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黃褐斑的類型和中醫治療

黃褐斑的類型和中醫治療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褐斑的類型和中醫治療

黃褐斑又名肝斑,中醫稱本病爲“面上雜病”、“黧黑斑”、“面塵”、“蝴蝶斑”等。是一種常見的發生於面部的後天性色素沉着過度性皮膚病,發生於日曬部位,並於日曬後加重。中青年女性多見。病程慢性,無明顯自覺症狀。 病情有一定季節性,夏重冬輕。色素沿着區域平均光密度值大於自身面部平均光密度值的20%以上。黃褐斑對女性的危害最廣。黃褐斑主要因女性內分泌失調,精神壓力大,各種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婦科病、糖尿病)等以及體內缺少維生素及外用化學藥物刺激引起。

黃褐斑的分型

臨牀上將黃褐斑分爲三型:

①、面部中央型:最常見,皮損分佈於前額、頰、上脣、鼻和下頦部;

②、面頰型:皮損主要位於雙側頰部和鼻部;

③、下頜型:皮損主要位於下頜,偶累及頸部V形區。

中醫治療

中醫中藥治療方法很多,療效不一。對不同患者應辨證論治,對肝鬱氣滯型可用疏肝理氣活血之法,方劑有消遙散、柴胡疏肝散加減。脾虛型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加減。腎虛型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黃褐斑的患者多爲腎陰虛,可用杞菊地黃加黃柏、陳皮湯爲主進行治療。活血化淤、疏肝理氣,用血府逐淤湯、桃仁四物湯。

耳針加體針

(一)、取穴

主穴:腎、肝、脾、內分泌。

配穴:均爲體穴,按色素沉着部位選加:前額區配上星、陽白;顴頰區配頰車、四白;鼻樑配印堂、迎香:上脣配地倉。

(二)、治法

每次主穴均取。採用耳穴毫針刺及貼敷相結合。即一側耳穴針刺,方法爲,以5分長之28號不鏽鋼毫針,在敏感點刺入,不宜過深透過耳軟骨,有脹痛即可。另一側耳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敷。隔日1次,兩耳交替輪用。配穴用針刺法,以28~30號毫針(長1.0~1.5寸),均採用向色素沉著區方向斜刺,得氣後,予小幅度捻轉輕刺激。耳針和體針均留針30分鐘,其間行鍼2~3次。體針亦隔日1次,和耳針同步進行,15次爲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黃褐斑耳穴刺血

(一)、取穴

主穴:熱穴、癤腫穴、皮質下。

配穴:內分泌、脾、胃。

熱穴位置:與對耳輪上腳內側緣同一直線的對耳輪部。

癤腫穴位置:位於耳後上部。

(二)、治法

採用耳穴刺血之法。以主穴爲主,再根據全身症狀用配穴。令患者端坐,常規作穴位消毒,用眼科15號小手術刀片或三棱針,刺破錶皮0.1釐米,出血後以75%酒精棉球3個,擠幹後連續拭淨血跡。再用消毒幹棉球壓蓋刺孔,防止感染。每次只刺一穴,隔日刺血1次,穴位交替使用,15次爲一療程,療程結束後進行復查,如不愈者則可繼續治療2~3個療程,療程間可休息7~10天。施術前應向病人說明治療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在用75%酒精棉球拭耳血時要輕輕活動外耳輪,避免用力擠捏,造成出血不暢。刺孔敷蓋的幹棉球囑患者要保持24小時不脫落,此期間避免着水,遇有刺孔癒合欠佳者,避免重複在原處刺血,防止感染或延誤癒合。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