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名人 > 歷史上張良和韓信關係好嗎 韓信被殺張良爲何不救他

歷史上張良和韓信關係好嗎 韓信被殺張良爲何不救他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良和韓信都是劉邦麾下的猛將,兩人在軍事成就上各有建樹。那麼歷史上張良和韓信關係好嗎?我們知道韓信下場悽慘,被劉邦殺死,那個時候張良在哪呢?當時張良爲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下面本站的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原因吧!

歷史上張良和韓信關係好嗎 韓信被殺張良爲何不救他

  張良劇照

張良和韓信誰更厲害

張良跟隨劉邦,比韓信早太多,在韓信還沒有拜大將軍的時候,張良就貢獻了很多計謀,但是還是被項羽龜縮在漢中。直到韓信爲將,才一改前恥,對項羽構成極大的危害,可見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能遠甚於張良許多。但是他們兩個最後還是一起編著兵書,張良雖弱與他,但是軍事才能並不差。

我們都知道張良師從於黃石公,黃石公何許人也,那可是秦末五大隱士之一,傳說他後來得道成仙,後人對他的才能稱歎不已,而韓信師從與他,肯定學到了一些真本事。據說張良曾帶着《素書》這一本兵書來助劉邦,我們不能否認張良的聰慧,但是跟他相比的韓信,有過之而無不及。史上沒有任何關於韓信師從誰的記載,更多的人認爲韓信是自學成才,可見他的天賦肯定是較張良高很多。

張良的出身高貴,據說是出自於舊韓國宰相門第。他很會做人,懂得劉邦的心思,並能言聽計從。反觀韓信,我們都知道他出身很低,幼年曾受過很多的苦,甚至受過胯下之辱,雖然他很有才華,但是他不懂得隱忍,以至於漢朝建立之後,自認爲功高蓋主,以至於遭到劉邦的猜忌,惡毒呂后算計他。

歷史上張良和韓信關係好嗎 韓信被殺張良爲何不救他 第2張

  韓信劇照

衆觀兩個人的晚年,張良雖被逼,歸隱山裏,據說他成仙了,這都是後人的猜測。而韓信就很悽慘,被殺於未央宮。

兩個有才華的人,都各有千秋,張良可能更適合於出謀劃策,而韓信是軍事方面,並沒有孰強孰弱的區別

張良爲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張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也是西漢三傑之首。他和蕭何韓信爲了劉邦打天下立下蓋世功勞。天下平定之後,張良積極隱退,稱病不出,跟着赤仙子學道,被封爲留侯。他爲何面對劉邦與呂后的屠刀,不去救韓信。

歷史上張良和韓信關係好嗎 韓信被殺張良爲何不救他 第3張

  鴻門宴張良劇照

其一,張良基本上屬於劉邦一黨,他對劉邦太崇拜了,而且跟隨劉邦較早。韓信跟隨劉邦較晚,事實上韓信和張良基本上沒有交集,因此劉邦夫婦要殺韓信,張良沒有助紂爲虐,就已經對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了。要知道蕭何纔是幫助呂后殺韓信的人物。其實天下初定,韓信的地位很重要,可以憑藉韓信打很多仗,比如匈奴,可韓信功高震主,讓大家不放心。

其二,張良阻止不了。劉邦夫婦其實對誰都不放心,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人,看到哪個臣子都有篡位的嫌疑,劉邦甚至不放心自己的連襟樊噲,何況他人?張良是個聰明的人,自己本身是韓國貴族的後裔,幫助劉邦的目的是爲了推翻暴秦,目的實現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是非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張良本身就是劉邦的重要謀士,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如何要招惹劉邦夫婦,來引火燒身呢?

其三,韓信聽人唆使,有可殺的理由。當年劉邦手下謀士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王,韓信卻唯恐酈食其僅僅靠一張嘴,功勞就比自己大,於是繼續攻城,造成的結果就是酈食其被烹殺,這讓劉邦格外惱火,韓信是一個爲了目的不顧及別人死活的人;劉邦在難處,請求韓信儘快支援,韓信卻藉機加碼,要求劉邦封自己爲假齊王。劉邦聽後破口大罵,想拒絕要求,還是張良積極提醒,告誡劉邦現在是必須重用韓信的時候,果然封韓信爲齊王,不過心裏對韓信有怨恨。有了這樣的隔閡,張良也無法勸阻。畢竟事情韓信做的也不光彩。

歷史上張良和韓信關係好嗎 韓信被殺張良爲何不救他 第4張

  鴻門宴韓信劇照

其四,天下平定之後,韓信不懂得自身的危險。張良積極隱退,劉邦夫婦還要盡力挽留,這是多好的畫面。不貪戀朝中的權力,自然讓人敬佩你的高風亮節。韓信由齊王到楚王,由楚王再貶淮陰侯,居然看不出劉邦對自己的不放心。在京城裏偶爾一次遇到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可見韓信骨子裏的優越性,要知道樊噲可是劉邦手下一流戰將。歧視樊噲,你韓信的道路還能走多遠。

其五,韓信的軍事才能大家都知道,如果劉邦死了之後,誰能駕馭得了,包括張良這樣爲劉邦辛辛苦苦打天下的人,誰也不希望劉邦死後,韓信做大。韓信是軍事天才,能把作戰搞得和繡花一樣,這種本領不能不讓人佩服。不過也是有帝王之心劉邦多不能容忍的,劉邦知道自己孩子的實力,也知道手下大臣誰也奈何不了韓信,因此呂后殺韓信,劉邦不例外,張良也不便於求情。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