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保健養生 > 食物是否生吃才健康

食物是否生吃才健康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隨著西餐、日韓料理在中國越來越流行,許多人都嘗試並逐漸接受生食。生魚片、生蔬菜沙拉到處可見,甚至生拌牛肉、生蠔也有人願意嘗試。熱愛生食的人會在自己家中做生食,他們認為生食是純天然的飲食方式,不用加熱所以完全不破壞營養素。可生食真的更健康嗎?

食物是否生吃才健康

肉類的生食風險更高,消化率更低

生肉類和海鮮生產、儲藏、加工及運輸過程中都有被微生物汙染的風險。常見細菌汙染有生雞蛋上的沙門氏菌,生牛肉中的 O157:H7型大腸桿菌,生蠔中的創傷弧菌等。冷凍、辣醬、芥末、煙燻、飲酒等都無法完全殺死有害細菌,只有充分加熱才可以。而寄生蟲問題在生魚片上更常見。中國常見吃河魚生魚片感染肝吸蟲的案例,而即使是海魚做的生魚片,也不象你想象的那麼安全。

也許你會說,我知道生吃肉有風險,可我聽說蛋白質加熱會變性,吃不變性的蛋白質是否會消化吸收地更好呢?其實蛋白質變性不等於降低了消化吸收率。適當的熱處理會使蛋白質的結構發生伸展,暴露出被掩埋的一些氨基酸殘基,這就有利於我們體內的蛋白酶的催化水解,能夠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不過,過度烹調食物時,有時破壞了氨基酸結構而使利用率下降了,使得消化率降低。所以我們也不提倡過度烹飪。

那麼過度烹飪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用體外消化來模擬人胃的消化、用消化酶為胃液素來研究食物的消化率時發現:對於牛肉來說烹飪時間更重要,100℃烹調5分鐘和270℃烹調1分鐘時,牛肉的消化率都最高,但100℃烹調15分鐘甚至更久的牛肉消化率就變小了,所以燉到爛軟的牛肉不一定消化率更高。對於豬肉來說烹飪溫度更重要,70℃烹飪時消化率開始逐漸增加;當烹飪溫度超過100℃時,蛋白質會逐漸發生一些氧化反應,受此影響,消化速度開始減慢,但是豬肉的整體消化率還是在增大;超過140℃,豬肉的蛋白質消化率逐漸減小。

雖然體外消化模型並不能完全代表人體消化系統,但是它還是能很好地反應食物的消化特性,同時,也提示我們適當的烹調處理是有利於提高食物消化率的。 除了肉類,對豆類及穀物的體外消化研究發現,適當的烹調處理也可以提高澱粉的體外消化率。

加熱會讓蔬菜中的營養全損失了嗎?

生食更健康的觀點的一個論點是加熱後破壞了蔬菜的營養。

蔬菜的烹調加熱的確會造成一些營養素損失,比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不同烹調處理,損失的比例會有不同。但是,這些損失可以通過增加食用量來彌補,通常烹飪能讓人比生食吃下更多的蔬菜。因為生蔬菜植物細胞壁比較硬,會增加消化負擔。另外,十字花科蔬菜西蘭花、白菜花、蘿蔔等未烹飪時含有硫化物的氣味,也很難多吃。

同時,適當的烹調也可以增強我們對一些營養物質的吸收。有研究將番茄在88℃溫度下煮30分鐘後測定發現,有一種番茄紅素——順式番茄紅素的含量增加了35%,原因主要是因為適當的加熱能破壞植物細胞壁,加速番茄紅素溶出,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

有一項對德國的198名持嚴格生吃飲食的男性進行的調查,受調查的這些人平時吃東西時95%以上都是生吃。研究者測定了他們體內番茄紅素的含量,結果發現,這些人體內番茄紅素偏少,超過80%的受試者低於平均水平。番茄紅素是一種類胡蘿蔔素,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近年,有很多研究都證實,番茄紅素有助於減少癌症和心臟病的發生。哈佛大學研究人員表示,番茄紅素可能是一種比維生素更有前景的抗氧化劑。

不僅是番茄,胡蘿蔔、菠菜、蘑菇、蘆筍、捲心菜、辣椒等等很多蔬菜經恰當烹調後都會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如類胡蘿蔔素和阿魏酸等。研究不同烹調方法對蔬菜營養的影響會發現,水煮和蒸這兩種烹調方法比油炸能更好地儲存蔬菜中的抗氧化物質類胡蘿蔔素,其中胡蘿蔔、西葫蘆和西蘭花這三種蔬菜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最高。

所以加熱蔬菜儘管損失了一部分維生素,但是也增加了另一部分營養素的吸收率。同時,烹調加工有利於除去部分農藥殘留,是一種降低攝入農藥殘留的好辦法。

生食注意事項

儘管生食有更高的風險,也不一定讓我們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成分,但是隨著生食越來越流行,在偶爾嘗試的情況下,我們也需要知道如何明智地生食。

1)生食時要特別注意衛生條件。

因為沒有加熱殺死細菌和寄生蟲的過程,建議選擇專門為生食屠宰檢疫的肉類,購買專門為生食種植的蔬菜。加工過程中注意消毒相關器皿和工具。

2)苦杏仁、竹筍及其製品、木薯及木薯製品等食用植物中含有氰甙,不宜生吃。

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對常見食用植物檢測發現,苦杏仁(北杏)、竹筍、木薯及亞麻籽樣本的氰化物含量範圍為9.3-330毫克每千克 。氰甙本身是無毒的,但當植物細胞結構被破壞時,含氰甙植物內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氫氰酸(氰化物)。氫氰酸可引起人類的急性中毒,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所以,這類食物是嚴格不能生吃的。

3)很多豆類蔬菜含有凝集素,不宜生吃。

很多豆類蔬菜中含有一種能夠使紅血球細胞凝集的蛋白質,叫做植物凝集素,簡稱凝集素。生吃含有凝集素的豆類食物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重則可致命。不過,凝集素在加熱處理時均可以被破壞,所以,四季豆、扁豆、豆角都不可以生吃。但是豌豆中不含有這種紅細胞凝集素,可以生吃。在不能分辨的情況下,避免生吃豆類。

4)生食海產品要注意適量。

生食海產品可能導致維生素B1缺乏,要注意適量。維生素B1(硫胺素)是B族維生素的一種,它在體內雖然很少,但是缺乏時容易患腳氣病。一些宰後的魚類和甲殼動物中存在一種能夠分解維生素B1的酶——維生素B1水解酶(又叫硫胺素酶)。過去,亞洲貴族嗜好生吃魚類和魚子醬,常造成維生素B1缺乏,嚴重的還會導致腳氣病的流行。

結論: 生食並不比烹飪更健康。適當的烹調可以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可殺死寄生蟲和有危害的微生物,可以消除很多天然有害物質,還能幫助減少一些農藥殘留。烹調加工的確會損失一些營養素,但是也有一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