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1700年前肉餡餃子 古代的餃子長這樣

1700年前肉餡餃子 古代的餃子長這樣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00年前肉餡餃子 古代的餃子長這樣

早在千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吐魯番地區可能就有了吃餃子的習俗。研究人員認爲,這一習俗後來還和春節相關。

據自治區博物館相關專家介紹,1959年,考古人員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曾發現幾枚唐代的餃子,其中有兩枚餃子保存較好。它們比今天的餃子略小,長約5釐米、寬1.5釐米,形狀和今天的餃子一樣呈月牙形。餃子的麪皮由小麥粉加工,餃子餡可能爲肉餡。經研究,初步判斷餃子的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後。

1990年,考古人員在吐魯番地區鄯善縣三個橋墓地又發現3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餃子,這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餃子實物,“這些出土餃子說明,在距今1700多年至1400多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飲食習俗就已流傳到西域,並一直延續到唐代,仍爲西域人喜歡”。

記者從自治區博物館瞭解到,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考古人員除了發現美味餃子外,還有色澤金黃的唐代春捲以及做工精美、形態多樣的點心,“這些美食文物在告訴人們,吐魯番古人不僅愛吃餃子,他們的飲食文化也很講究,麪點製作技藝已經很高”。

雖然考古無從證實這些餃子爲古人春節飲食習俗,但很多學者認爲,民間吃“餃子”習俗流傳已久。按照民間習俗,除夕夜的“子時”要放鞭炮、吃餃子、辭舊迎新。由於除夕夜是兩年相交於“子時”,意寓“交子”。後來,人們就把“交子”時吃的這種美食,諧音稱爲“餃子”。在不同朝代,餃子也有過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周時被稱“餅餌”,隋朝時曾被稱“餛飩”,民間還曾稱“粉角”或“角子”。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稱之爲“扁食”。

延伸閱讀:餃子的營養價值

白蘿蔔豬肉黑木耳餡

白蘿蔔順氣健脾、消食化痰。豬肉性平,補虛增氣力,《本草綱目》言其可補腎氣衰竭。黑木耳性平,可補氣血、益腎、通便。這款水餃,對於平素有腎虛的人非常適合;而對於健康人來說,則符合冬季養藏補腎的養生法。如果家裏有學生或高強度腦力勞動者,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些黑芝麻,這樣既可補腎健腦,又可防油膩。

蓮藕板栗餡

這是一款”另類水餃”,因爲餡是甜的。熟藕性溫,有補心生血、滋養強壯、健運脾胃的功效,而板栗可以健脾胃、補肝腎、強筋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先將板栗蒸熟碾碎,再和碎蓮藕調勻,如果喜歡甜食的人還可以加些蜂蜜或糖。

胡蘿蔔羊肉餡

胡蘿蔔性溫,歷來就有”小人蔘”之稱。而羊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這款水餃適合氣血不足、腰膝痠軟、尿頻的老年人;對於脾胃虛冷的人,以及女孩子經寒痛經的更適合。另外,因爲胡蘿蔔還可以軟化皮膚,增強皮膚抵抗力,有美容作用,因此也是名副其實的美容抗衰老美食。

洋蔥牛肉餡

“冬日抑鬱”這個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另外,在冬季還有不少女性常常感覺手腳冰涼,臉上也多了些不紅不腫的小痘痘。如果您有出現這些情況,可以快來試試洋蔥牛肉餡水餃。因爲洋蔥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潤腸、利尿、發汗。牛肉性溫,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奮。

關於吃餃子的幾點建議

1、少放肉,多放菜。

肉類餡料儘量多搭配富含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蔬菜。做餡時不盲目追求“香”的口味,儘量不用的肥肉,原則是少肉多放菜。這樣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減少或降低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

2、油適量,鹽要少。

許多人調餃子餡時,覺得只放肉香味不夠,還要加好多油。油多了,口味就有點膩了,多加鹽或醬油口味是好了,可吃進去的鹽自然而然也就多了。油鹽吃多了,有害健康。

3、不擠菜,留營養。

蔬菜中含的水分比較多,用蔬菜做餡時怕餡太稀,大家都習慣把蔬菜中的水分擠出去倒掉再拌餡,這樣等於把其中的營養素也給倒掉了。菜需要擠水的話,把擠出來的水分用來拌餡,防止營養的白白丟失和浪費。

4、自己動手,安全營養。

現在市場上各種速凍餃子應有盡有,買起來很方便,也節省時間,但也就少了自己動手包子帶來的暖融融的氛圍和享受。建議和家人一起自己動手包餃子,雖然佔點時、費點力,但無論從心情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而且安全營養。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