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解放60載見證中國胃鏡歷史

解放60載見證中國胃鏡歷史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胃鏡,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它是胃病檢查中一種最直接最準確的儀器。然而,我國胃鏡的歷史您瞭解多少呢?第一臺胃鏡出現在什麼時候?解放初期的胃鏡檢查是怎樣的?時至今天,我國胃鏡技術有着怎樣的改進?帶着尋訪歷史的心情,39健康網小編特意拜訪了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周殿元教授。
 
 口述歷史:周殿元教授的往事回憶>>

解放60載見證中國胃鏡歷史

周殿元生於1925年,1946年成爲軍醫,從醫生涯中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到逐步發展的各個階段,更爲中國消化內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完善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現爲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專家組成員,消化病研究所名譽所長。他是全國著名消化系病 消化系腫瘤及內窺鏡專家,國內最早開展胃腸鏡的先驅者之一。

走進周殿元教授的辦公室,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那一組壁櫃,上面整齊地擺放着同一規格的盒子——長約80cm,寬約30cm,紅色託底,透明蓋子,裏頭擺放着的是膠皮脫落,鏽跡斑駁的各式管子。在每一格旁邊都放着對應的說明標籤,從名稱到型號,從廠家到日期,一目瞭然。這是什麼古董嗎?保留的如此細緻。

其實,整個牆櫃裏放的全是周殿元教授使用過的寶貝,包括半可曲軟式胃鏡、結腸鏡、膽道鏡、十二指腸鏡、電視胃鏡等。周老坦言:“這裏面的東西最有意思。”是的,這裏陳列的內鏡檢查儀器,在全國來講屬於最齊全的,其出廠日期介於1955年至1980年期間,可謂是中國內鏡歷史的一個縮影。

追溯胃鏡的歷史,早在1868年,德國的maul受藝人吞劍表演的啓發,研製出金屬管狀式胃鏡;1932年,Wolf和Schindler合作研製出第一個半屈曲式胃鏡,此後胃鏡的發展超越了前人的想象,不斷改進。#p#副標題#e#

1954年 半可曲軟式胃鏡走進中國

而在我國,經濟落後與時局動亂,令世界上的先進技術總是姍姍來遲,直至1954年,“胃鏡”這項新興技術纔開始走進我國。據周殿元教授回憶:“中國最早的胃鏡是在1954年由蘭州醫學院的一位教授從國外帶回來的。在南京,吳錫琛、張志宏兩位專家開展胃鏡檢查,他們所著的《胃鏡診斷學》讓醫生更多地瞭解胃鏡知識。”從此,胃鏡在我國的醫療發展歷程中有了自己的痕跡。

談及半可曲軟式胃鏡,周殿元教授記憶猶新。在1957年期間,他就開始接觸半可曲軟式胃鏡的,但是設備的來源很不容易,國內有機會能使用到這個設備的人不多,但周殿元教授在消化研究這塊領域已經小有名氣,於是比較幸運地申請到了一件設備。他所使用的那臺半可曲軟式胃鏡是醫院特意從日本進口的。

設備來源如此困難,技術學習就更不容易了。周殿元教授說:“在1958年期間,我曾到上海廣慈醫院進修,當時我就實踐了40多例胃鏡檢查。在這40多例案例裏,年紀最小的才1歲多的,年長的有80多歲。當時使用的是醫院提供的設備,也是半可曲軟式胃鏡。”在一開始的時候,胃鏡進入體內是不能盤圈,因爲沒有角度扭,所以不能方便地進行觀察,對病情的清晰度也不能很高。在50年代後期,經過技術改進,半可曲軟式胃鏡才增加了角度扭,這樣使得觀察盲區減少,有利於拓寬鏡下觀察的範圍。

50年代 普通人也做得起胃鏡檢查

從設備到技術,胃鏡都是一種稀缺品,當時的人們是怎麼看待這項檢查的呢?支付費用高嗎?普通百姓是否做得起胃鏡?面對小編的疑問,周殿元教授樂呵呵地說:“人們需要就接受了,胃痛起來需要做檢查才能知道病因,他就樂意接受(胃鏡檢查),有的還是主動要求使用的。當時做胃鏡要多少錢,我真不記得了,呵呵……它會比普通的檢查貴點,但是不會很貴,普通人還是做得起的。”

雖然外國已經在胃鏡過程中採取麻醉措施來減少病人的痛苦,但在中國做胃鏡檢查時,仍然是沒有麻醉或者只有咽部麻醉,病人在胃鏡插入過程中是十分難受的。對此,周殿元教授有一段深刻的記憶——在上海做胃鏡檢查時遇到一位年輕的男病人,由於身體反應過於敏感,無法忍受胃鏡檢查時管子在體內移動的難受,自己硬是把正在體內檢查的設備抽了出來,結果用力過度,將胃鏡管子扯斷,幸虧搶救及時,不然差點釀成悲劇

