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佳句 > 經典臺詞 > 精選愛情電影《愛樂之城》臺詞

精選愛情電影《愛樂之城》臺詞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樂之城》是本屆奧斯卡呼聲最高的影片,下面精選愛情電影《愛樂之城》臺詞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精選愛情電影《愛樂之城》臺詞

  精選愛情電影《愛樂之城》臺詞

1.當人們令你失望,你更要勇往直前,因爲早晨到來,又是陽光燦爛的一天。

2.一次小小的邂逅,可能就是苦等的機遇。

3.我們追尋的不過是另一個人的愛,一股悸動、一個眼神、一個碰觸、一支舞,凝視一個人的雙眼,點亮一整片天空。

4.我只需要這瘋狂的感覺,與噗通亂跳的心,但願它一直都在。

5.總會有個地方能讓我實現,對自己的期許。

6.就這樣一文不名,我跳上巴士,來到這裏,勇敢或瘋狂,未來見分曉。

7.沒人喜歡爵士,連你都不喜歡

因爲你,我現在喜歡了

8.敬那些做夢的人,哪怕他們有點傻,敬那些痛着的心,敬我們製造的混亂。

9.正是那一絲絲瘋狂,讓我們看見新的色彩。

10.人最愛別人傾注熱情的事物。

11.音樂與機械打造的彩色世界,召喚我躍上大銀幕,活在每一個場景中。

12.你爲什麼把「浪漫」說得好像很不堪?

我不知道,洛杉磯就是這樣,什麼都崇拜,什麼都不重視。

13.你可以自己寫角色,寫跟你一樣有趣的東西。

14.爵士就是…每次都是新的,每晚都是全新的,非常非常刺激。

15.如果那麼墨守成規,要怎麼當革命者?

你緊抓着過去不放,但爵士是放眼未來。

16.等你拿到這個角色,你必須要付出一切,全力以赴,這是你的夢想。

  《愛樂之城》:愛樂之城不是深刻的影史傑作,它是能觸碰到心靈傷口的酒精棉球

雖然沒有拿到最佳影片,但愛樂之城依然是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仔細想想,雖然愛樂之城的呼聲最高,但是沒有拿到奧斯卡也不難理解。上一次拿到奧斯卡的歌舞片還是14年前的芝加哥,對比芝加哥針針見血,拳拳到肉的辛辣諷刺,愛樂之城還是太小品了一些。

更何況奧斯卡最佳電影酷愛探討生命,尊嚴,少數族羣,宗教,地域矛盾等深刻議題,而兩個青春大好,家底殷實,身懷技藝,面目清秀的白人小兒女在夢想與愛情之間的那點抉擇,也實在很難稱得上分量。

我完全不覺得愛樂之城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個人真的很愛很愛。奧斯卡頒獎禮後就進入影史故紙堆的深刻嚴肅作品還少嗎?但愛樂之城,我是可以反覆看上幾年的。

第一印象的好感來源於兩位主演。

第一個把兩位主演Emma Stone(石頭姐)和Ryan Gosling(高司令)組成情侶檔的人簡直是天才(雖然這是他們第三次合作了)。

這個情侶檔的搭配堪稱完美。身高搭,體態搭,氣質搭,甚至髮色都搭。

石頭姐的代表性角色基本上都是外表有點小風騷的知性美女,總會附加一個體面的背景,比如律師,差點成爲律師的演員,市長女兒等。

高司令的代表角色是人格強大的文藝男青年。他演的花花公子都有一整套服務到位的泡妞流程,他演的才華橫溢的鋼琴家夢想是一步步拯救Jazz。總之,這個文青,他絕非俗物。

所以這兩個擅長飾演知性和文藝角色的演員搭檔起愛情片來,非常火花四濺,相較於上一波的愛情片巨星們,少了一份甜膩,多了一份清新。

石頭姐是個神奇的演員。她擁有一雙大到驚人的眼睛,和及其舒展纖細的骨架,這幫助她擁有了演員的很多個層次。當她淡妝特寫的時候,她是個眼睛過大,五官有硬傷的普通少女;當她濃妝特寫的時候,她的雪膚紅脣中和了眼睛的比例,她看起來是個豔麗的美女;當拍到她的半身的時候,優雅的脖頸,性感的鎖骨和完美的肩部線條,又讓她成爲一個大美女;而拍全身的時候,她伸展纖細的四肢和完美的肌肉走向,讓她成爲一個優雅靈動的女神。一重又一重,這種衝突感,就是演員的苗子。

