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淋巴瘤發病率男性多於女性 尚無防癌食譜

淋巴瘤發病率男性多於女性 尚無防癌食譜

來源:爵士範    閲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淋巴瘤發病率男性多於女性 尚無防癌食譜
  

中新網11月24日電(健康頻道 袁野)近日,關於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淋巴癌去世的消息風行網絡。雖然相關細節未有透露,但腫瘤專家表示淋巴瘤的臨牀表現無特異性,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為最常見最典型的首發表現,約佔全部病例的60%~70%,尤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其次為腋窩、腹股溝淋巴結,其他各部位均可發生。

此外,據專家介紹,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淋巴瘤的發病率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率約為2.5:1。

我國發病年齡曲線高峯為40歲左右

男性或受行為習慣及諱疾忌醫心理特點影響更易罹患

從醫學組織學對疾病來源的分析,醫學專業上把來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癌”,而非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就稱為“瘤”。“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因此就叫“淋巴瘤”。"癌"和"瘤"的區別並不是意味着“癌”就一定比“瘤”兇險,“瘤”就一定比“癌”良性。”北京世紀壇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吳學賓對中新網健康頻道表示,惡性淋巴瘤根據其細胞的病理學特徵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霍奇金淋巴瘤最重要的特點是在其淋巴組織中可以見到Reed-Sternberg細胞(R-S細胞,也稱鏡影細胞),除R-S細胞外,組織中還有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漿細胞、嗜酸嗜鹼細胞、中性粒細胞和纖維組織等,這些細胞通常被認為是反應性增生。根據組織學特點,霍奇金淋巴瘤又分為多種亞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高度異質性,比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更多的結外侵犯性和遠處擴散。由於其高度異質性的原因,隨着細胞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的發展,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認識和分類分型也在不斷的完善。

據吳學賓介紹,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國淋巴瘤佔腫瘤性疾病的3%~8%,淋巴瘤發病率在所有癌症中約佔4%,佔所有惡性腫瘤死亡數的第11~13位。年發病率男性約為1.39/10萬,女性為0.84/10萬;發病年齡曲線高峯為40歲左右,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率約為2.5:1。

為何淋巴瘤的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吳學賓表示,原因其實並不清楚,不過,在臨牀上,許多惡性腫瘤性疾病男性都比女性發病率高,如肺癌發病率男女比約為2:1;胃癌約為2.3~3.6:1,肝癌約為3~4:1,白血病約為1~1.6:1等等。國外科研人員認為,導致這種現象並不是因為生理原因造成的,而是因為男性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包括諱疾忌醫等因素造成的。同時,儘管肥胖和吸煙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兩大元兇已經眾所周知,但是男性相比女性更不願放棄惡習,轉而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

有人歸納認為,對於疾病,男人好掩飾,女人多誇張;男性身體有不適多不主動就醫,常常多不能夠耐受疾病痛苦後才就醫,因而失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機會;患病後女性多嚴格遵循醫囑,男性則較粗放。因此,對於同樣的疾病和癌症,男性走出陰影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另外,從社會對男性需求以及男性所從事的職業來看,大多數所謂"危,重,險"等職業都是以男性為主,因而受到職業傷害的概率也比較高。男性在社會職場眾所承受的壓力可能也比較大些。這些綜合因素,特別是男性的諸多不良生活習性,可能是導致男性腫瘤包括淋巴瘤發病率較女性高的原因之一。

淋巴瘤死亡率佔惡性腫瘤第11位

北京地區淋巴瘤發病率每年以3.33%速度上升

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或組織細胞增生,惡性程度不一。據吳學賓介紹,臨牀上,這類淋巴結腫大的特點是無痛性進行性增大,質地較韌如(硬)橡皮樣,邊緣清楚,表面光滑、活動性,大小不等,米粒綠豆大小至10cm或數十釐米,甚至可有數個淋巴結相互融合形成較大腫塊,固定並與皮膚粘連,皮膚表面發紅,偶有破潰。深部淋巴結腫大需藉助有關儀器設備等檢查方可明確。

