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關於艾滋病的十條基本知識和十條相關重要信息

關於艾滋病的十條基本知識和十條相關重要信息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國務院批准、衛生部下發的《關於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見》和中宣部、衛生部等九部委共同下發的《預防艾滋病性病宣傳教育原則》的精神和要求,開展預防艾滋病、性病的宣傳教育工作,是目前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也是大衆媒介、宣傳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爲向大衆媒介和宣教工作者提供準確的信息和基本的知識內容,特邀國內專家反覆研討,制訂了向全民普及艾滋病預防知識的要點,包括十條基本知識和與這十條知識相關的重要信息。要使十條基本知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同時,十條基本知識也將作爲考覈宣教措施落實情況和評價宣傳教育效果的依據。重要信息是爲編寫製作有關宣傳教育資料和節目提供的相關信息,可根據不同的傳播對象參考使用。

關於艾滋病的十條基本知識和十條相關重要信息

一、十條基本知識:

1、 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治癒的藥物和方法,但可以預防。

2、 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3、 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

4、 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傳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 正確使用避孕套不僅能避孕,還能減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險。

6、 及早治療並治癒性病可減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險。

7、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拒絕毒品,珍愛生命

8、 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血液製品。

9、 關心、幫助和不歧視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脅着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二、十條重要信息

1、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治癒的藥物和方法,但可以預防。

※ 艾滋病的醫學全名爲“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英文縮寫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

※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後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使人體發生多種難以治癒的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

※ 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離開人體後,常溫下只可生存數小時至數天。高溫、乾燥以及常用消毒藥品都可以殺滅這種病毒。

※ 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後才能從血液中檢測出艾滋病病毒抗體,但在能測出抗體之前已具有傳染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 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經過7-10年的時間(潛伏期)才發展爲艾滋病病人。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能夠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 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受到病毒的嚴重破壞、以至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感染者便發展成爲艾滋病病人,出現有原因不明的長期低熱、體重下降、盜汗、慢性腹瀉、咳嗽等症狀。

※ 目前還沒有能夠治癒艾滋病的藥物,已經研製出的一些藥物只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命。

※ 積極接受醫學指導和治療,可以幫助艾滋病病人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 至今還沒有研製出可以有效預防艾滋病的疫苗。

2、 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 在世界範圍內,性接觸是艾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 艾滋病可通過性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間、男女之間傳播。

※ 性接觸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險越大。

※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經血液傳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險行爲。

※ 輸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品就會感染艾滋病。

※ 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經消毒的注射器、鍼灸針或其它侵入人體的器械會傳播艾滋病。

※ 1/3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婦女會通過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傳染給嬰幼兒。

※ 大部分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嬰幼兒會在3歲以前死亡。

※ 因艾滋病而失去父母的孤兒身心發育會受到影響,還將增加社會的負擔。

※ 懷疑自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應在孕前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作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和諮詢。

※ 懷疑或發現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應到有關醫療機構進行諮詢,接受醫務人員的指導和治療。

3、 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

※ 在工作和生活中與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工具、辦公用具等)不會感染艾滋病。

※ 艾滋病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飲具、臥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設施傳播。

※ 咳嗽和打噴嚏不傳播艾滋病。

※ 蚊蟲叮咬不傳播艾滋病。

4、 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傳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 建設精神文明、提倡遵紀守法,樹立健康積極的戀愛、婚姻、家庭及性觀念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傳播的治本之路。

※ 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婚前和婚外性行爲是艾滋病、性病得以迅速傳播的溫牀。

※ 賣淫、嫖娼等活動是艾滋病、性病傳播的重要危險行爲。

※ 有多個性接觸者的人應停止高危行爲,以免感染艾滋病或性病而葬送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 青年人要學會剋制性衝動,過早的性關係不僅會損害友情,也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 夫妻之間彼此忠誠可以保護雙方免於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5、 正確使用避孕套不僅能避孕,還能減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險。

※ 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避孕套不僅可以避孕,還可以有效減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險。每次性交都應該使用避孕套。

※ 避孕套預防艾滋病、性病的效果並不是100%,但遠比不使用避孕套安全。

※ 除了正確使用避孕套,其它避孕措施都不能預防艾滋病、性病。

※ 男性感染者將艾滋病傳給女性的危險明顯高於女性傳給男性的危險。婦女有權主動要求對方在性交時使用避孕套。

6、 及早治療並治癒性病可減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險。

※ 性病患者比沒有性病的人容易感染艾滋病。患有生殖器膿瘡、潰瘍、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並且也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別人。因此,迅速治癒各種生殖器感染可以減少感染和傳播艾滋病。

※ 如懷疑自己患有性病或生殖器感染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或性病防治所檢查、諮詢和治療,還要動員與自己有性接觸的人也去接受檢查。

※ 部分女性感染性病後無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如有高危行爲,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和治療。

※ 正規醫院能提供正規、保密的檢查、診斷、治療和諮詢服務。切不可找遊醫藥販求治,也不要購藥自治,以免誤診誤治,延長病程,增加感染艾滋病的機會。

※ 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時,應儘早到有條件的醫療衛生單位去做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和諮詢。

7、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拒絕毒品,珍愛生命。

※ 吸毒是一種違法行爲,不僅嚴重危害吸毒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危害家庭和社會。

※ 遠離毒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

※ 與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險特別大。

※ 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潔注射器或消毒過的注射器,可以有效地減少吸毒傳播艾滋病的危害。

※ 與注射毒品的人性交容易感染艾滋病。

8、 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血液製品。

※ 依法無償獻血,杜絕販血賣血,加強血液檢測是保證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 對血液和血液製品進行嚴格的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確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經採供血途徑傳播的關鍵措施。

※ 應儘量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使用血漿代用品和自身血液是安全用血的措施之一。

※ 必須輸血時要使用經過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一次性或經過嚴格消毒的輸液器。

※ 嚴格執行各項有關消毒的規章制度是防止艾滋病經血液傳播的重要環節。兒童預防注射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如沒有條件,則必須作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消毒。

※ 醫務人員和特種行業(酒店、旅館、澡堂、理髮店、美容院、洗腳房等)服務人員所用的刀、針和其它易刺破或擦傷皮膚的器具必須經過嚴格消毒。

9、 關心、幫助和不歧視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參與和合作是艾滋病預防與控制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對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視不僅不利於預防和控制艾滋病,還會成爲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的受害者,應該得到人道主義的同情和幫助。

※ 家庭和社區要爲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營造一個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鼓勵他們採取積極的生活態度、改變高危行爲、配合治療,有利於提高病人及感染者的生命質量、延長生命,也有利於艾滋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和維護社會安定。

10、艾滋病威脅着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 艾滋病在全世界,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迅速蔓延。我國艾滋病流行已進入快速增長期。

※ 如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將會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 建立政府領導、多部門合作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艾滋病預防與控制體系,形成有利於艾滋病防治的社會環境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成功經驗。

※ 我國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策略是預防爲主、宣傳教育爲主、動員全社會參與、實行綜合治理。

※ 宣傳教育和改變危險行爲的艾滋病預防措施已被證明是有效的。

※ 每個人都有權且必須懂得預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識,避免危險行爲,加強自我保護。

※ 人人都應該把懂得的艾滋病預防知識告訴其他人。

※ 向青少年宣傳預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識,開展學校性教育,保護青少年免受艾滋病、性病的危害,是每個家庭、每個學校、每個社區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