二是十五分鐘後獲得兩塊。三分之一兒童立即選擇一塊,三分之一多等了數分鐘,但最終還是受不了誘惑,選擇一塊,另有三分之一耐心地等待十五分鐘,獲得兩塊。

米斯切爾教授在這些孩子十八歲時,對他們在學校的學術評估測試成績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那些等待了十五分鐘的兒童,分數比那些選擇立即獲得軟糖的兒童,高出二百一十分。

申克說,對自己能力有限的看法,是取得偉大成就或發揮天分的最大障礙之一。“才能這東西,存在着循環邏輯。當你看到某個偉人,例如足球明星戴維碧鹹,看見他們的能力叫你望塵莫及,你便會假設自己不能達到這種成就。”

並非所有人都同意申克的結論。愛丁堡大學智能與基因研究主持人溫迪.約翰遜說:“認爲我們人人身上都有天才潛能,這當然令人高興,但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事實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創造天才,也不知道如何激勵天才。”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