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中醫 > 處暑養生 早睡早起防肺燥

處暑養生 早睡早起防肺燥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處暑養生 早睡早起防肺燥

處暑養生

從立秋過度到處暑,我們會感覺到天氣漸漸變涼,但是暑氣未消,在養生上我們要注意早睡早起,少吃秋瓜防腹瀉,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防肺燥。

調起居睡眠

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此時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首先應當調整的是睡眠時間,儘量做到早睡早起,堅持睡眠養生法。夏季漸漸遠去,秋意漸濃,夏季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會明顯感到疲乏無力,常常處於睏倦狀態。天氣漸涼,人們往往精神不振,感覺沒精神,睡意較濃,這就是秋盹。

夏秋之交,人們常出現困頓疲乏現象,因此,晚上要儘量在10:30前入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減少睏乏感。

另外中午可以補個午覺,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入睡前,持續運作會讓人體工作效率下降,尤其是腦力勞動者,午睡是有效的“充電”手段,小睡片刻換來的是下午工作的高效率。而且對於很多人來說,即使晚上睡眠充足,白天仍會感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若每天中午堅持午睡,將有助於人們清醒頭腦,可在短時間提升“精氣神”,從而有利於身體健康。研究已經證實,深睡眠在一天中有幾個階段,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之間,有半小時的深睡眠期。因此,中午小睡片刻,可以爭取半小時深睡眠,幫助人體機能的自行修復。

防秋瓜壞肚

夏秋之際,氣溫仍高,食物在高溫環境下很容易變質。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立秋之後,對於脾胃不好的人羣應慎食瓜類水果和寒涼蔬菜,如西瓜、香蕉、慈姑、魚腥草、苦菜、海蜇、蛤蜊、柿子等。

謹防初秋腹瀉

秋季是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在醫學上,通常把發生在秋季,先出現發熱、咳嗽等感冒症狀,隨後出現水瀉,稱之爲秋季腹瀉。輕者食慾不振,嚴重者會導致水分、電解質和葡萄糖的丟失,從而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對於脾虛溼盛之體的人來說,在夏秋之交因熱而多雨,溼熱交織,侵犯胃腸,或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脾陽氣,使脾的運化失職而引起寒溼或溼熱泄瀉。脾陽虛體質的人多易在深秋天氣寒涼時,因機體對寒涼刺激非常敏感,加之本身脾胃的抗病能力低下,如果飲食不節、不潔,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疾病而出現反酸、胃脹、腹痛腹瀉等症,或使原有的腸胃病加重。

因此,初秋時節,要注意飲食衛生,脾胃虛寒者,注意顧護脾陽,防止外寒損傷脾胃,出現胃腸道不適。

入秋防燥

秋天主四季六氣(風寒暑溼燥火)中的燥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燥勝則幹”,夏末初秋,秋季燥像初顯,加之夏季餘熱未清,津液未復,人體偏於津虧體燥。按中醫學理論,秋天以燥氣當令。人處在乾燥的時令中,外界的燥氣可以通過襲肺和燥膚,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消耗。故入秋後人們常常會出現口脣乾燥、乾咳、口渴、咽喉乾澀、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症狀。其中皮膚乾燥、脫屑,脫髮等均較其他季節爲甚。

中醫認爲秋宜養陰潤燥。正如《飲食正要》雲:“秋氣候,宜食麻以潤其燥。”故秋季飲食宜選用滋陰潤燥的食物,應多食百合、山藥、杏仁、蜂蜜、乳品、甘蔗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儘管秋季各種瓜果豐收之時,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雪梨、荸薺、葡萄等可以減輕秋燥帶來的不適,對身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秋季防肺燥食譜推薦:苦瓜黃豆魚尾湯

苦瓜黃豆魚尾湯

材料:苦瓜150克,黃豆50克,生薑4片,鯇魚尾1條(約300克)

製作:苦瓜洗淨,切開去核,切大塊;黃豆洗淨,浸泡約30分鐘;生薑去皮,切片;鯇魚尾去鱗,洗淨,用油鍋加生薑爆至微黃;全部湯料加入鍋中,加山泉水2000毫升,煲約40-60分鐘,調味供食用。

功用:清熱解暑,降火生津。適合暑熱未盡,或平素陽盛上火而見煩熱,口乾,咽燥,口舌生瘡,或糖尿病人口渴多飲,咽喉乾燥的人羣服用。

上面爲大家介紹了處暑養生的方法,處暑養生少吃秋瓜,多吃秋果,也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防止秋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