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專家解讀家暴心理根源:施暴者每次須經5個心理期

專家解讀家暴心理根源:施暴者每次須經5個心理期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結海 實驗心理學家,在國際、國內權威心理學專業雜誌上發表多篇有影響的論文,提出了多個心理學的理論模型。

專家解讀家暴心理根源:施暴者每次須經5個心理期

曲玉萍 大學實驗心理學專業講師,法國政府青年社會學精英學者,CNRS國家科研中心客座研究員。

前一陣子,張結海也在心理實驗室同事們的影響下,順應潮流開了自己的微博“張結海的心理學”,微博沒開多久,他就看到了這麼一條被廣爲轉發:“李陽,你需要幫助。家庭暴力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擔心我丈夫和我家庭的未來。你孩子需要她們的爸爸。我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在中國,家庭暴力並不罕見,據全國婦聯一項調查表明,在中國2.7億個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發生在夫妻間的家庭暴力,受害者85%以上是婦女;每年有10萬個家庭因此而解體。而這項調查還未涉及冷暴力的問題。將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家暴,這是相當驚人的比例!但爲什麼從古到今都沒有像這次這樣掀起全國上下的重視和熱議呢?

一來微博中提到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瘋狂英語創辦者,無數人視爲老師的李陽;二來被打的人是李陽的美國妻子。很久以來,“家庭暴力”在中國被解讀爲“沒文化的表現”,被打的往往也被人們想像成是“忍氣吞聲的傳統婦女”。所以這次“名人家暴”、“英語老師打自己老婆”、“美國老婆被打”,都形成了傳播中的大衆心理熱點。

幾天後,李陽的微博承認自己對妻子“實施了家庭暴力,造成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嚴重傷害,對孩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他的妻子也通過微博透露李陽正在接受心理諮詢的幫助。

將法律和道德層面的討論留給專家,張結海和魔鬼心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更想弄清楚的是,家庭暴力行爲產生的心理根源到底是什麼?如何控制和減少這種攻擊行爲的發生?因爲心理學之所以能成爲一門科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必須“能預測和控制行爲的發生和發展”。

關於攻擊性的實驗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說法,認爲人的攻擊行爲的產生,一般受到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一是“模仿”,二是“強化”,魔鬼心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想設計一個小實驗,從而來解釋像李陽這樣的人爲何總是使用暴力行爲來解決家庭問題?

張結海請曲玉萍老師在大量志願者中隨機找來15位家中有孩子且孩子年齡在3到6歲之間的,讓大人帶孩子一起來實驗室,每對都發一個一碰便會哭的玩具娃娃。然後將他們隨機分爲3組。

實驗開始前,張結海悄悄跟各位父母交代了任務,其中第一組中的5位父母需要在玩具娃娃一碰就哭時,大聲斥責並假裝很生氣,使勁拍打甚至摔打娃娃;第二組中的5位父母需要在玩具娃娃一碰就哭時,做出什麼都沒聽到的樣子,該做什麼做什麼;第三組中的5位父母需要在玩具娃娃一碰就哭時,抱起娃娃,輕撫它,並細聲細語問:“你到底怎麼了?能告訴我爲什麼要哭嗎?”而且這一切都要故意在孩子的面前做,然後觀察每組孩子的表現。

結果相當有趣,當父母們後來故意走到一邊,任15位孩子聚在一起玩玩具娃娃時,有意思的事發生了。由於玩具娃娃一碰就哭,孩子們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的對它拳打呵斥,有的則輕聲安慰,有的則充耳不聞。

具有攻擊行爲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是從父母或者周圍人的身上學到了這種解決心理挫敗感的最粗暴簡單的方法,比如當他不聽話時,父母就暴打一頓,把他修理得老老實實的。他不知道除了毆打和謾罵之外還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溝通,於是在他心裏形成了:武力可以解決問題,而且行之有效。

當他也開始用暴力和攻擊行爲來解決問題時,如果他沒有受到及時嚴厲懲罰或他所攻擊的對象也向他服軟了,他的錯誤心理就會不斷受到強化,以後受到挑戰和挫折時,便會習慣性老拳相向。

精神分析中有個“心理防禦機制”學說,說當人在工作中有巨大壓力時,礙於社會地位等原因,他會壓抑這種不如意,然後把這種挫折感轉移到他認爲可以的時間、場合和對象身上發泄出來。這種幼稚的讓心理得到快感的辦法,偶爾用用無傷大雅,而且十分有效;但要是變成習慣,其實就是迴避面對真正的問題,極容易形成一種神經症。

這也就是爲什麼家庭暴力也會發生在如李陽這樣的社會名人、受過西方教育的人身上,其實它是一種全球性的問題,背後隱藏着很多心理根源。

魔鬼心理實驗室爲您揭祕

1.家庭暴力不僅僅指毆打家庭成員的身體,還包括用言語或摔打傢俱等手段,從肉體、精神等方面折磨甚至摧殘對方。

2.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並不一定是個暴力的人,但他(她)一定有需要從社會往家庭中悄悄轉移的壓力,比如混得不得志,或者得在許多場合壓抑自己。

3.習慣用家庭暴力來解決問題的人,看似自負,其實內心相當自卑,沒有安全感,不允許別人挑戰和質疑自己,哪怕言語或者眼神都不可以。

4.家庭暴力是有循環模式的,施暴者每次都會經過5個心理期:形成期、頑抗期、懊悔期、追究與承諾期、蜜月期。直至下一次暴力行爲的出現。

5.家庭中的受害者,無論採取反抗還是沉默的姿態,都是對施暴者行爲的一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用溫柔但極具力量感的語氣安撫對方。平時多與對方探討其性格和暴力行爲的成因,瞭解和緩解其內心真正的壓力和不安全感。

6.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他(她)今後的家庭中重演這種暴力和冷暴力。

7.家庭暴力行爲的矯正,必須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大耐心,因爲它的形成也是日積月累的。

來源:新民晚報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