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砒霜等毒藥也能治病 切記毒藥勿亂用

砒霜等毒藥也能治病 切記毒藥勿亂用

來源:爵士範    閱讀: 5.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砒霜等毒藥也能治病 切記毒藥勿亂用

鶴頂紅、斷腸草、蒙汗藥,這些常出現在武俠小說裏的“毒藥”,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一提到它們,想必很多人都會不寒而慄。然而,血液病專家張亭棟因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獲得了2015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毒藥砒霜怎麼還能用來治病?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毒藥”都是“雙刃劍”,毒性雖大,但只要經過科學、嚴格地炮製、配伍、控制用量,並找準適應病證,就能治病救人。《生命時報》採訪相關專家,爲你揭開“毒藥”的神祕面紗。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牀中藥研究室主任 常章富

南京市中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 李文

砒霜 古時鶴頂紅,今解血癌毒

在古裝宮鬥戲中,常聽到這樣一句臺詞:“太后賜死,賜匕首一把,白綾一條,鶴頂紅一瓶。”所謂的鶴頂紅其實就是砒霜。

它由砒石精製而成,砒石又有白砒和紅砒之分,如果紅砒提煉不純,就會呈紅色。古人主觀想象,將其和丹頂鶴的紅頭頂聯繫在一起,便將砒霜隱晦地稱作“鶴頂紅”。

砒霜味辛,性大熱,有大毒,過量使用會將細胞中的酶滅活,破壞代謝功能,影響神經系統,腐蝕黏膜。

不過,古人同時發現砒霜可以治病救人。古書中早有砒霜內服可以治療哮喘和瘧疾,外用可以治療瘡瘍、疥癬、牙疳、痔瘡的記載。

隨着醫療水平的進步,現如今砒霜在臨牀上已經不太常用,國家對它的管理也極爲嚴格。但近年來研究顯示,用砒霜提取物製成的亞砷酸,還能治療某些類型的白血病(俗稱“血癌”),這可是它洗清“毒藥”之名的好機會。

馬錢子 毒斃李後主,活絡又消腫

相傳,宋太宗趙光義就是用馬錢子毒殺南唐後主李煜的。李煜服藥後全身抽搐,最後頭部與足部相接而死,狀似牽機(古代織布機配件),死狀極慘,因此後人也將馬錢子稱爲牽機毒。

馬錢子味苦,性寒,主要成分是番木鱉鹼,過量服用可導致驚厥、僵硬、呼吸困難,最終麻痹而死。

不過,馬錢子也有好的一面,中醫認爲,它能消腫定痛、通絡散結,對治療風溼頑痹、麻木癱瘓、跌打損傷、癰疽腫痛有很好的效果,臨牀上常用來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但在使用前,馬錢子必須經過嚴格炮製,一般用人造砂子燙制,以減少其毒性。

雷公藤 一草能斷腸,能療皮膚傷

民間傳說,神農嘗百草,但最終死於斷腸草,但斷腸草究竟爲何物,卻沒有定論,各地的說法也不一樣,雷公藤便是其中一種。

雷公藤味苦,辛,性涼,服用不佳對腎功能損害極大,還會傷及生殖系統、造血系統、神經系統和黏膜。鑑於雷公藤的“威力”,過去人們常用它作爲“土農藥”,起到天然殺蟲劑的效果。

不過,說到雷公藤,有個故事不得不提。曾有一名青年因患麻風病痛苦不堪想要自殺,隨即煎服一把雷公藤,沒想到昏睡一天後,不但沒死,反倒覺得全身輕快,病好了一半。

經過醫學驗證,雷公藤能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對風溼痹痛、拘攣疼痛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在臨牀上常用於麻風、溼疹、疥瘡、腰帶瘡的治療,甚至被贊爲“皮科四味寶藥”。炮製雷公藤,一般要去掉含有毒性成分較多的根和皮。

曼陀羅 曾是蒙汗藥,麻醉效果好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一定對“蒙汗藥”印象很深,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很多都中過蒙汗藥的“毒”,比如母夜叉孫二孃用蒙汗藥麻倒過花和尚魯智深,卻在藝高人膽大的武松面前被識破詭計等。吃蒙汗藥的人一般“瞪了雙眼,口角流涎,你揪我扯,望後便倒”。

曼陀羅便是蒙汗藥的主要成分之一,因其可抑制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妨礙人體出汗,故被形象地稱爲“蒙汗藥”。

雖然曼陀羅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好,但具有諸多優點。其花又名洋金花,味辛,性溫,有毒,子與花皆可入藥,可止咳平喘、止痛鎮痙。

它的主要成分是東莨菪鹼,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常用作麻醉鎮靜,華佗的麻沸散和整骨麻藥方等均以洋金花爲主藥。

