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果蔬用催熟劑乃潛規則?安全性待考證

果蔬用催熟劑乃潛規則?安全性待考證

來源:爵士範    閱讀: 8.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催熟劑“必不可少”

果蔬用催熟劑乃潛規則?安全性待考證

7月25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了上海市浦東新區的江陵菜場和錦德菜場,發現這裏的西紅柿大都表面光滑、顏色鮮豔。帶着對是否採用催熟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多位菜販。但他們均信誓旦旦地稱,“所賣的蔬菜都經過了嚴格檢測,不可能添加催熟劑(化學名爲‘乙烯利’)。”

隨後,記者前往位於上海浦東博興路上的正育批發市場。記者在與一名蔬菜批發商交談時得知,目前上海市區市場上的西紅柿大部分都產自外地。“現在這個季節,肯定是從黑龍家、湖北、河南等北方地區運來的,還有一些是來自閩南,比如莆田、漳州、龍巖等地。”該批發商進而告訴記者,本地產的西紅柿市面上賣得不多,“菜場旁或者是小區裏的流動小菜販,有些是人家自己地裏種的挑來賣,別看西紅柿長得不好看,反而比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果農、菜農向記者道出了所謂的“潛規則”:使用催熟技術縮短作物生長週期已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是滿足市場需求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乙烯利隨處可賣

那麼,催熟劑爲什麼會成爲“必不可少”的手段?

據有關報道稱,相對於西紅柿的自然成熟,催熟後的西紅柿一畝地能多賺3000元左右,使用催熟技術的黃瓜畝產甚至可以提升3000斤有餘。毋庸置疑,利益的驅動是催熟技術被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湖北一位菜農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使用催熟劑增加畝產的方法很早就存在,“但主要都是運用在瓜類農作物中,比如冬瓜、黃瓜、西紅柿等,在葉類蔬菜中,使用相對較少”。

實際上,催熟劑本身也不難買。記者日前在一家農資批發市場向農藥店店主購買催熟劑。老闆很熱情地就接受了記者的購買請求。在賣給記者的一支標有“乙烯利水劑40%”的藥水上,記者左右查看發現,上面並沒有標註成分構成,也沒有標明用途。

“還沒長熟的水果和蔬菜用了,不僅長得好,顏色也鮮豔,這藥前段時間都賣斷貨了。”老闆向記者傳授了使用祕訣。他表示,這藥其實就是種營養液,比如西紅柿在沒長熟之前用藥一噴,過幾天就長得紅紅的了,省去很多成本。“我們都叫它‘一抹紅’,不過劑量要把握好,別下重了,傷身體。”

安全性有待考證

據悉,不規範催熟就是在催熟過程中添加劑使用過量。那麼,目前市場上是否存在催熟劑過量的現象?

爲此,記者走訪了浦東上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檢驗檢疫機構。該機構相關負責人顧先生給予記者的回覆是:“批發市場屬於流通領域,其監測事項都是根據國家標準來執行。據規定,催熟劑的使用在流通環節中並未被列入監測範圍。”

但據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的規定,乙烯利在番茄中的最大殘留限量不能超過2mg/kg。然而在流通的過程中,也就是走上消費者餐桌的前一個環節,該標準的執行並沒有具體可控的措施保障。專家提醒,使用催熟劑的菜色澤鮮豔且保質期比不用藥長,如果不建立一個末端監測系統,催熟劑使用將更加氾濫。

《國際金融報》記者曾多次致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終究未能有相關部門明確解釋催熟劑的使用規範以及監測的標準。而公開報道顯示,催熟劑有調節作物生長、延長保鮮期的作用,“但在缺乏相應的監管檢測機制的條件下,菜農對催熟劑的依賴讓人擔憂”。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教授蔡建偉也認爲,在國家標準內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標使用,則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