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江蘇腦外科手術首次成功採用“術中喚醒”

江蘇腦外科手術首次成功採用“術中喚醒”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江蘇腦外科手術首次成功採用“術中喚醒”

1800年前,洛陽

曹操:孤有頭風病,華佗你看怎麼辦?

華佗:大王此病,乃風涎在腦中。須得服下麻沸散,用利斧劈開腦袋,取出風涎……

曹操:大膽!豈有開顱得生之理!拖下去,砍了!

華佗:%¥……

……

近日,南京

醫生:你的頭顱已經打開了。感覺還好嗎?

患者:很好。

醫生:這是什麼?

患者:香蕉。

……

第一個對話是史書記載,而後一個對話則發生在近日南京腦科醫院: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個場景你敢想象嗎?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在江蘇的腦外科是首次成功用於臨牀。

腦中長大瘤,靠近語言中樞

46歲的劉燕(化名)是河南人,和丈夫在南京生活了20多年。一年前,劉燕就總是感覺頭痛,這種疼痛通常會在晚上發作,但往往睡一覺就好了。但兩個月前,她一次兩地奔波,舟車勞頓,覺得頭痛明顯加劇,還出現了噁心嘔吐等症狀,實在忍受不了纔到醫院檢查。影像學檢查顯示,她顱內左側額葉有一個直徑達5釐米的巨大腫瘤,必須手術治療。

衆所周知,大腦是人體神經中樞,因此腦外科手術是外科界公認的高風險手術。劉女士的腫瘤位置不太好,剛好靠近大腦語言中樞。

傳統手術,醫生只能模糊定位,“手術中萬一不小心傷到這些功能性組織,即便最後腫瘤切除了,患者術後也極有可能變成了啞巴或癱瘓。”劉燕的主刀醫生、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外科張玉海醫生告訴記者,全球約30%的該類患者手術後都留有語言功能障礙或喪失。

怎樣才能精準地確定病變腫瘤的位置,還能不傷到功能區腦組織?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病人能在手術中配合醫生,通過電擊後的反應來確定腫瘤位置,進而保護其他腦組織。“簡單說,手術時跟她說話,如果她哪句話說不出了,就說明碰到了語言功能,手術時就要避免傷及無辜。”

術前對患者“心理調試”半個月

這一手術,對手術醫生和麻醉師的要求很高,手術醫生對大腦的解剖結構要非常熟悉,要求在保證手術順利實施的前提下,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的痛苦;而麻醉醫生要對麻醉藥量、濃度及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能讓病人從全麻狀態儘快回到清醒狀態,再從清醒狀態回到無意識狀態,還要讓病人保持在清醒、無痛、舒服的手術狀態下,能夠按照事前計劃與醫生進行交流。

除此之外,手術對病人的要求也很高,最主要就是體現在心理上。如果術中病人出現恐懼,不能跟醫生很好地配合,這樣的喚醒也是無效的,甚至還會因爲病人過度緊張焦慮而令手術失敗。

“這個手術,準備工作就做了半個月”,張玉海醫生說,好在腦科醫院在這方面有着很豐富的經驗,通過量表和醫師的專業評估,判斷劉燕是一個外向開朗的人,精神狀態很穩定,同時依從性佳,可以跟醫生很好配合。

一邊做手術一邊聊天,術中清醒40分鐘

5月30日,在跟劉燕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後,南京腦科醫院專家爲劉燕實行“術中喚醒”手術。醫生先爲患者進行特殊的麻醉,病人不用做氣管插管,在適度鎮靜並保留正常自主呼吸的情況下,完成開顱。

在手術進行接近1個小時,就需要“喚醒”病人了。“進入這一階段的前10分鐘,我們就開始調整麻醉用量。”麻醉師陸軍告訴記者,麻醉包括鎮靜、鎮痛等用藥成分,減少鎮靜用藥就可以讓病人清醒過來。

鎮靜藥減量後10分鐘,麻醉師不斷喊患者的名字,劉燕隨即被喚醒。而外科醫生先以微電流刺激手術視野中的腦組織,在患者完全清醒狀態下,給劉燕看了40多張圖片,在電腦中設定4秒鐘一張的速度播放,一一讓她辨認。

“都是香蕉、玉米、蘋果之類的,我就是農民,這些哪能不認得,”劉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笑着說。但是對於手術和麻醉醫生來說,對於劉燕的每一句話都仔細聆聽。

就這樣,醫生一邊手術,一邊與她交流着。在這40多分鐘的清醒狀態之下,劉燕沒有出現緊張和恐懼的情緒,一直保持安靜的狀態。

在腫瘤切除完畢後,麻醉師又再度讓從劉燕從清醒進入麻醉狀態。“讓我數數,從1數到20,再從20數到1,數着數着我就睡着了。”劉燕回憶說。

術後語言功能無損傷,腫瘤也切乾淨了

手術前後一共進行了3個小時,甦醒後的劉燕,語言交流無障礙,而患者腦部的病竈也得以最大範圍地切除。經複查核磁共振證實腫瘤已最大範圍切除,昨天她已經康復出院了。

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外科學術帶頭人劉宏毅教授告訴記者,近年來,隨着神經影像學、神經導航及術中神經電生理學監測技術在臨牀的應用和發展,神經外科手術已經從傳統的解剖學模式向現代解剖——功能模式轉變,大大提高手術質量並顯著改善手術效果。

通訊員 徐曉蓉

揚子晚報記者 于丹丹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