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引起早期流產的因素有哪些

引起早期流產的因素有哪些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梅燕靜靜地躺在雪白的牀單鋪就的病牀上,心緒煩亂。她是不想住院的,是婆婆硬要她進病房觀察。她結婚已5年,前幾年因讀博士學位不肯要孩子,如今是29歲的大姑娘了,在一家外資企業搞策劃,收入不菲,工作也得心應手,她想該生孩子了。比她還要着急的是婆婆,整天嘮叨着要抱孫子。近來,梅燕的口味發生了變化,喜歡吃帶酸性的食物,但食量卻不大,早晨起牀後有時會作嘔。婆婆知道她有喜了,高興得合不攏嘴。

引起早期流產的因素有哪些

天有不測之風雲,洗澡時梅燕發現內褲有血跡,丈夫剛好出國考察去了,只好告訴婆婆。着急的婆婆馬上陪同她到婦幼保健院住院。第二天張教授查房,詢問了梅燕的病史。梅燕告訴張教授,停經已60多天,醫院檢查確診爲妊娠。昨天晚上開始陰道流血,但量不多,今天還在流,顏色鮮紅,沒有下腹痛,也沒有外傷。一向身體健康,懷孕以來沒有病過,也沒有接觸放射線。婦科檢查發現子宮比停經週數略小,宮頸口未開。一系列的檢驗結果送回病房:B超檢查未見胎動和胎心搏動。絨毛促性腺激素的水平明顯偏低。張教授告訴梅燕,胚胎髮育不好,保胎的成數很小,建議梅燕刮宮做人流,使胚胎完全從子宮清除乾淨。梅燕不解,她又沒有摔倒等外傷,也很注意飲食和休息,爲什麼還會發生流產?爲什麼不能保胎?

醫生點評:發生在妊娠12周內的流產稱早期流產。早期流產很常見,大約有10%的妊娠以早期流產告終。最常見的症狀是陰道出血,顏色可以是鮮紅、深黑或淡咖啡色。新鮮的出血顏色比較鮮紅,如果流出的血沒有立刻排出,殘留在子宮內,經過幾天后再流出來,就會呈黑色或深咖啡色。出血的顏色最終與是否會流產關係不大。有的孕婦流產時合併下腹部疼痛,不過也有的孕婦沒有任何先兆。要確診是否流產還要做B超掃描、必要時驗血等檢查才能確定。梅燕的子宮比妊娠的月份要小,B超檢查見不到胎動和胎心搏動,絨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明顯偏低,這些都說明梅燕的流產已成定局,無法保胎。

什麼原因造成梅燕流產呢?早期流產的原因很多,包括受精卵的染色體異常、胚胎與母體之間免疫方面的問題、卵巢黃體機能不足、子宮畸形或腫瘤等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胚胎的染色體異常,佔所有孕婦早期流產的40%~60%。大部分染色體異常是卵子在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的分配不平均,卵子多出一條染色體,因此,胚胎的細胞含有47條染色體,而不是正常時的46條染色體。多出一條染色體代表有成千上百個基因的功能受到影響;也可因染色體的結構異常。這類胎兒如果沒有流產而繼續存活下去,一定會出現嚴重的畸形。如果讓畸形的胎兒出生,會給夫婦帶來莫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因此,這些畸形、有缺陷的胎兒在未成熟前,以流產或死產的形式淘汰掉,對孕婦及其家庭以致社會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感謝大自然的把關,本着“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法則,讓畸形的胚胎以自然流產形式終止發育,否則新生兒的畸形會更普遍。因此,從這一意義來說,這種流產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導致胎兒染色體異常,包括數目異常和結構異常的原因有:一是環境中的致畸胎因素,如放射線、病毒、某些藥物和某些維生素缺乏(如葉酸缺乏)等;二是胎兒父母的一方或雙方染色體異常。這些染色體異常的父母,從外表上看與發育正常的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有通過遺傳學檢查才能發現他(她)的染色體問題。這些父母很可能通過懷孕將異常的染色體遺傳給胚胎。這類染色體異常的攜帶者人數不少,有報道大約每250對夫婦中就有1個。一般來說,流產發生越早,流產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發生率越高。如果從梅燕流產的胚胎中取標本做遺傳學檢查,查細胞染色體是否異常可能明確她的流產原因。此外,梅燕和她的丈夫也應做遺傳學的檢查,以確定他們是否屬於染色體異常。

免疫失調也會造成早期流產,尤其對習慣性流產的孕婦,免疫問題可能是流產的重要原因。胚胎對母體來說是一種外來的組織,會引起孕婦產生排斥作用。只有孕婦與胚胎之間的免疫能相互適應,胎兒才能在母體裏逐漸長大發育。如果孕婦有免疫方面的問題,胎兒就會受到排擠,自然流產的發生率就會明顯提高。

在受精卵着牀後,胚胎的發育需要卵巢分泌的黃體激素的支持。如果黃體激素分泌不足,也會導致胚胎萎縮而流產。同樣,子宮先天畸形,子宮中膈或巨大的子宮肌瘤都容易造成流產,如受精卵着牀在有巨大的子宮肌瘤的子宮上,胎盤的血管就無法獲取足量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胚胎的發育就會受到影響而導致流產。

早期流產的孕婦應臥牀休息,穩定情緒,增強信心。禁忌性生活。對黃體功能不足的患者,給予維生素E,注射黃體酮,具有保胎效果。經兩週治療後,症狀不見緩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提示可能胚胎髮育異常,應給予相應處理,包括終止妊娠,及時做刮宮術。接受流產手術後,病人通常有10~14天的陰道出血。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