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浙大開發算法軟件稱能幫家長管亂用手機的熊孩子

浙大開發算法軟件稱能幫家長管亂用手機的熊孩子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標題:孩子手機玩不停,大人除了大吼還有什麼辦法

浙大開發一款算法軟件

幫家長來管亂用手機的熊孩子

浙大開發算法軟件稱能幫家長管亂用手機的熊孩子
實驗中,小朋友在玩2048時,計算機收集了他們與手機互動的數據。 徐文淵課題組供圖

手機在親子關係中,讓父母又愛又痛——小朋友吵鬧糾纏時,給一個手機,頓時世界安靜;但是現在的小朋友悄然反轉掌控權——

今年3月,2歲半的中國男孩爲看動畫片,怒試媽媽手機的開機碼,結果手機被娃鎖屏48年;

英國7歲小女孩則成功破解了父母手機的密碼,並花了1萬多英鎊,給全家訂了迪士尼套餐……

21世紀的父母需要權衡兒童使用手機的利弊,在孩子瞭解外界的同時,防止他們沉迷遊戲、或者不知不覺地在購物軟件上下單。

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浙大電氣工程學院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徐文淵教授團隊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開發出新軟件iCare,可以幫助解決這個育兒難題。

iCare可以通過用戶與手機的互動特徵,準確地分辨出面對的是成人還是小孩。如果檢測到是孩子在用手機,它會用友好的方式,阻止孩子訪問零售商、電子郵件等應用程序,以及兒童不宜的網站。

相關論文,近期發表在移動技術大會HotMobile上。

兒童和成人

用智能手機的“痕跡”不同

人體工程學和運動機能學已經表明:在相似年齡段的人羣中,可以發現許多共同的特徵。所以,兒童與成年人,是以不同的方式與智能手機進行互動的。

“比如,從手形和靈活性看,大人和小孩就是不一樣的。”課題組的冀曉宇老師介紹。

首先,在尺寸方面,兒童手較小,手指觸碰點面積較一般成人小。因此,兒童往往會在較窄的屏幕範圍內接觸,並以較短的軌跡滑動。

並且,與成年人相比,兒童與智能手機互動的靈巧性差一些。根據團隊觀察,孩子們在智能手機上的每次觸摸,比如從輕擊到滑動,速度通常都比成人慢。這可以歸因於兒童的身體尚未成熟,因此這會影響他們在使用手指執行任務時的反應。

“我們希望從兒童與智能手機上的自然交互過程中,提取一系列用戶特徵。”冀曉宇老師說。

要獲取兒童使用智能手機的特徵,科學家需要許多兒童志願者做實驗。但是小朋友會這樣輕易“解密”他們的核心數據給大人?

科學家的辦法是:邀請孩子們來玩遊戲啊。

實驗室找來了17名3~11歲的兒童;作爲比對的成人組,有14名20~59歲的成年人。所有的參與者都完成了兩個階段的任務:輸入密碼解鎖手機,玩一款益智遊戲“2048”。

這個過程中,iCare能夠記錄像手指按壓的表面積、手指施加的壓力和滑動長度等35個維度的度量數據。經過測試,iCare區分用戶是兒童還是成人,測試的準確率達到了84%;使用8次滑動的數據來區分,判斷準確率可達到97%。

家長的焦灼

來自無法阻止孩子“亂”用手機

大溫是一位7歲男孩的媽媽,每次兒子問密碼,她都很嚴肅地說:“這是個人隱私。”

沒想到孩子暗中觀察一段時間後,成功記下了開機密碼。這以後,只要有機會拿到手機,孩子就自行打開小程序玩遊戲。

“無論是用密碼還是其他方式,首先家長要記得開啓這一保護措施。孩子也可能會掌握密碼,或是在保護措施關閉後拿到手機。”徐文淵表示。

即使用人臉識別開機,讓小孩拿着手機也玩不上,看起來也不好,因爲攝像頭能暴露用戶的隱私。

厲害的小朋友,如上文兩歲半的娃娃,打不開媽媽手機,索性“發個狠”,48年之後,這臺手機才能復活了。

更焦灼的還在後面。

“他現在時間越玩越長。”大溫擔心兒子沉迷遊戲、眼睛看壞、心思野了不學習……可是要阻斷一場如火如荼的遊戲談何容易,要求交還手機幾次未果,大溫吼:“關掉,都給你說了20次了,你這樣說話不算數,以後沒機會玩了!”

孩子回吼道:“不還!我還沒有破上次的記錄呢?”

接下來的劇情就急轉直下了,孩子變“魔王”,媽媽變“後媽”。

很多時候,父母爲了圖個清淨,把手機丟給孩子玩,甚至給孩子配備手機。但是跟大溫一樣,終歸會擔心孩子不合理使用手機。

除了限制

iCare還能引導孩子健康活動

iCare根據用戶的互動行爲實時分辨,更加自動智能,用戶體驗更好。

如果iCare發現是孩子在用手機,也可以不粗暴地立刻阻斷遊戲,“它可以友好地提醒小朋友,你還可以再玩多少時間,手機會自動關閉。”冀曉宇說。

另外,相比人臉識別,iCare所使用的數據不包含任何隱私信息,不會啓用攝像頭,用戶安全更有保障。

不過,目前該算法尚未被整合到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中。徐文淵表示,“基於行爲的識別”這一理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團隊期待與更多互聯網企業以及醫院等公共服務機構合作,拓寬爲更多特定人羣開發相應服務技術的渠道。

比如,可以幫助引導孩子往合理的方向分散精力。

《冬吳同學會》裏樑冬講過一個故事:

朋友養的一條小狗特別調皮,主人心力憔悴,諮詢訓狗師:“是不是得做‘公公’纔好?”

訓練師說:這是動物的天性。要讓它充分地活動。於是帶着狗跑了一週回來,狗乖了。

這讓人們看到一種教育的解讀。“調研顯示,中國絕大部分青少年體育鍛煉不夠充分,體能消耗度嚴重不足。這導致他們沒有機會充分釋放他們的力比多。”樑冬說。

所以針對一些對手機感興趣的熊孩子,人工智能的設計,也可以更加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引導他們去找到更加健康的遊戲方式。

將來,小朋友抓起手機玩,手機很快感知到他們是孩子,根據年齡段特點,它們會跳出不同的方案。

比如發現一個少年在打王者榮耀,手機先會提醒:“打遊戲的時間餘額不足,還有10分鐘自動關機。但是我們可以去做一些運動,足球、跑步選一個?我幫你預約小夥伴;我去喚醒爸爸媽媽……”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