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廣州今年首現本地登革熱感染病例

廣州今年首現本地登革熱感染病例

來源:爵士範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溫、多雨,蚊蟲瘋狂孳生,登革熱的高發期來臨。記者從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獲悉,廣州近日發現今年本地首例感染登革熱病例。疫情發生後,疾預中心消殺科在疫點進行了外環境白紋伊蚊孳生情況檢查。結果發現,東山街周圍居民喜歡養花草,積水容器較多,蚊媒密度很高,這種情況極易引起登革熱的暴發流行。專家提醒市民,花斑蚊是傳播登革熱的唯一途徑,預防登革熱的關鍵是防蚊滅蚊。

廣州今年首現本地登革熱感染病例

防蚊滅蚊

從源頭截斷登革熱傳播

酷夏來臨,加上多雨潮溼,蚊子無處不在。被蚊蟲叮咬,除了瘙癢之外,更爲嚴重的是,有可能會患上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庫蚊(黑蚊子)不傳播,但不會由病人直接傳染給其他人。簡單地講,伊蚊叮咬登革熱病人或隱性感染者後,病毒在蚊體內大量複製,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會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從而導致登革熱的廣泛傳播。

在我國,登革熱主要發生於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由於是蚊子傳播病毒,因而此病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在廣東,5-11月爲高發期,海南省則爲3-12月。實際上,登革熱是廣州重點防控的傳染病,因爲每年都有登革熱病例,而且輸入性登革熱也十分的常見。

專家提醒,晚上騷擾人的蚊子一般都是庫蚊,這種蚊子不傳播登革熱病毒,而花斑蚊多在白天活動,早上8-9點、傍晚5-6點是花斑蚊子出沒的高峯時段,這種身上有黑、白色斑點的蚊子可終生攜帶和傳播病毒,並可經卵將病毒傳給後代。所以,預防登革熱的重點在於消滅花斑蚊,並避免白天被蚊子叮咬。

容易混淆

早期症狀與感冒相似

在登革熱高發期間如果被花斑蚊叮咬過,或到過有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旅遊,且有被花斑蚊叮咬的經歷,就有可能會患上登革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盧建華指出,登革熱的潛伏期爲被蚊子叮咬後3-15天,平均爲5-6天。

一旦出現以下症狀,應該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或通過蚊子傳染給家人。

1、頭痛發熱:急性起病,畏寒、迅速發熱(24-36小時內達39-40℃),伴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及疲乏、噁心、嘔吐等症狀

2、皮下出血:面、頸、胸部潮紅(皮下充血或出血)、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

3、皮疹:病程第5-7日出現多樣性皮疹,皮疹分佈於四肢軀幹或頭面部,多有癢感,持續3-5天。

值得注意的是,因爲登革熱的症狀有輕有重,在早期的時候,與感冒、流感等相似(也與很多其他傳染病的早期表現難以區別),所以,醫生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判斷。如果出現較爲嚴重的症狀,比如全身肌肉痛比流感還嚴重、全身出現出血點、腎衰竭等,醫生高度懷疑是登革熱時,還要給患者做登革熱抗體的檢查,不能單獨依靠臨牀症狀來診斷。

無特效藥

登革熱治療只能對症處理

目前,對登革熱無特效療法,也無有效疫苗可以預防。因此,最簡單的辦法只能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同時,出現疑似症狀後及時就醫。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防制所副科長羅雷說,攜帶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之後,有一部分被叮咬的人是隱性感染,也就是不發病,沒症狀;還有一部分表現輕微且病程短、痊癒快(其中有些可自愈),這些是輕型登革熱,通常預後良好。死亡病例絕大多數屬於重型登革熱,主要死因是中樞性呼吸衰竭。

盧建華說,一般來說,由於登革熱致死的病例不多,其死亡率不高。除非患者是老人,同時患有其他基礎病,這樣就比較危險。對於普通的登革熱病人,醫生也只能對症處理。

Tips

怎樣預防登革熱?

清除積水,讓蚊子無處藏身

傳播登革熱的蚊子——花斑蚊喜歡滋生在有積水容器中,因而清除積水可控制蚊子生長與繁殖,預防登革熱。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可積水的容器,如放在戶外、陽臺、天台處不用的花盆、缸罐等。

2、種養水生植物(如富貴竹、萬年青等)應每隔3-5天換水洗瓶、清洗根鬚。登革熱流行期間最好不要種養水生植物,如要種養則改爲用泥、沙種養。保持花盆托盤不積水,如有積水應隨時清幹。

3、及時清除溝渠、天台等積水,填塞竹節、樹洞,對於長期無法清除的積水,可以投放殺滅蚊蟲的藥劑。

另外,家庭應安裝蚊帳、紗門、紗窗等;適時使用蚊香、電子驅蚊器、電蚊拍、防蚊燈等裝備,還可以用殺蟲噴霧劑對房間實施滅蚊處理。

到東南亞旅遊,做好防蚊措施

廣州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市民,到東南亞旅行應做好預防登革熱的措施,防止被蚊子叮咬,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到登革熱流行區旅行時宜穿長袖衫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噴塗蚊蟲驅避藥物。

2、避免在樹陰、草叢等蚊蟲較多的地方逗留過久。

3、旅遊選擇有空調或有蚊帳、防蚊紗窗的賓館。

4、旅行結束後半個月內如出現發熱,應儘早就醫治療,並向醫生說明旅行史。 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魏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