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專家解讀:大學生畢業後餓死家中的原因

專家解讀:大學生畢業後餓死家中的原因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專家解讀:大學生畢業後餓死家中的原因

湖北農家子弟王小林,大學畢業14年,不做不吃,手停口停,最終餓死在家中。這一次,知識不僅沒有改變命運,反而引領着從小聰明、優秀,一直是班長和三好學生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

應試教育是一大痼疾,這是不爭的事實。所謂的精英教育,似乎從未認定過做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本身就是一種成功。然而,正如謝有順在《大學人文教育的憂思》中所說,“體制的問題,歷史積弊的問題,社會風習的問題,以及整個國家的價值迷茫的問題”,不能統統由教師來承擔,即使全部由大學來承擔也有失公允。

事實上,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全社會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已經達到登峯造極的程度,大學最熱門的專業一是有用,二是賺錢,學習“文史哲”專業基本就是失業的代名詞。現實社會的急功近利和發財就手,促使大學乃至政府、大衆都有隻重視科學、技術、專業知識的傾向,而遺忘了人文精神。致使“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有做事的能力,而未必有做人的魅力,有技能,而缺少價值信念,滿足不了社會對一個大學生本該有的精神期待。”

從這一角度說,馬加爵、李揚、王小林等就不僅僅是個人悲劇,而其間有個案中的共性。像王小林這樣的大學生,不僅遊手好閒,還把母親打到骨折,對於早早輟學支撐他讀書的姐姐,內心沒有半點內疚,不要說知識沒有換來他的悲憫之心,根本就是泯滅了人性。

李政道說,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原則,以杜甫“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兩句詩爲準則。楊振寧說,童年時父親請人每週五給他講兩個小時的《孟子》,對他人生的整個思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響,遠比那時候找一個人教他微積分有用得多。這些都是謝有順在文中所舉的例子,不禁讓人感慨,甚至可以說如若沒有堅實的人文思想,還會出現那麼偉大和傑出的科學家嗎?總之,說來說去,又回到那個原始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人。

可以說,王小林走上生活之路是沒有半點精神儲備的,所以他沒有能力解決現實中的任何一點問題,包括衣食住行,成爲廢品。這個極端的例子不得不令我們反思,一個沒有人文情懷的民族,前景是多麼的令人擔憂。(張欣,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廣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