所以Mia這個角色簡直是爲石頭姐量身打造。她需要用普通青年的喜悅哀傷和支離破碎讓觀衆共情。她也需要在必要的時候變身大美女,這樣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才更讓人信服。最後,她還得成爲大明星。五年後那場戲,導演拍了她從車上下來買咖啡,只拍了她的體態,僅從她的腿,背影和腰身,觀衆也能知道,她成名了。換了別的演員,這一系列的豐富的層次和蛻變不會如此有說服力。

高司令也是一個氣質大於美貌,骨架大於顏值的人。高司令童年時是迪斯尼童星,出身於“米老鼠俱樂部”(同時誕生了Britney Spears,Christina Aguilera 和Justin Timberlake等一羣偶像),童星出身難免經歷轉型陣痛,尤其是20出頭時的高司令相貌平平,而童年玩伴們外形靚麗早已大紅大紫席捲全球。雖然光彩熠熠的童星和備受矚目的演員新星之間隔了十幾年,但出道夠早的高司令紅的也不晚,24歲憑藉《戀戀筆記本》一鳴驚人,26歲憑藉《半個威爾森》提名奧斯卡影帝,和希斯萊傑並列最年輕影帝提名者。

不知是否是這段經歷的影響,他身上有一種不招人反感的自信。他成爲明星的銀幕魅力也來源於此。他身上糅合了不被賞識和理解的落魄感(也可以說是文藝氣質吧)和自知絕非池中之物的強大人格。

他在《戀戀筆記本》和《愛樂之城》裏演窮小子的時候沒有看低自己的“屌絲感”,在《瘋狂愚蠢愛》裏演花花公子的時候也沒有猥瑣和油膩,反而有點孤獨憂鬱的氣質。

另外所有愛情電影的男主角們都應該好好向高司令學學怎麼演出深情。相較於無數邪魅狂狷的霸道總裁們,眯起眼睛裝犀利,用充滿攻擊性的方式來告白,高司令演出深情的方式是微挑眉毛,表現出孩子般的童真。配合他的藍眼睛,形成一種很專注,卸下心防的效果。

缺點是,相比較之下,高司令的表演雖然放在正常的劇情片裏合格,可是在歌舞片裏顯得太含蓄了。歌舞片是需要誇張效果的。

要知道歌舞片裏隨時可能唱起歌跳起舞,如果演員塑造的氛圍是正劇氣場,那突然開始歌舞得有多尷尬?所以石頭姐的悲傷娃表情,在花瓣飛舞的街道上奔向電影院,面試獨唱等等環節,放在一個劇情片裏,100%太做作了,但是在歌舞片裏是絕對的加分項,撐起了整個電影的飽滿氛圍。

石頭姐相比高司令在頒獎季的表現更優秀,也是因爲《愛樂之城》總體效果上歌舞片的範er特別正,除了歌舞本身在水準之上,石頭姐的演出佔了一大半功勞。

不得不承認,歌舞片的黃金時代已經永遠地過去了,它永遠也不會復興,但也永遠不會消失。甚至每隔幾年還能再遇佳作。

看過雨中曲的朋友們一定記得,當時正值電影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過渡時期,男主角唐的新電影遇到了很大的衝擊,女主角琳娜提議,爲什麼不拍成歌舞片呢?

這就是歌舞片最初的動機,也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爲什麼歌舞片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盛一時,到了六十年代以後又急速衰敗。歌舞片代表了電影從無聲世界,邁入有聲世界的時候,用聲音玩出的第一個特效類型。

而受限於技術和成本,當時的視覺特效幾乎玩不出什麼花來。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動作片,科幻片,魔幻片,漫改英雄片,開始層出不窮,歌舞片作爲一種最早類型的電影奇觀,已經漸漸不具備作爲電影工業中流砥柱的資格了。

從現代觀衆的角度來看,歌舞片當劇情片看太鬧,當特效片又太沒看點,它永遠回不到那個黃金年代了。可是唱歌跳舞是人類最重要的兩種娛樂方式,在歌舞片掉線的這些年裏,音樂和舞蹈一直都是在發展的。歌舞片始終不缺最好的素材。

所以你看,

改編一下最成功的百老匯音樂劇,就有了《芝加哥》《悲慘世界》《歌劇魅影》

混個經典流行歌串燒,就有了《紅磨坊》

套上鄉村音樂的人物傳記,就有了《與歌同行》

拍成迪斯尼動畫,就有了《冰雪奇緣》

只要有戲劇感,舞臺感強,情緒飽滿誇張的劇本,配合好音樂,就可以有好作品,更不用說,每過幾年,人們內心那個唱歌跳舞的角落癢起來,歌舞片就可以小小的回春一把。

歌舞片的長處是善於做情緒渲染,要比一般的劇情片更容易感性上打動人。

安妮海瑟薇演的芳汀的`悲慘悲慘,用一首《I dream a dream》難道不勝過千言萬語?

