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產褥期發熱怎麼辦 應分析原因對症治療

產褥期發熱怎麼辦 應分析原因對症治療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產褥期發熱怎麼辦

1.乳腺炎引起的發熱

如果發熱是在產後3-10天期間,加上乳房有紅腫痛熱,並且乳房還有硬結,疼痛很明顯,則可能是急性乳腺炎引起的發熱。急性乳腺炎多發生在產後2~6周。常常引起產婦發熱,重者伴有寒戰;患側乳房表現爲侷限性紅、腫、熱、痛,並有硬結,觸痛明顯;血象白細胞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爲主。

產褥期發熱怎麼辦 應分析原因對症治療

除了請西醫診斷治療外,也可採用中醫對乳房腫痛部位用中藥敷貼的方法。一般經抗感染治療多數患者體溫可降至正常。必要時要進行手術切開引流。

2.泌尿系統感染

如果產婦發熱伴有小便頻繁、小便時疼痛等症狀,可能是產褥期尿路感染,根據所出現的症狀及尿化驗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泌尿系統感染經過合理治療及臥牀休息,3~5天后體溫即可降至正常。也可採用抗生素及中藥治療。

3.產褥期感冒

如果產婦發熱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狀,要考慮可能是產褥期感冒。因爲產後產婦體質虛弱,在月子期間發生的感冒如果拖延治療,很可能會引起肺炎,所以應請醫生及時治療。一般經對症治療,體溫就會下降。

4.上呼吸道感染

如除發熱外,常伴有鼻塞、咽喉腫痛、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這可能是由於分娩過度疲勞,抵抗力下降,或產後着涼引起的。發熱嚴重的話,也可發生肺炎,應予及時治療。

產褥期發熱怎麼辦 應分析原因對症治療 第2張

5.產褥中暑發熱

在天氣炎熱時如產婦居室不開窗、不通風、不吹電扇、不用空調,可引起產婦發熱無汗、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應考慮可能是產褥期中暑。如確診是產褥中暑,可立即採取室內通風、地上灑涼水及採取一些降溫措施,如用溼毛巾或酒精擦浴,輕者體溫很快即可下降,並感到舒服;病情較重或已出現昏迷時,可很快危及產婦的生命,故應一邊治療,一邊送往醫院搶救。

6.生活調養

加強營養;注意預防產褥感染;加強孕期保健,增強孕婦抵抗力,治療各種孕期併發症;保持外陰清潔,防止傷口感染;適勞逸,避風寒,禁房事。

總之,產婦在月子裏發熱比較常見,而且原因也相當多。遇見發熱現象要高度重視,不能像對待普通人那樣處理。要看到產後發熱對產婦帶來的嚴重危害。在治療上,應儘量到醫院或請醫生到家中診治。

產褥期保健及其注意事項

產褥期,就是大家俗稱的“月子”,是指產婦各系統恢復時期,通常規定爲胎盤娩出後的6周內。一些潛在的病變可在產褥期激變,同時,也可能由產婦及其家人的習俗處理而引起病變。所以,產褥期健康順利地度過,會對產婦產後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1.產後哺乳

分娩前後乳房的主要變化是有乳汁分泌。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尤其是產後7天內分泌的初乳內,含有大量抗體,有助於嬰兒抵抗疾病的侵襲。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母乳餵養”。媽媽們在給自己的小寶貝進行哺乳的時候,通過和小寶貝進行身體接觸,增加感情,給嬰兒安全感;同時,嬰兒吸吮乳頭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復原,減少產褥期陰道出血。

2.個人衛生

產褥期陰道分泌物比較多,每天應用溫開水清洗外陰,並勤換衛生巾及內褲,以保證外陰清潔、乾燥。

產褥期發熱怎麼辦 應分析原因對症治療 第3張

產後一週內,由於妊娠期間孕婦體內瀦留的水分通過皮膚排出,產婦常常會感覺出汗多,這是正常現象,但要經常洗頭、洗腳,勤換內衣褲,保持身體的清潔。洗澡以淋浴爲宜,以免發生感染。

妊娠期間,孕婦會發現刷牙時牙齦出血、牙齦增厚的現象,導致孕產婦懼怕刷牙。事實上,產褥期間,產婦更要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進食後漱口,以防止口腔內細菌生長,造成口腔疾病。

注意保持房間空氣的流通,避免門窗緊閉,尤其在夏天,容易引起產婦中暑。

3.休息與運動

十月懷胎加上分娩時漫長而超負荷的過程,產婦在產後往往感覺非常疲憊,因此,充足的休息與睡眠對產婦的健康恢復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若能適當增加適宜的產後運動,將使產褥期的恢復更爲積極。

順產產婦在產後6個小時就可以坐起來,次日可以下牀行走。產後的早期活動既可以促進子宮復原和惡露的排出,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加強胃腸功能,減少靜脈血栓的形成,還可以促進盆底肌肉和韌帶緊張度的恢復。對於難產、剖宮產產婦,可以將活動時間往後順延。

值得注意的是,提倡產後早期活動並不是指過早地進行體力活動,尤其是有負重的重體力活動。過早從事重體力活動,可能引起生殖系統韌帶恢復不全,導致子宮及陰道壁脫垂。

4.產褥期營養

產婦胃腸功能恢復需要一定時間,產後建議少食多餐,以清淡、高蛋白質飲食爲宜,同時注意補充水分。

以上就是關於產褥期護理要注意什麼的相關介紹,希望可以幫助都你們!

推薦閱讀:

產褥期感染該怎麼辦

產褥期需要注意的衛生問題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