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沉迷網購是種“空虛病” 你網購成癮了沒?

沉迷網購是種“空虛病” 你網購成癮了沒?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秒、2秒、1秒!“交易成功!”看到頁面上付款成功的字樣,小張長吁一口氣。爲了“雙十一”,小張提前一週就做好了功課,只等0點開搶。相信小張的感受能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剛剛過去的淘寶購物節讓電子商務掀起了新一輪的熱潮。

沉迷網購是種“空虛病” 你網購成癮了沒?

11月12日,淘寶網宣佈“雙十一”當天銷售額爲191億,同比增長260%,遠超美國最大的網絡購物節——“超級星期一”12.5億美元的交易額。11日0點後的第1分鐘即有1000萬網民涌入淘寶。10分鐘後,成交額達2.5億。網購已成爲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輕點鼠標就能購物,價格比實體店便宜,省時省錢的網購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然而,網購交易額如此之大,真的就能代表消費者的需求大嗎?其實,在網購火爆的背後,潛藏着浪費、不理性消費等諸多心理和生活上的弊端,值得思考。

從衆消費。“我的朋友連雞蛋都網購。看她們每天快遞包裹不斷,我自己不買點東西很不甘心。”小武自嘲道。從衆心理容易導致盲目浪費,尤其在網絡促銷中,很多網民已經偏離了正常的消費目的。

貪圖便宜。“明明只想買幾雙襪子,可爲了參加‘滿百免郵’活動,買回一堆沒用的東西,堆着用不上,看着還心煩。”小王感慨道,每次網購都想拼運費,看似省,實則虧。拼運費這一捨本逐末的行爲成了網購中最常見的浪費原因。有人花半天與店主磨洋工,只爲減免5至10元的運費。購買行爲要本着實用、適度的原則,如果爲便宜而買,就容易產生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

緩解壓力。其實網上購物的背後是一種心理需要。許多白領的網購行爲大都爲了享受購物過程,而非實際需要。購買行爲會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產生愉快感;看着商家使盡渾身解數吸引你購買,滿足了“主導過程”的心理需要。

內心空虛。我的朋友小王去年“雙十一”共花銷3766元,是他1個月的薪水。當晚,小王將QQ簽名改爲“2012,拒絕網購”,希望警醒自己。可他今年的支付寶交易額已達萬元。“我一天不逛淘寶就心慌,收不到快遞包裹就難受。”小王說,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逛電商網,小到襪子,大到電腦,一律網購。小王的情況在許多網友身上也能看到。他們幾乎離不開電商,常會買些不需要的東西,買完充滿罪惡感,但不影響下一次的購買行爲。這種近似強迫的網購行爲源於內心的空虛感和無價值感。快節奏的生活,讓不少都市人的生活變得單調、乏味,網購過程帶來的滿足感令他們難以自拔。

除此之外,商家也善於把握消費心理。如帥氣、漂亮的真人模特,容易讓人產生心理代入感,幻想衣服穿在自己身上,陶醉中就把錢花了。商家還會在求實、求新等心理上做文章,將商品描述得實惠、時髦,總有一種特質能滿足你的需要。

網絡促銷一輪接一輪,讓不少網購狂陷入“經濟危機”。沉迷網購的人正在悄悄失去一些“本能”,比如溝通能力和社會功能。電子商務是時代的產物,有積極的一面,給我們帶來的應該是便利。我們要把握好需求,控制好慾望,有節制地網購。“我在噹噹網收藏夾放了上百本書,只等降價或促銷時出手。”50多歲的周女士得意道,我一生愛讀書,但縣城書店少,許多書買不到,而網絡購書提供海量商品,還能貨比三家,讓我有安全感。理性的網購人羣有相當的經驗和認可的網站,會多番權衡,只買對的,不盲目跟風。因此,網購利大於弊,就看你會不會利用。下面幾招會有助理性網購。

先記後買。看到哪怕再動心的東西,都先記在本子上,考慮一星期,如果還覺得非買不可,再付錢。此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衝動消費”。

買完“目標商品”後立刻關掉網頁。不要去瀏覽網店內的其他商品或其他網店,避免爲圖便宜盲目消費。

AB卡。每月發工資後,將固定開支存在A卡,剩餘的放在B卡,限定網購只能用A卡里的錢。如果控制不了自己,請家人幫你保管B卡。

解綁信用卡。如果已是網購狂人,現在就解除信用卡與電商網站的綁定。用借記卡綁定也是個好辦法,不斷減少的餘額會控制慾望。

詰問自己。沉迷網購一定有現實原因。“我從何時起沉迷網購?那段日子發生了什麼?我最近過得如何?爲何要靠網購獲得快樂?”這4個問題能幫你探索自我。如果是工作壓力所致,就讓心靈休息一下。多出去走走,叫朋友一起喝茶、聊天、逛街。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