如果沒有《Let it go》,Elsa的自我覺醒會這麼鼓舞人心嗎?

芝加哥里,Roxy一邊唱着蛇蠍誘惑的《funny honey》一邊讓丈夫爲她頂殺人罪,這樣的諷刺效果劇情片能夠輕鬆達到嗎?

但歌舞片也有兩大雷區。

一類是歌實在太難聽(《魔法黑森林》:???)

還有一類是言之無物,爲了歌舞而強行劇情。

說到這裏不能不講一講愛樂之城的故事。愛樂之城是一個歌舞和劇情搭配合理的正確示範。

愛樂之城的故事,非常簡單,但它在愛情片裏也算獨樹一幟。

2017年,個人意識高度覺醒的年代。愛樂之城探討的就不僅僅是愛情裏的風雨波折了,它把一個過去被糊弄過去的問題拿出來探討:“個人意識”和“情感聯結”孰重孰輕?

傳統的愛情片,一定是要happy ending的。男女主要麼出身顯赫,不愁生計(你看紫菱結婚後可工作過一天?);要麼愛情與人生髮展總能高度匹配,彷彿事業是愛情闖關中隨機掉落的戰利品;要麼隨便努力努力,加一段配樂快剪就登上人生巔峯了。太過童話。

如果是劇情片,十有八九是苦大仇深,高度寫實,愛情身上遍身的凡塵煙火,已經不存在讓人在電影院裏臉紅心跳的粉紅泡泡。

愛樂之城畫龍點睛的結尾就把兩者做了結合,獲得了兩者加成的效果。如何能讓愛情電影既不爛俗,又能講出happy ending?先讓男女主角因爲不同的人生追求而分開,再在重逢的時候在女主的腦海中把兩人的愛情故事重剪,所有的不愉快和紛爭,全都修復,所有的快樂和和睦,全部加倍。

這種時空膠囊式的超現實拍法一點也不新奇。很容易就可以回憶出很多,《末代皇帝》裏日暮西山的溥儀在龍椅座位裏找到了當年的蛐蛐盒子,打開盒子,一隻活蛐蛐爬了出來,好像幾十年的改天換地不曾發生。《泰坦尼克號》結尾時露絲在夢中重回牀倉大廳,所有乘客全都活了過來,滿臉喜悅地祝福她和依然少年面目的傑克……

但愛樂之城無疑是耳目一新的,因爲它是歌舞片,它可以把這一幕表現的極盡誇張,而且越誇張越美好,我們的心越痛,因爲我們這一刻潛進了Mia的心裏,最後的十分鐘裏所有的恢弘,歡樂,深情,溫馨都是假的,是我們此生回望,可憶而不可追的美好。

一句簡簡單單的以樂景襯哀情,藉着歌舞片的抒情優勢,被髮揮到了極限。

電影結束後,有人議論爲什麼他們不能努力顧全夢想和愛情呢?因爲夢想對專注的要求如此之高,而愛情對陪伴的要求如此之高,兩者幾乎天生相斥。

那麼,若難以兩全,你選擇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選擇了夢想。愛情是甜蜜的糖,夢想是果腹的麪包。若是沒有糖,我們的生活只會暫時地果然無趣,而如果沒有面包,我們可能一天也活不下去。

可這不代表放棄了愛情的我們是無心肝的渣男浪女,曾經做出過,或者隱隱擔心作出這些選擇的我們,心裏也有深深的內疚和自責。

爲什麼電影院裏許許多多的觀衆會在色彩明亮,音樂歡快的結尾裏痛苦流涕?

我想龍應臺在《四郎探母》裏說透了,

“文化,或者說,藝術,做了什麼呢?它使孤獨的個人爲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

藝術像一塊蘸了藥水的紗布,輕輕擦拭他靈魂深處從未癒合的傷口。

藝術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現,他的經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他的痛苦和喜悅,是一種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孤立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

那是一種共情在聯結。我們終於在銀幕上讀到了導演爲年輕人在愛情與夢想的選擇中,吟唱出的悲天憫人。那一刻,在塵世中顛沛流離,夢想與愛人,終難兩全的我們,感受到了理解的帶來的感動和溫情。

就像蝴蝶飛不過滄海,又有誰忍心責怪。謝謝你,愛樂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