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病理性上網”的新定義應充分博弈

“病理性上網”的新定義應充分博弈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網癮改口叫“病理性上網”,不知道有何本質區別。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網癮”一詞不是科學用語,有礙觀瞻,所以換了一個更加冠冕堂皇的名字。但本質還是一種病,有病治病依然是醫療部門的主要利益訴求。

“病理性上網”的新定義應充分博弈

不過既然改名,說明主張網癮是種病的人意識到了輿論的反彈,而衛生部也重新開始調研,也表達了高層對匆忙定調的憂慮。其實,網癮是不是一種病,國際醫學界非常謹慎,去年8月美國一網戒中心開張,也僅僅是第四個探索網癮治療的國家。

談網癮命名之爭,不能不談當年的“電視沉迷”大爭論。當年電視剛剛風靡,很多美國孩子廢寢忘食做“沙發土豆”,專家認爲,沉迷電視的孩子會得“卑鄙世界綜合症”,看電視多的孩子,就會認爲世界充滿了暴力和黑暗,自覺不自覺就會學起李小龍。但是,社會學家Morley和Gerbner的“電視與青少年行爲”長年跟蹤研究表明,沉迷電視和社會暴力、精神疾病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是受社會環境和文化教養的影響。

最終美國學界不得不改口,不再堅持“電視癮是病”的判詞。幾十年歷史也證明,“沙發土豆”沒有變成爛土豆,“垮掉的一代”也沒有真垮掉。

當然,對網癮危害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過度依賴可能讓人誤入歧途。這也是某些家長支持“暴力網戒”的原因。但是,一旦衛生部出面將網癮或者“病理性上網”武斷定性爲一種病,甚至精神病的話,社會文化因素的探究就會被關在了科學的門外。網蟲會不會成爲醫生眼中的小白鼠呢?如果不急着把“病理性上網”等同網癮,不妨先框定爲寬泛的社會病,找藥方或許更加能對症下藥。

網癮改名是博弈的結果,更需要體現博弈精神,正方是支持戒網的醫生,反方是社會文化學者。“病理性上網”的新定義應該讓雙方充分“叫板”,而不能倉促上陣,換湯不換藥,對一個剛剛興起十來年的新生兒,要請出心理專家、社會專家和文化學者共同把脈。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