隨着科技的進步,胃鏡技術也在臨牀實踐中不斷升級。1957年,美國發明瞭纖維胃鏡,後經日本的奧林巴斯和富士等具有雄厚實力的公司改進生產,日本的胃鏡技術走在了國際的前沿。

回首中國,周殿元教授應屬最早使用纖維胃鏡的人之一,他當時使用的纖維胃鏡是日本町田公司生產的。“那是1966年,當時中國擁有的纖維胃鏡很少,不超過10家醫院,而且軍隊醫院佔了多數。我的那臺纖維胃鏡是國家拿外匯從日本進口的,當時很昂貴,軍隊給我發了一臺。”

1957年,周殿元開始接觸半可曲軟式胃鏡,距離半可曲軟式胃鏡的發明時間是15年;1966年,周殿元開始接觸纖維胃鏡,距離纖維胃鏡的發明時間是9年。這個時間距離可以說得上是中國胃鏡與世界胃鏡的距離。談及其中原因時,周殿元教授帶着遺憾和感傷——

“咱們做不了(胃鏡),我們那時哪有這個水平,50年代我們是什麼情況,工業落後得很,人家日本在這方面發展得很好,在美國發明這個纖維胃鏡後,它很快就引進並加以改良。所以,我們當年都是學人家的,胃鏡也是進口的。”

“那時的胃鏡都是進口的,日本最多,其次德國,美國比較差。我們國家在上海有一家生產胃鏡的工廠,70我們中國自己做的鏡子差得太遠了,工藝不行,那時的纖維胃鏡是玻璃纖維,很細的纖維,一個纖維就是一個像素數,當時的胃鏡一般要10萬根玻璃纖維。我國生產胃鏡的缺點是玻璃纖維容易斷,斷一個就是一個黑點,結果盲點越來越多,鏡下觀察的清晰度就大打折扣了。再者,纖維胃鏡的鏡頭很大,鏡頭的直徑43.5毫米。(現在的鏡頭直徑只有是5.9毫米)”

雖然纖維胃鏡比較晚纔來到中國,但是由於纖維胃鏡比半可曲軟式胃鏡有着更多的優點,它的推廣和普及上也受到更多的重視。周殿元教授當時負責所在醫院消化內科的教研工作,培訓工作主要由他開展,僅是他一人就給500多位醫生進行培訓。

在周殿元教授的工作筆記本里,清晰地記錄着從1973—1986年胃鏡進修班的人員名單,這些名單上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柳州、長沙、肇慶、廣州……全都是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醫生。 據悉,當時的培訓班規模有大有小,少則幾人,多則上百人;培訓時間也有長有短,一般是半個月或一個月,比較少是3或6個月的。#p#副標題#e#

“不捨得用真鏡”——中國式的胃鏡使用培訓

當時的培訓大致分爲3個階段:上課——觀摩——實踐,這個“實踐”有點名不副實,因爲當時纖維胃鏡屬於比較稀少昂貴的器械,加之很容易因操作而損壞纖維玻璃,在周殿元教授看來“誰捨得用真正的纖維胃鏡讓學生試用,萬一用壞了怎麼辦?”,所以,當時對鏡下觀察的培訓部分是使用教學鏡進行的。

這種情況直到出現電視接頭纔有了改變,據周殿元教授回憶,有了纖維胃鏡的電視接頭。當時國內胃鏡中最早用電視接頭的只有2個人,一位是上海華東醫院的徐富星醫生,他的電視接頭是德國的;另一位是周老本人,他所用的帶電視接頭胃鏡是進口於日本的奧林巴斯。胃鏡安裝上了電視接頭,可以將胃鏡進入胃部後的實際情況以圖像形式顯示在屏幕上,便於學員觀看,不再侷限於胃鏡操作人員只能一人從鏡下觀看。有了這套設備,結合培訓中的需要,周殿元教授很快地製作出中國第一套胃鏡操作的錄像帶,爲培訓與學習的相關人員提供了可視的教材。這不得不說是對中國的胃鏡培訓中作出一份巨大的貢獻!

中國胃鏡檢便宜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從半可曲軟式胃鏡到纖維胃鏡到電子胃鏡,甚至包括近年來興起的通過小腸來窺視的“膠囊胃鏡”。 現在看來,中國的胃鏡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越來越接近。由於思想的開明和科技的進步,中國消化內科的學術界也越來越重視與國際的交流與比較,例如在內鏡的操作規範上,外國已經對行業人員的進入有了嚴格的審覈,中國也開始有這個意識,逐漸走向規範化。周殿元教授表示:雖然目前我國胃鏡多數仍是進口的,而且價格也不便宜,但是,在中國人們使用胃鏡的費用是低於外國的,這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文關懷,同時也是我國醫療水平的一種進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