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71.4%受訪者表示身邊不少人存在“網購強迫症”

71.4%受訪者表示身邊不少人存在“網購強迫症”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種新型的購物方式,網購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一些人在享受便捷的同時,卻患上了“網購強迫症” 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瀏覽商品網頁,累得眼睛痠痛還不肯離開;無法剋制購物慾,看見打折、包郵商品,不管是否需要都要立刻買下來……

71.4%受訪者表示身邊不少人存在“網購強迫症”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中國雅虎,對193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1.4%的受訪者表示身邊不少人存在“網購強迫症”,其中36.3%的人表示這種現象較多。23.5%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就有“網購強迫症”。

受訪者中,70後佔33.3%,80後佔40.2%,90後佔7.8%。52.7%的人經常網購,28.0%的人有時網購,14.6%的人偶爾網購。

46.8%的人表示網購使用非現金支付,不容易節制消費

張燁是個在北京打工的80後姑娘。去年“五一”開始,她迷上了在網上買衣服。每天一下班,就打開電腦逛淘寶,對於看中的衣服,不買下來就渾身難受。“每次網購我都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可一看到那些漂亮圖片,就忍不住又要下手。”張燁說,她的錢包正迅速癟下去,買回的衣服卻大部分壓了箱底。

長沙的李琪女士已有7年“淘齡”,平時網購的物品一半是非必需品。她的孩子現在只有幾個月大,網購的玩具都能讓他玩到1歲了。“有些東西看到就想買。網購又比較便宜,不知不覺就囤了不少貨物。”李琪說,使用快捷支付以後,她每月的銀行賬單從一頁變成兩頁。最近兩個月,她的網購花銷甚至超過了月工資。

爲什麼不少人會瘋狂網購?調查中,73.0%的人表示是網購價格便宜,還經常有促銷、打折等活動;68.8%的人認爲是網購便捷省力,容易吸引人在短時間內大量購買;58.9%的人表示是網購品種豐富,更有不少稀缺新奇的貨物;26.8%的人指出是網上營銷廣告氾濫,導致人們在瀏覽網頁時常常不自覺點入。

“人們時間充足才能逛實體店,而網購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說,從購物方式到支付方式,網購都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網購廣告在網上隨處可見,人們即使本來不打算購物,可能也會去瀏覽一下,容易被形形色色的新奇貨品吸引,激發購物慾。而商家的減價、買贈等促銷活動,常以湊足一定金額爲前提,一些消費者會爲了獲得優惠而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在李琪看來,網購大多是轉賬支付,看不到現金流出,有時會讓人產生“不是花自己的錢”的錯覺,就不感到心疼。

調查中,46.8%的人表示網購使用非現金支付,不容易節制消費。還有32.1%的人指出,一些上班族壓力較大,把網購當成排壓途徑;30.1%的人表示,有的人娛樂休閒方式少,把網購當做唯一樂趣。

44.9%的人建議人們尋找健康的排壓途徑

“網購強迫症”也給人們帶來了諸多困擾。調查顯示,77.4%的人認爲“網購強迫症”讓人購買很多不需要的東西,浪費金錢;54.8%的人認爲“網購強迫症”讓人長時間沉溺網購,影響現實生活和正常社交;52.8%的人指出在網購上花費過多時間和注意力,耽誤工作學習;48.2%的人表示會過度消耗精力和體力,影響健康。

“比比看看,不知不覺就熬到了半夜兩三點。睡眠不足,第二天上班也沒精神。”張燁坦言,網購已經影響到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爲了剋制“網購強迫症”,她乾脆把一張寫着“再網購就剁手”的圖片設成電腦桌面,時時提醒自己。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留言,從網上買回的東西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有些可以退換,但需要買家自己付運費。“一個月有時光退貨也要小100元。一年算下來,也是筆不小的花銷。”

北京市民許浩則認爲,網購雖然引起了一些問題,但它確實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尤其在大城市,網購爲忙碌的上班族節約了寶貴的時間。消除網購帶來的不良影響,關鍵還得靠消費者自我約束。

如何緩解“網購強迫症”?調查中,71.6%的人建議“網購強迫症”一族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儘量不買不需要的東西;71.4%的人建議他們下單前多考慮一下,避免衝動消費;57.8%的人表示應該學着記賬,經常統計花銷。

莫岱青指出,網購是一種趨勢,面對它帶來的影響,人們應該調整自己的消費觀。“有的人會因爲衝動消費而變成網絡購物狂。我們可以記錄一下自己想買的東西,加一加價格,也可以逛逛商場,使用現金支付。”此外,她建議把網購當做發泄途徑的人拓展興趣,多與朋友一起參加戶外活動,選擇健康的方式釋放壓力。

調查中,44.9%的人表示,人們應該豐富娛樂休閒方式,尋找健康的排壓途徑;27.0%的人建議人們在瀏覽網頁時儘量不被廣告分心;22.6%的人希望人們多進行傳統購物,多使用現金。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