烏頭 害關羽刮骨,可散寒止痛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華佗爲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說的是關公右臂中了烏頭毒箭,需要刮骨治療。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華佗割開關公皮肉後,發現骨頭已發青,就用刀刮骨,沙沙有聲,而關公卻無痛苦之色。除了關公的勇猛性情,烏頭之毒可見一斑。

烏頭味辛,性大熱,有大毒,主要成分爲烏頭鹼,服用超過5毫克就會導致心臟驟停而死亡。烏頭一般分爲草烏和川烏兩類,草烏毒性更大。不過,烏頭可以散寒止痛,祛風除溼,對風寒溼痹、寒疝作痛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提起烏頭,就不得不說到附子。烏頭和附子關係密切,均源於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母根叫烏頭,側根就是附子,因此有人說它倆是“母子”。兩者在藥性上也很類似,附子同樣含有烏頭鹼成分,服用過量會中毒,但經過炮製和久煎,有毒成分會大大減小,乃至無毒,是中醫臨牀常用藥。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溼邪,臨牀上常用來治療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溼痹痛等。經典藥方“四逆湯”以附子搭配乾薑和炙甘草,不僅使附子回陽救逆功效增強,還能緩解毒性,可謂一箭雙鵰。

此外,醫聖張仲景善用附子,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有20個方子都用到附子。名方“附子理中丸”至今仍被廣泛用於緩解脾胃虛寒等問題。

“毒藥”切勿自行用

兩位專家特別提醒,即使大家瞭解了這些“毒藥”有治療作用,但絕不能私自使用,或按他人經驗用藥。

首先,用藥要辨證,藥證要相合,不同體質、病因、症狀,用藥方法都不同。如煎服和入丸的劑量不同,有些可泡酒,但有些應堅決避免與酒共服。毒性大的藥物應由醫生和藥師共同把關。

其次,服藥必須講究“度”,即使藥物只存小毒,經過嚴格的炮製、配伍,並與病證相合,也不可長期吃,以免毒素堆積。這就要求患者要遵醫囑,定期到醫院複診。

最後,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這類藥品的監管,不讓它們輕易流入百姓人家,以免引發事故。

相關信息:83歲教授砒霜治白血病成爲砒霜治白血病的第一人

19日,2015求是頒獎典禮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行,血液病專家、83歲的張亭棟教授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求是基金會創始人査濟民長女查美龍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施一公等參加了此次慶典。19日,2015求是頒獎典禮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行,血液病專家、83歲的張亭棟教授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求是基金會創始人査濟民長女查美龍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施一公等參加了此次慶典。

獲本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他從上紀70年代基於中醫藥方開始探索研究,並於90年代與上海血液病學研究所等單位進一步開展研究,確認三氧化二砷是藥劑中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他的發現通過與合作者的研究推廣後,成爲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之一。

發現歷程

在黑龍江醫學界幾乎無人不知,張亭棟是全國使用民間偏方--砒霜治白血病的第一人,他和科研人員發明的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白血病取得的成效讓世界刮目相看。

張亭棟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曾任哈醫大一院中醫教研室主任、教授,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醫藥學會理事長。如今,79歲高齡的他每週仍出診兩次。他研究血液病,是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研製出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臨牀治癒率達91%,上世紀90年代發表的相關論文轟動世界,他的醫學成就給全球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19日的頒獎大會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在頒獎詞中說:“三氧化二砷,堪稱中國過去一個世紀最重要的一項來自中藥的藥物發現。在以個體科研小組模式研究中藥抗癌的過程中,張亭棟是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治療作用的主要發現者。”

“靈丹妙藥”來自民間偏方

1950年,張亭棟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曾參加過西醫學中醫的訓練班,從此以後便步入了中西醫結合的研究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初,黑龍江省林甸縣民主公社出現了一大批癌症患者。省衛生廳派出哈醫大一院的5人專家小組前往調研,致力於研究血液病的張亭棟是組長。在住院的食道癌、子宮癌、胃癌患者紛紛向省城專家訴說病情時,一位曾被醫院“判死刑”的食道癌老人的述說引起了關注,他說,他的病好多了,不僅能喝水,一頓還能吃兩個饅頭。經檢查,這位老人果然癌腫萎縮,食道不再堵塞。是什麼帶來的奇蹟?原來,此地一位老中醫有個祕方,就是用中藥砒霜、輕粉、蟾蜍等毒物配製驗方,治療淋巴結核。

起初,這位老中醫是用藥捻子,後來被一位下鄉巡迴醫療的藥師改爲針劑,這位藥師還在老中醫的指點下把藥塗在自己母親身上治好了她的皮膚癌。1973年1月,民主公社衛生院開始用它給病人進行肌肉注射治療癌症,命名爲“713”針劑。砒霜果真能治癌?經調查,大腸癌患者不便血了,宮頸癌患者的分泌物減少了,肝癌患者不疼了……於是,這個偏方被帶回了哈醫大一院,張亭棟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漫長的探索研究。

