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美食 > 入秋“補陰”是重點 如何“補陰”?

入秋“補陰”是重點 如何“補陰”?

來源:爵士範    閱讀: 5.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入秋“補陰”是重點 如何“補陰”?

入秋“補陰”是重點 如何“補陰”?

1、“貼秋膘”不等於秋補

古時人們在經歷過高溫溼熱、食慾不振的“苦夏”之後,多在立秋之時“以肉貼膘”,爲秋收農忙打下身體基礎。

而現代人早已過了普遍溫飽不足、農耕體力消耗大的時代,飲食上往往營養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攝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少運動、少勞作,體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此時再以“貼秋膘”爲由敞開肚皮大吃大喝,輕則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重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2、“補陰”纔是重點

《黃帝內經》中早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立秋過後,天地間陽氣漸收,養生強調順應天時,滋潤和護藏五臟陰精,保養人體之正氣,以抵禦秋季易發的常見病。

秋天最大的特點是“燥”,燥最傷肺陰,清補肺陰可減輕口脣乾裂、喉鼻幹癢和咳嗽等不適,避免季節更替肺氣受損以致感受“時毒瘟疫”之苦;平補胃陰可減輕脾胃燥熱太盛所致的口乾煩渴、胃脹、沒有食慾、大便乾結;潤補肝腎之陰則可消減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小便短赤等下焦燥熱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重在“補陰”。

3、中醫補陰四法

用藥物補陰需由中醫師辨明體質,再結合初秋“溫燥”的氣候特點進行調補。而日常生活中,補陰的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我們在家就可以嘗試。

穴位保健操。

中醫外治法調理補陰的方法很多,大家所熟知的睡前泡腳和按摩腳底(重點按摩涌泉穴)都屬於此類。

調作息。

民間素有“晝養陽,夜養陰”的說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腎等臟器得到充分休養。入秋後的作息應逐步調整爲“早睡早起”的狀態。早起吸收自然界晨露滋養之溼(在空氣質量適宜時),利於人體適應入秋後的“燥氣”;早睡則可滋養人體陰精,對補陰有莫大的益處。

食療補陰。

初秋時節暑未全消,飲食上除了滋陰潤燥,還應兼顧清熱。下面推薦幾個嶺南人常用的潤燥養生方。

茅根竹蔗水

用料:鮮茅根50克,無花果3顆,鮮竹蔗500克,帶皮馬蹄500克,胡蘿蔔1根。

做法:

1、把所有材料洗淨,竹蔗砍成小段,對半剖開,馬蹄切去頭和底部,胡蘿蔔切成大塊;

2、把所有材料放進鍋裏,放清水2500毫升;

3、大火燒開15分鐘後,轉小火再煮30分鐘即可熄火;

4、撈出湯渣,湯水可以放到冰箱裏冷藏,喝時應再次加熱至沸,放涼再飲。

功用:清熱涼血、生津利尿。

適宜人羣:溼熱內鬱、平素菸酒不忌者尤其適宜。脾虛(寒)、氣陰兩虛者及孕婦慎飲。

銀耳蓮子百合糖水

用料:銀耳50克,蓮子、百合各25克,枸杞10克,陳皮一小片,冰糖適量。

做法:

1、銀耳用水浸泡約10分鐘,洗淨;

2、蓮子、百合熱水浸泡約半小時,洗淨;

3、將銀耳、蓮子、百合、陳皮一起下鍋,武火隔水燉約半小時,改小火慢燉3~4小時;

4、加入枸杞,冰糖,10分鐘後保溫即可。

功用:滋陰潤肺,生津止咳,清心除煩。

適宜人羣:氣陰兩虛、且陰虛較重,久咳、乾咳,咽喉幹癢不爽者尤其適宜。脾虛者可加半片生薑一同燉服,減少慢燉的時間,以制涼潤之性。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