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保健養生 >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經絡學說,人體五指尖各有經穴,與內臟有密切關係,因此人的手形、色澤、紋理、脈絡都與健康息息相關。快伸出你的雙手,與小編一起來了解你手掌透露出的健康情況。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從乳頭7個方面看出性格和運勢

1.手大VS手小

手的大小與身高體重胖瘦呈比例是正常。如是位小美人卻有不協調大手,就要小心突發病———心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病光臨;如是小手的女人,手小心臟也小,功能弱不一定心臟病,但能帶來血壓低、頭暈、心悸、易疲勞,子宮功能較弱,易痛經、月經不調,性生活不如意。

      》》》從出生月份看出你的健康 8個有趣的身體知識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第2張

從乳頭7個方面看出性格和運勢

2.手瘦VS手肥

手瘦與人瘦是正常。如玉手比人瘦,手指間還漏縫,就說明消化系統功能弱,性格懦弱、神經也衰弱。如手部肌肉瘦薄、冰涼,多爲氣血不足或陽虛;手部肌肉瘦薄、發熱,多爲陰虛火旺或內傷發熱。

胖形體與胖手是正常。如是纖細美人,手胖而浮腫,就要小心腎臟和心臟的病變;如人瘦手卻有胖手,那是脂肪堆積,就有高血壓、高血脂的可能。#p#副標題#e#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第3張

從乳頭7個方面看出性格和運勢

3.手冷VS手熱

手部溫度應和臉部溫度一致。《黃帝內經》記載大量對手的觀察,如“掌內熱者腑內熱,掌內寒者腑內寒”。如手心熱,是心火熾盛、溼熱內蘊、膽胃失和的初期表現;如手背比手心熱,多是發燒和炎症急性期;如手掌溫度高於手心溫度,多是血脂高或血壓高;如手掌發熱發乾,甲狀腺機能亢進;如手掌紅熱,多爲炎症,血熱。

手涼,即《黃帝內經》說的“掌內寒者腑內寒”,通常是疾病或者體質不好的表徵。如全手發涼,多爲陰虛或氣血虧虛;如高燒病人手涼,是即將驚厥昏迷的危險徵兆;如手心溫度低於臉部溫度,多爲心血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另外,如手心發熱而手掌常出汗,此爲陰血虛所致;如手掌出冷汗,手足不溫,此爲氣虛或陽虛所致;如只一側手掌出汗,多爲氣血痹阻,經絡不暢;如手掌出汗如珠,淋漓不斷,四肢厥冷者,爲陽氣虛脫之象;如手掌出汗且發熱不退者,多爲內熱所致。#p#副標題#e#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第4張

從乳頭7個方面看出性格和運勢

4.手掌手指色澤變化

身心健康之人,手掌是粉紅色的。如紅色變暗,表示心臟功能不好;如手上出現紅線,高血壓、風溼病或心臟病;如指尖蒼白,顯示血流障礙;如手掌突變紅茶色,可能是腦溢血將發生的徵兆;如手掌上出現紅斑點,肝炎或糖尿病;如手掌發黃或呈茶色,可能患上肝病;若在黃色的手掌中,大、小魚際和指端發現充血性的紅色或暗紫色的斑塊,有可能發生肝硬化或肝癌。如有腎臟病或貧血症的,手掌易發青;如掌部青筋明顯,也叫靜脈怒張,是腸內有糞便停滯;如手掌萎而黃,表明大腸運納失常,有腹脹、噯氣等症;如掌色淡黃,枯槁無光者,屬脾胃氣虛,氣血不足;如黃中夾青者,屬胃寒並伴有疼痛;如手背上起小的白色丘疹,暗示膽固醇過高。#p#副標題#e#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第5張

從乳頭7個方面看出性格和運勢

5.手指長短

兩手指的比例,在胎中就決定了的,而且終生不變。科學實驗證明,推測成年患心臟病的機率,比受年齡影響的腰圍、臀圍比例,體重指數等要準確。

無名指較長的男性,體內含性激素丙酸睾丸素的水平相對較高,丙酸睾丸素有防止男性患心臟病的作用;而無名指較短的年輕心臟病患者的丙酸睾丸素水平偏低。

手指長短比例不同與體內性激素水平、甚至出生前性激素的影響和生長相關。手指比例與婦女生殖能力和乳腺癌的發病率相關;兩手不對稱的男子分泌的精子數較少;無名指長於食指還是有音樂天分的表現。

食指相對於無名指長,女性擁有更高的生育能力、較謙虛、較敏感、相對易患乳腺癌、不愛冒風險;男性生育能力較弱、口頭表達能力較強、攻擊性弱、方向感差。

無名指相對食指長,女性生育能力相對較弱、過分自信、相對不易患乳腺癌、很愛冒風險;男性生育能力較強、口頭表達能力較弱、攻擊力強、比較擅長數學、更容易患孤獨症。

當然,手掌的表徵變化千奇百怪,大部分病在手上能夠得到表現,但也會存在個體的差異。#p#副標題#e#

教你如何從手掌看出健康 第6張

從乳頭7個方面看出性格和運勢

小編補充:陰陽五行&五臟六腑盡在掌握中

萬物變化,均可見諸於掌心。無論陰陽五行,抑或是人體五臟六腑的健康都可以在手掌中得到啓示,不妨看看小編下面所作的小小補充:

拇指:五行屬金,主肺,主魄;

食指:五行屬土,主脾胃,主意;

中指:五行屬火,主心臟,主靈;

無名指:五行屬木,主肝膽,主魂;

小指:五行屬水,主腎,主志。

      》》》從出生月份看出你的健康 8個有趣的身體知識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