一輩子潛心研究白血病治療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張亭棟和他的同事們在哈爾濱對白血病的治療研究不斷深入。同樣研究該課題的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王振義教授和他的團隊邀請張亭棟前往合作攻關。

張亭棟等人發現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白血病,但其治病機理還難以表達清楚;而王振義等科學家發現砷劑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有誘導分化作用,並使癌細胞凋亡,這一研究成果表明,砷劑對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等也顯露出可喜療效。1996年12月,全美血液學大會在美國召開,張亭棟和時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陳竺受邀參加。陳竺發言時詳細介紹了砷劑治療復發的白血病症15例,其中14例獲得完全緩解,當時,會場轟動了。1998年之後,國際醫學界廣爲接受三氧化二砷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具有治療作用。

在砷劑治療白血病的課題研究上,張亭棟探索了一輩子。目前,張亭棟和他的同事們開創的課題依然被哈醫大一院的後繼者們繼續創新着。我國每年20多萬支的生產量挽救了大量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武警總醫院血液科博士金哈斯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砷劑是通過對人體基因甲基化模式的影響而治療癌症或導致癌症的。有關專家指出,這一理論的提出,標誌着我國在砷劑治療白血病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是一種毒藥,也是傳統中藥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學者開始應用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治療機理一直不太清楚。因砒霜有急性毒性作用,長期接觸還有致癌、致畸作用,所以用它治療白血病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密切關注。國內很多學者對其治療機理做了很多研究,但一直未能揭開這個謎。

金哈斯在導師、著名血液病專家樓方定教授的指導下,通過3年多的研究發現,砷劑治療癌症或導致癌症的機理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砷劑通過部分或選擇性抑制s-腺苷甲硫氨酸依賴的甲基轉移酶,從而降低 s-腺苷甲硫氨酸的利用率,使其濃度增高,未受抑制的甲基轉移酶使DNA中的胞嘧啶發生超甲基化。如果癌基因發生超甲基化,會起到治療癌症的作用;如果抑癌基因發生超甲基化,則會導致癌症。其二,砷劑需要在肝臟內分解爲一甲砷酸和二甲砷酸,其毒性才能被解除。這個過程需要消耗s-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引起細胞內缺甲基狀態,使甲基化模式不穩定,導致去甲基化。這時,若抑癌基因過分表達,可起到治療癌症的作用;若癌基因過分表達,則可導致癌症。

金哈斯首次系統地闡明瞭砷劑既能治療癌症又能導致癌症的原理。有關專家認爲,這一研究是砷劑治療白血病機理研究方面的新突破,爲今後研究如何在增強砷劑對癌症的治療作用的同時,儘量減少其毒副作用,更好地指導臨牀用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發口服制劑,運用到臨牀還在準備過程中

有報道指出,香港已開發出口服砷製劑。直至 1998年,哈爾濱和上海相繼出現運用靜脈注射亞砷酸以治療急性粒性白血病的成功個案。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香港就已使用口服砷劑來治療疾病。但隨着其他新藥物的出現,砷劑反而慢慢被取代、被遺忘了將近半個世紀。1998年起,香港重新開始研究口服砷劑應用於白血病的治療。經過兩年試驗,2000年研究小組成功研發了安全的口服砷劑,並應用於白血病治療研究中。與靜脈注射相比,口服砷劑病人無需住院,劑量容易調整,毒性溫和,可長年使用,而且價格低廉,可大量節省醫療開支。他們曾對56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復發患者使用口服砷劑治理,其中98%獲得痊癒,由於可長期服用,患者五年存活率達70%,效果比化療和骨髓移植好。用這種口服砷劑治療時,給予病人的量約爲200毫升,是兩星期的劑量,不會引致中毒。成年人要一次喝1公升這種製劑纔會中毒。但有關研究人員仍強調,這種製劑“運用到臨牀還在準備過程中”,他們認爲未來口服砷劑將有可能代替靜脈注射砷劑。另據專家介紹,目前國內一些大的腫瘤專科醫院也已開發出醫院內口服砷劑。

患者決不能自購砒霜口服治病

專家提醒,無論是研究還是臨牀,目前所應用的注射砷劑和口服砷劑都是經過科學提煉的,老百姓千萬不能私自購買砒霜自行治療白血病或其他癌症。因爲砒霜劇毒,服用劑量很難掌握,私自服用有生命危險。如果真的需要,也必須在腫瘤專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特別是白血病治療中使用多少砒霜,用藥時間多長爲宜,都需要專科醫生科學地指導和監護,白血病患者千萬不要擅自服。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