大約55%的淋巴瘤患者在初診時有全身症狀表現包括髮熱、盜汗和體重減輕,出現這些全身症狀通常是預後不佳的表現。另外還有皮膚瘙癢,乏力,"酒精疼痛"(約17%~20%的霍奇金患者在飲酒後約20分鐘局部病變發生疼痛,機理不明)等。

吳學賓表示,淋巴瘤的發病機制目前並不十分清楚,簡單而言,由於已知(如病毒、放射線、化學毒物等)和/或未知的病因侵襲機體組織,使機體發生染色體易位、基因擴增、體細胞突變和基因缺失等,導致原癌基因的正常調控發生改變而激活,或抑癌基因的表達減少或丟失,由此而使腫瘤發生發展。

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白人要比其他人種更易罹患本病,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有兩個高峯,15~30歲和50~60歲,我國雙峯不明顯,發病年齡多為40歲左右。

此外,淋巴瘤死亡率也佔惡性腫瘤的第11位,且死亡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但在腫瘤的構成比中,淋巴瘤則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即淋巴瘤在年輕人中較其它腫瘤為多。

在我國,淋巴瘤的發病率城市要高於農村,經標準化後總體上淋巴瘤的發病率約為1.8~5.9/10萬,而且近些年其發病率呈持續穩步性升高。據2012年北京市淋巴瘤中心發佈的數據,北京地區淋巴瘤的發病率每年以3.33%的速度上升。

不過,歐美國家的淋巴瘤發病情況要明顯高於我國和亞洲地區,其霍奇金淋巴瘤年發病率約為1~4/10萬,佔淋巴瘤的40%;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率約為2~15/10萬,佔60%。大約以每年4%的速度上升。總體上,歐美國家淋巴瘤的發病率要遠遠高於我國。據資料統計,美國每年大約有50000例新發的霍奇金淋巴瘤,但是在我國,由於人口基數較大,每年的新發病例數也是不容小覷。

新藥物和療法提高患者生存率

防癌治癌食譜不科學 需平衡膳食

吳學賓表示,淋巴瘤的確診必須依靠淋巴結的病理活檢,目前隨着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對淋巴瘤的診斷將越來越精準。其他的全身性檢查對判斷淋巴瘤的分期、預後和指導治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淋巴瘤雖然是惡性腫瘤性疾病,但近年來隨着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創新,新的藥物和新的療法的應用,使淋巴瘤已經成為了一種可以治癒的腫瘤性疾病。” 吳學賓稱,以放療為主治療I和II期何傑金氏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達90%,晚期(III和IV期)何傑金氏淋巴瘤以聯合化療為主的方案治療,其治癒率也在50%以上。

此外,還有最新的"病毒治療"方法(Virotherapy)。它是基於針對在特異的腫瘤靶細胞中病毒的選擇性複製以有效地清除病人體內的這類惡性腫瘤細胞的最新的醫療技術,將開創腫瘤治療的新時代。另外,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IL-2)、細胞毒T淋巴細胞輸注(CTLs)、腫瘤疫苗等生物治療以及放射治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淋巴瘤的緩解率、長期生存率和治癒率。

治療後該如何飲食?有分析認為,淋巴癌患者經過放療後,對機體損害較大,臨牀常見灼熱傷陰、口乾煩躁等鬱熱傷津的現象。在飲食調理上,要多吃滋陰清淡、甘寒生津的食物,如荸薺、鴨梨、鮮藕、銀耳等食品。這一説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吳學賓表示,胃口不好,體液丟失較多,多食用一些利於消化,富含水分維生素的食品對患者肯定是合理和有益的。但他同時提醒,從目前已知的材料來看,尚沒有發現任何一種目前已知的食物被科學證明具有防癌治癌的功效。那些所謂的"防癌治癌食物"實際上是為了某些別有用心的目的而杜撰出來的。因此,平衡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可取的。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